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夫爲此事求抉擇,豈可置疑胸中。”遂造其室懷香求指示。明曰;“書記領徒遊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師哀懇愈切。明曰:“公學雲門禅,必善其旨。如雲放洞山叁頓棒,是有吃棒分,無吃棒分?”師曰:“有吃棒分。”明色莊而言曰:“從朝至暮,雀噪鴉鳴,皆應吃棒。”明即端坐,受師炷香作禮。明複問曰:“如汝會雲門意旨,則趙州道:臺山婆子,我爲汝勘破了也。且那裏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答。次日又詣,明诟罵不已。師曰:“罵豈慈悲法施邪?”明曰:“你作罵會那?”師于言下大悟。作頌日:“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爲仇。”呈慈明,明以手指“沒”字,師爲易“有”字。明點頭印證之。

  後來在同安(今福建同安縣)崇勝禅院開法,初受請日,泐潭遣僧來審,師提唱之語,有曰:“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覺妄無虛,即凡心而見禅。便爾休去,將謂同安無折合,隨汝顛倒所欲?南鬥七,北鬥八。”僧歸,舉似澄,澄不擇。自是泐潭舊好絕矣。既而又移住廬山歸宗寺。上堂:“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乃拈拄杖曰:“道之與聖,總在歸宗拄杖頭上。汝等諸人,何不識取?若也識得,十方刹土不行而至,百千叁昧無作而成。”他這樣指示,揭出臨濟宗“觸事而真”的見解。不久他又移住筠州(今江西萬安縣)黃檗山,有開示說:“道不用修,但莫汙染。禅不假學,貴在息心。心息故,心心無處。不修故,步步道場。無慮,則叁界可出,不修,則無菩提可求。”

  因化主歸,上堂:“世間有五種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易,叁變生爲熟者不易,四端坐吃者不易,更有一種不易是甚麼人?”良久雲:“聻!”便下座。

  宋景佑叁年(1036),在隆興黃龍山振興禅宗,自言:“黃龍出世,時當末運,擊將頹之法鼓,整已墜之玄綱。”法席盛極一時。師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複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複垂足曰:“我腳何似驢腳?”叁十余年,示此叁問,學者莫能契其旨。天下叢林目之爲黃龍叁關。師頌曰:“生緣斷處伸驢腳,驢腳伸時佛手開。爲報五湖參學者,叁關一一透將來。”熙甯己酉(1069)叁月七日午時,端坐示寂。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前山,谥普覺禅師。有《黃龍禅師語錄》等行世。嗣法弟子有八十叁人,其中黃龍祖心、寶峰克文、東林常總等,門葉繁茂,形成了黃龍一派。

  慧南初學雲門,經雲峰文悅指點而參石霜大悟,明了以死句教人的錯誤。但在接引學人方法上,還是參用雲門的宗風。因此,門庭嚴峻,人喻之如虎。如南州居士潘興嘗問師設叁關所以?慧南說:“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關問可否,此未過關者也。”可見其設叁關的機用,是要學人觸機即悟,而不應死于句下。

  黃龍派流傳最廣的有祖心、克文、常總叁系,其中除祖心系靈源惟清六傳而得日本明庵榮西而傳域外,其余大都一二世而絕。黃龍派的興起到衰竭,止一百多年而已。

  

  七調和五事助參禅

  參禅,是以見性契悟涅槃妙心爲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禅之一字,本是天竺語音,具體應名禅那,翻成漢語意爲思維修。

  禅的體性,經教祖語,立種種不同名稱。《梵網經》說名心地。《般若經》說名菩提,亦稱爲涅槃。《華嚴經》立爲法界。《楞伽經》說名如來藏識。如是等名,不煩多舉。一法千名,應緣立號。祖師門下,有時呼爲自己,有時名爲正眼,有時號曰妙心,有時名曰主人翁、無底缽、沒弦琴等等,不可俱錄。若見性悟心,諸名盡曉,迷昧自性,諸名皆滯。

  禅定一行,最爲神妙,能發起自性的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禅定生。故叁乘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但禅有深淺、內外、大小,叁乘各異。如來禅、祖師禅,必須心無所著,方可參究妙悟。

  修禅之法,在形式上必須靜坐,諸佛菩薩,叁乘聖者,沒有不通過靜坐修禅而悟道解脫的。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端身靜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參究。

  釋迦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脫,悟知苦行非道,非菩提因,遂從座起,至足連河沐浴,受牧女難陀波羅乳糜供養,氣力充足,詣佛陀伽耶,厚敷淨軟草座于畢波羅樹下,跏趺而坐,端身正念,發大誓言: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于是端坐思維,經過降魔等階段,終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開創中國禅宗的菩提達摩大師,梁普通年間來到中國,武帝迎入宮中問法,帝不能領悟。大師知機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終日默默,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這是佛祖給修習禅定者做出的榜樣。雖然六祖爲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簡說:“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的方便語。但參禅最正確的形式,還是應以佛祖爲榜樣,以結跏靜坐爲主,于參禅易得成就。若爲保任禅心,亦須在行住坐臥時,融化貫徹于生活中。故永嘉禅師在《證道歌》裏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參禅在形式上來說,以坐爲主,坐是四威儀中最穩健中正的方法,姿態形式最爲端正,故結跏趺坐是修禅的要道。

  坐禅首先要發心,百丈禅師《坐禅儀》說:“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叁昧,誓度衆生,不爲一身獨求解脫。”常住大悲心以無量功德回向衆生。誓斷煩惱,誓證菩提,一切莫爲,只管打坐,放舍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一定能得到禅定而開悟,作祖成佛。

  靜坐之先,選擇環境,亦至關重要,必須選擇寂靜處,即遠離喧雜,不聞雜亂的人畜之聲的處所。其次調和五事:

  1.調食:飲食本爲滋身進道之所需。但食之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即不安。若食之過少,則身體羸虛,意慮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還有吃了雜穢之物,令心識昏迷。若吃與自身不相宜的食物,則觸動舊病,使四大相違,身心不安,也不利于修定。所以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吃飯之後,必須休息半小時才能入坐,否則身息不調。

  2.調睡眠:睡眠本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睡眠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沈昧,要經常思念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靜,如是方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3.調身:調身就是關于坐禅時對自己身體的調整。先需厚鋪坐具,使身體能安穩久坐,無所妨礙。次當整定,即調整定式。坐法有兩種:一、結半跏趺坐,即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二、全跏趺坐,先將右腳置于左膝上,再將左腳安于右膝上。古來分別稱爲“吉祥坐”與“降魔坐”。禅宗本來沒有這種區別,唯以坐久疲勞時,左右上下交替結跏都無否可,但總以半跏趺坐方爲相宜。

  其次寬解衣帶,使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衣帶勿使過緊,過緊身體窄迫,氣息亦不調。迥松時易生頹墮,以松緊適度爲要。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兩手大拇指相接,當心而安。照印相說,名爲“法界定相”。

  次當正身,先當搖動其身及諸支節,約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腳差異。如是坐已,則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聳,不得左傾右斜,前躬後仰。坐時不可依靠牆壁及屏障等物,否則久坐成患。

  次當正頸,鼻子與臍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宜緩細深長,綿綿恣氣而出,想自身百脈不通處俱隨放息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叁至七次,若身息調和,但一次亦足。

  次當閉口,唇齒相依,舌頂上颚。

  次當閉眼,只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辄爾動搖,是初人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又極寒極熱或過寒過熱及迎風處,皆不宜靜坐。光線也應選擇適當,過明過暗,都非所宜。

  如上所講,住處衣食似乎與坐禅無關,實則不然,住處影響于心,飲食影響于身,睡眠影響進修,衣帶松緊影響于調息。所以調和五事不可輕忽。

  4.調息:調息就是調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調,或精神異常時,脈搏就會變動,呼吸也就不規則了,這是每一坐禅人都有的經驗。坐禅的時候,呼吸不調,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調,身體浮動,就不能把心鎮靜下來,不能心安意悅,就不能明淨入定。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叁氣、四息。前叁種是不調相,後一種爲調相。

  坐時鼻中之息,出入有聲,叫做風相。

  坐時鼻息的出入,雖無聲音,而息出入結滯不通,是爲喘相。

  坐時息已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是爲氣相。

  坐時鼻息出入無聲音,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氣息則定。

  靜坐時有風喘氣叁相,是名不調。若用功參究,複爲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叁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于氣海丹田(氣海丹田即臍下一寸五分之處)),把心鎮靜下來,將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調順。二、放寬身體,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體輕松愉快。叁、想氣從遍身毛孔出入,通行無障。

  息調則衆患不生,散心易定。總起來講,無聲音,不結滯,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5.調心:調心之法有兩種:一、調伏亂想,令心與參究相應,不令越逾。二、當令沈浮寬急適得其所。知道叫沈相?若坐時心中昏暗,心非明曆,無所參究,頭好低垂,是爲沈相。這時…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的認知與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