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要义(刘奕赐)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要义

  刘奕赐

  华冈佛学学报第五期

  提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法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等於是经典中的佛教概论,所有大小乘主要教义都包含在内。经中讨论的主题是菩萨道的内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以般若为统合一切的中心。本文就本经的性质与内容要点加以简单介绍,然後将般若波罗蜜多与禅法做尝试性的连系解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是大正藏的第二六一部经,也就是以诠释般若空慧为主旨的般若部的最后一部经(注1)顾名思义,它是大乘佛法的「理之所趣」,是说明大乘佛法主要内容的经。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经典里的佛教概论来看。本文就本经的性质与内容要点加以简单介绍,然後以其中心思想所在--般若波罗蜜--来与禅法做一个尝试性的联系解说。

  一、本经的性质

  本经不仅如其名字所显示,是大乘佛教的概要,而且也是全部佛法的概要,包括大小乘。虽然它的重点是在大乘的六度法门,但对於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等主要教义均有说明。统括性与概要性就是本经的特点。许多重要经典都有其特色。例如,妙法莲华经是以主张三乘会归一乘为它的主要特色,楞严经是以讨论什麽是心及如何习定制心为它的主要特色。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没有提出任何特别主张或特别理论。它所提供给读者的是一幅大乘佛教以及整个佛教的全图。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个菩萨道的行者,在戒定慧各方面应该怎麽办,从本经里都可找到答案。另外我们还能从本经得到关於六道轮回,地狱状况,及佛住世当时的许多外道行径的知识。

  菩萨行是六度万行。本经分别说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般若六个波罗蜜多,而以最後一项--般若--统合一切。在这一个总架构内,所有佛教主要教义都出现而混合为一。以分析研究某一宗派的教理来说,本经可能不够明晰,但以介绍佛教大概的全貌来说,很少其他经典可以比拟。或许是由於这种统括与概略性质,没有人以它为那一宗派的代表经典,而它提供普遍教义解说的重要性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

  根据「御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注2),本经是在唐德宗贞元四年(西元七八八年),由宾国沙门般若受旨宣扬,而由沙门利言翻译而成的(注3)。除这两位以外还有数位法师参与证明经义与润饰译文的工作。因此本经是多人合作的成果。难怪它行文流畅美妙,浅显易懂。大部份句子是由四个字的意义单位组成,有时还有对仗押韵。我们不知道这种语言之美是梵文本原有的,还是那些行人学者翻译时的杰作。

  六度经没有中文异译本,没有藏文本;其梵文原本也已经遗失(注4)。自其汉文本译成以来,有六种长短不一的注疏出现过,但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注5)。幸而由於经文的浅易,注疏有无并没有很大关系。本经不仅文字顺畅,它的说理也相当的有条不紊,很合现代人的逻辑观念。对於佛学名相有基础认识的人,不需要注疏便可以了解它。

  二、本经的概略

  六波罗蜜多经的「布局」,也就是它的行文脉络,是很简单的。故事发生在王舍城的迦多迦竹林精舍。当时佛住在那儿,与许多菩萨摩诃萨、大阿罗汉以及无数其他众生一起。会中主要当机发问的是弥勒菩萨。他问佛陀以下几个问题:「云何令诸有情趣大涅槃安稳正路?此等有情,当做何事,於一切智得不退转?云何圆满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又此般若波罗蜜多,与前五种波罗蜜多而为其母,云何修习而能圆满?又此大愿,云何显发?又诸有情,云何修习涅槃彼岸」

  这些问题确定了佛陀说话的方向,也构成经文的题纲。事实上它们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如何行菩萨道?或是,如何修习大乘佛法?所谓「大涅槃安稳正路」就是大乘之道。一切智是佛智,是大乘道的目标。六波罗蜜多是大乘道的本身,大乘的主要内涵。般若波罗蜜是大乘的眼目,是大乘的方向盘。而发大愿就是发修习大乘之愿,也就是发菩提心。在回答问题时佛陀首先说,一切有情若要求得无上佛智,涅槃之乐者,应当归依佛法僧宝。接著他解释三宝的意义和归依三宝的正确方法。归依三宝是行菩萨道的准备,它答覆了「云何令诸有情趣大涅槃安稳正路」的问题。要使众生走向涅槃大道,就必须先使他们归依三宝。当佛陀刚解释完归依三宝的事,突然从遥远的东方不世界来了一位大菩萨,名叫无尽藏,跟随他来的有六十俱胝(也就是六千万)其他的大菩萨。应阿难尊者的要求,佛陀随即说明不世界的种种庄严。依我看来,无尽藏菩萨的来临参与盛会,及不世界的状况报导,有其特殊意义:不世界可说是大乘的理想世界。把这个世界描绘在佛陀正式阐明菩萨道之前,不是替我们提供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努力的目标吗?关於这点留在後面再讨论。

  说明不世界的状况之後,佛因曼殊室利(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而简述受持此六波罗蜜多经深妙理趣的功德。接著曼殊室利、普贤、观世音诸大菩萨,及诸天王纷纷各说陀罗尼以守护国界及受持此经典的人,并为他们涤除一切障难(注6)。在这里称赞本经功德似乎很奇怪,使人觉得有本经已讲完的味道。其实,以修习大乘的果地境界来说,不世界描绘完了就等於把大乘境界说过了。听者对於大乘要义,所谓「大乘理趣」,应该已经有概念。从这一点看,「六波罗蜜多经深妙理趣」的功德於此称赞,便不违背常理。此後弥勒菩萨所问,佛陀所说的都是因地修行法门,是达到像不世界那种大乘境界的具体办法。虽然六度解说是本经的主体,但是不世界的描述似乎自成一个小单元。

  在诸菩萨与天王说陀罗尼之後,佛应慈氏菩萨的要求,继续宣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说修大乘行者应先发五种胜心。这五种胜心即是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这部份的说明从第三品「发菩提心品」延长到第四品「不退转品」。第四品其实是第三品的延伸与扩大,用种种事例来解说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保持菩提心到成佛为止。

  此後佛陀顺序解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波罗蜜多。他时时强调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般若空慧才能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与禅定的修习达到圆满的程度;只有般若才能把布施等修行提高到可称为波罗蜜的领域。前五种修行项目怎麽修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真正成为波罗蜜呢?那就是要无住而修,无相而修;无我我所,远离一切分别妄想而修。至於般若波罗蜜多本身的修行,主要在於空性的体验与实践。

  当佛陀对於般若波罗蜜的解说将要结束的时候,会中有一个外道,名叫微末底,提出一个有关佛陀所说「一切诸法本来不生,自性清净」的问题。他说有人以为自在天能生诸法,能造世间,有人以为神我能生一切诸法,也有人以为诸法从和合生,为什麽佛却说诸法无生。在回答中,佛提出一段简短而非常精彩的反对上帝创造万物论与反对真实自我存在论。於是佛教的中心论题--「无我」--乃得到适当的处理,而般若空性的意义乃得更清楚的解析。

  般若波罗蜜的讨论完毕後,佛陀解下自己所穿外衣,授与慈氏菩萨,大概是作为佛统传承的象微。接下去是佛陀称赞本经功德,诸天人向佛保证护持本经,保护法师、国土及一切众生;诸大弟子保证受持读诵流布此经,以令正法得以久住;诸菩萨摩诃萨也发誓护持流通本经。一切大众,包括来自不世界的菩萨们,闻佛所说,都欢喜信受奉行。

  从以上所述本经概要看来,做一个大乘行者或做一个菩萨应该怎麽做是很明显的:他必须归依三宝,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多,而把一切消归般若。

  三、本经的要点

  以下就本经的要点加以较具体的说明。

  (一)归依三宝

  三宝即是佛法僧宝。先说佛宝。佛宝可分为佛身与佛德两方面来讲。佛身可说就是「佛格」,即佛之所以为佛。经文说:「言佛身者,所谓如来:已於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断诸结贼,获一切智,成等正觉。具足如是诸妙功德,号之为佛。」至於佛德的意义,经文说:「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解脱、三示导、六神通、随心三摩地、四智二智;离於知境,断烦恼障及所知障,离诸习气;无功用道,起如如化……。」换一句话说,佛德就是佛的神通大用。

  佛身的另外意义是指佛的三身:法身、报身与化身。法身「非相亦非无相,自性清净,无染无著,甚深无量,无有变易,难解难知,微妙寂静,具无边真常功德,绝诸戏论,唯佛证知,非余所及,亦非譬喻之所校量。」报身的解释是:「佛报身者,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常住不变,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皆从出世无漏善根之所生故;不可思议,超过世智;纯熟有情,为现兹相;演无尽法,广利无边。」化身的来由是:「为彼有情随所应化故,现无量阿僧企耶诸佛化身。」依此经文的解说,三身的意义接近法相宗所立的自性、受用、变化三身(注7)。

  我们应该怎样归依佛呢?应当归依诸佛清净法身。为什麽?因为「佛应身刹那迁变,化身佛者疾入涅槃。」法宝有三种:第一种是涅槃,以常乐我净为体性,能除尽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第二种是戒定慧诸妙功德,也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证清净法身的方便。第三种法宝是三世诸佛所说正法,即三藏十二部所列。但经中分为五部份:素罗、奈耶、阿达磨、般若波罗蜜多及陀罗尼门(注8)。

  这三种法宝其实是把佛法依由简而繁,由根而末的顺序而分为三种的;三种即是一种。

  三种法宝之中,我们应当归依「无为法宝」,就是归依究竟涅槃。

  僧宝也有三种:第一是诸佛圣僧;第二是处各修行阶位者,如阿罗汉、辟支佛,和菩萨三贤十圣;第三是…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要义(刘奕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