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要義
劉奕賜
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
提要: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法的綱要,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等於是經典中的佛教概論,所有大小乘主要教義都包含在內。經中討論的主題是菩薩道的內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而以般若爲統合一切的中心。本文就本經的性質與內容要點加以簡單介紹,然後將般若波羅蜜多與禅法做嘗試性的連系解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是大正藏的第二六一部經,也就是以诠釋般若空慧爲主旨的般若部的最後一部經(注1)顧名思義,它是大乘佛法的「理之所趣」,是說明大乘佛法主要內容的經。我們可以把它當做經典裏的佛教概論來看。本文就本經的性質與內容要點加以簡單介紹,然後以其中心思想所在--般若波羅蜜--來與禅法做一個嘗試性的聯系解說。
一、本經的性質
本經不僅如其名字所顯示,是大乘佛教的概要,而且也是全部佛法的概要,包括大小乘。雖然它的重點是在大乘的六度法門,但對於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緣等主要教義均有說明。統括性與概要性就是本經的特點。許多重要經典都有其特色。例如,妙法蓮華經是以主張叁乘會歸一乘爲它的主要特色,楞嚴經是以討論什麽是心及如何習定製心爲它的主要特色。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沒有提出任何特別主張或特別理論。它所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幅大乘佛教以及整個佛教的全圖。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一個菩薩道的行者,在戒定慧各方面應該怎麽辦,從本經裏都可找到答案。另外我們還能從本經得到關於六道輪回,地獄狀況,及佛住世當時的許多外道行徑的知識。
菩薩行是六度萬行。本經分別說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以及般若六個波羅蜜多,而以最後一項--般若--統合一切。在這一個總架構內,所有佛教主要教義都出現而混合爲一。以分析研究某一宗派的教理來說,本經可能不夠明晰,但以介紹佛教大概的全貌來說,很少其他經典可以比擬。或許是由於這種統括與概略性質,沒有人以它爲那一宗派的代表經典,而它提供普遍教義解說的重要性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
根據「禦製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注2),本經是在唐德宗貞元四年(西元七八八年),由賓國沙門般若受旨宣揚,而由沙門利言翻譯而成的(注3)。除這兩位以外還有數位法師參與證明經義與潤飾譯文的工作。因此本經是多人合作的成果。難怪它行文流暢美妙,淺顯易懂。大部份句子是由四個字的意義單位組成,有時還有對仗押韻。我們不知道這種語言之美是梵文本原有的,還是那些行人學者翻譯時的傑作。
六度經沒有中文異譯本,沒有藏文本;其梵文原本也已經遺失(注4)。自其漢文本譯成以來,有六種長短不一的注疏出現過,但這些都已經不存在了(注5)。幸而由於經文的淺易,注疏有無並沒有很大關系。本經不僅文字順暢,它的說理也相當的有條不紊,很合現代人的邏輯觀念。對於佛學名相有基礎認識的人,不需要注疏便可以了解它。
二、本經的概略
六波羅蜜多經的「布局」,也就是它的行文脈絡,是很簡單的。故事發生在王舍城的迦多迦竹林精舍。當時佛住在那兒,與許多菩薩摩诃薩、大阿羅漢以及無數其他衆生一起。會中主要當機發問的是彌勒菩薩。他問佛陀以下幾個問題:「雲何令諸有情趣大涅槃安穩正路?此等有情,當做何事,於一切智得不退轉?雲何圓滿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又此般若波羅蜜多,與前五種波羅蜜多而爲其母,雲何修習而能圓滿?又此大願,雲何顯發?又諸有情,雲何修習涅槃彼岸」
這些問題確定了佛陀說話的方向,也構成經文的題綱。事實上它們可以歸納爲一個問題:如何行菩薩道?或是,如何修習大乘佛法?所謂「大涅槃安穩正路」就是大乘之道。一切智是佛智,是大乘道的目標。六波羅蜜多是大乘道的本身,大乘的主要內涵。般若波羅蜜是大乘的眼目,是大乘的方向盤。而發大願就是發修習大乘之願,也就是發菩提心。在回答問題時佛陀首先說,一切有情若要求得無上佛智,涅槃之樂者,應當歸依佛法僧寶。接著他解釋叁寶的意義和歸依叁寶的正確方法。歸依叁寶是行菩薩道的准備,它答覆了「雲何令諸有情趣大涅槃安穩正路」的問題。要使衆生走向涅槃大道,就必須先使他們歸依叁寶。當佛陀剛解釋完歸依叁寶的事,突然從遙遠的東方不世界來了一位大菩薩,名叫無盡藏,跟隨他來的有六十俱胝(也就是六千萬)其他的大菩薩。應阿難尊者的要求,佛陀隨即說明不世界的種種莊嚴。依我看來,無盡藏菩薩的來臨參與盛會,及不世界的狀況報導,有其特殊意義:不世界可說是大乘的理想世界。把這個世界描繪在佛陀正式闡明菩薩道之前,不是替我們提供了一個模仿的對象,努力的目標嗎?關於這點留在後面再討論。
說明不世界的狀況之後,佛因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而簡述受持此六波羅蜜多經深妙理趣的功德。接著曼殊室利、普賢、觀世音諸大菩薩,及諸天王紛紛各說陀羅尼以守護國界及受持此經典的人,並爲他們滌除一切障難(注6)。在這裏稱贊本經功德似乎很奇怪,使人覺得有本經已講完的味道。其實,以修習大乘的果地境界來說,不世界描繪完了就等於把大乘境界說過了。聽者對於大乘要義,所謂「大乘理趣」,應該已經有概念。從這一點看,「六波羅蜜多經深妙理趣」的功德於此稱贊,便不違背常理。此後彌勒菩薩所問,佛陀所說的都是因地修行法門,是達到像不世界那種大乘境界的具體辦法。雖然六度解說是本經的主體,但是不世界的描述似乎自成一個小單元。
在諸菩薩與天王說陀羅尼之後,佛應慈氏菩薩的要求,繼續宣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佛說修大乘行者應先發五種勝心。這五種勝心即是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這部份的說明從第叁品「發菩提心品」延長到第四品「不退轉品」。第四品其實是第叁品的延伸與擴大,用種種事例來解說如何發菩提心,如何保持菩提心到成佛爲止。
此後佛陀順序解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個波羅蜜多。他時時強調般若波羅蜜多的重要性,因爲只有般若空慧才能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與禅定的修習達到圓滿的程度;只有般若才能把布施等修行提高到可稱爲波羅蜜的領域。前五種修行項目怎麽修才能與般若相應,才能真正成爲波羅蜜呢?那就是要無住而修,無相而修;無我我所,遠離一切分別妄想而修。至於般若波羅蜜多本身的修行,主要在於空性的體驗與實踐。
當佛陀對於般若波羅蜜的解說將要結束的時候,會中有一個外道,名叫微末底,提出一個有關佛陀所說「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自性清淨」的問題。他說有人以爲自在天能生諸法,能造世間,有人以爲神我能生一切諸法,也有人以爲諸法從和合生,爲什麽佛卻說諸法無生。在回答中,佛提出一段簡短而非常精彩的反對上帝創造萬物論與反對真實自我存在論。於是佛教的中心論題--「無我」--乃得到適當的處理,而般若空性的意義乃得更清楚的解析。
般若波羅蜜的討論完畢後,佛陀解下自己所穿外衣,授與慈氏菩薩,大概是作爲佛統傳承的象微。接下去是佛陀稱贊本經功德,諸天人向佛保證護持本經,保護法師、國土及一切衆生;諸大弟子保證受持讀誦流布此經,以令正法得以久住;諸菩薩摩诃薩也發誓護持流通本經。一切大衆,包括來自不世界的菩薩們,聞佛所說,都歡喜信受奉行。
從以上所述本經概要看來,做一個大乘行者或做一個菩薩應該怎麽做是很明顯的:他必須歸依叁寶,發菩提心,修習六波羅蜜多,而把一切消歸般若。
叁、本經的要點
以下就本經的要點加以較具體的說明。
(一)歸依叁寶
叁寶即是佛法僧寶。先說佛寶。佛寶可分爲佛身與佛德兩方面來講。佛身可說就是「佛格」,即佛之所以爲佛。經文說:「言佛身者,所謂如來:已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圓滿;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伏魔軍,斷諸結賊,獲一切智,成等正覺。具足如是諸妙功德,號之爲佛。」至於佛德的意義,經文說:「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叁解脫、叁示導、六神通、隨心叁摩地、四智二智;離於知境,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離諸習氣;無功用道,起如如化……。」換一句話說,佛德就是佛的神通大用。
佛身的另外意義是指佛的叁身:法身、報身與化身。法身「非相亦非無相,自性清淨,無染無著,甚深無量,無有變易,難解難知,微妙寂靜,具無邊真常功德,絕諸戲論,唯佛證知,非余所及,亦非譬喻之所校量。」報身的解釋是:「佛報身者,謂諸如來,叁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常住不變,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皆從出世無漏善根之所生故;不可思議,超過世智;純熟有情,爲現茲相;演無盡法,廣利無邊。」化身的來由是:「爲彼有情隨所應化故,現無量阿僧企耶諸佛化身。」依此經文的解說,叁身的意義接近法相宗所立的自性、受用、變化叁身(注7)。
我們應該怎樣歸依佛呢?應當歸依諸佛清淨法身。爲什麽?因爲「佛應身刹那遷變,化身佛者疾入涅槃。」法寶有叁種:第一種是涅槃,以常樂我淨爲體性,能除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第二種是戒定慧諸妙功德,也就是叁十七菩提分法,是證清淨法身的方便。第叁種法寶是叁世諸佛所說正法,即叁藏十二部所列。但經中分爲五部份:素羅、奈耶、阿達磨、般若波羅蜜多及陀羅尼門(注8)。
這叁種法寶其實是把佛法依由簡而繁,由根而末的順序而分爲叁種的;叁種即是一種。
叁種法寶之中,我們應當歸依「無爲法寶」,就是歸依究竟涅槃。
僧寶也有叁種:第一是諸佛聖僧;第二是處各修行階位者,如阿羅漢、辟支佛,和菩薩叁賢十聖;第叁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要義(劉奕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