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丘与比丘尼。由此可知这三种僧宝是依修行程度高低而分的。
应该如何归依僧宝呢?应「归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注9)。也就是归依诸佛圣僧,归依诸佛的法身。因为「此僧宝无漏无为,不变不易,自证之法。归依如是无漏僧宝,能灭有情一切苦故。」
由经文可知,三宝实是一宝。归依佛是归依诸佛法身;归依法是归依涅槃,而涅槃与法身名异实同;归依僧是归依诸佛,也等於归依法身。法身就是众生之佛性,即六祖大师所说的自性。本经对归依三宝的解释是坛经「自归依」(注10)的一个注脚。
(二)大乘理想世界的描述与眼根修行法门的暗示前面提过,不世界是大乘的理想世界,何以见得呢?我们可以看看描述该世界的一段经文:
彼佛世尊唯以诸大菩萨而为其众;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何况有实。而彼菩萨久积净业:布施调伏,善御六根;常行忍辱,无所障碍;坚固菩提,勤行精进;成就善巧静虑解脱,及三摩地,三摩钵底;游戏神通,大智光明;自在无碍,文字巧妙;慈悲喜舍,犹若虚空;悉能摧伏异道邪论;降魔劳怨,勇猛不退;成就佛智微妙甚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辩才不断,智慧无碍;深入缘起,能离有无;行於中道,离我我所,有情寿命,养育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断见常见;远离一切妄执诸见;得陀罗尼,素缆王,以如来印之所印也;普观众生,坚固不舍,等如一子,无有二心;演甘露法,犹狮子吼,上中下类,一切有情,闻斯法已,无不获益,速疾安住涅槃正路;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绍三宝种,无有断绝;灌顶受职,当做法王;能了有情,度未度者;诣菩提树,坐於道场;处狮子座,自在无畏,降伏魔怨;能现佛身,相好具足;能转无上清净*轮;纯以大菩萨僧而为眷属,围说法,利益有情。
可见不世界的众生都是六度万行圆满具足的大菩萨,而他们的依报也理所当然的庄严清净:「无诸苦难及三恶趣,亦不闻名。亦无五众犯禁之名。亦无烦恼劳虑等声……」这样美好的世界,不是大乘的理想世界是什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世界的名称与修行方法。经文说这个世界:「无有文字亦无言说。彼诸菩萨受化之时,来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暂赡仰如来,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为不。」这种修行法很像禅宗四祖道信说的「守一不移」的观法:「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注11)只是这里的「一物」是佛而已。以眼根守一不移的观法,尚未看到有特别名称,姑且称之为「眼根修行法门」(注12)吧。不世界不仅是大乘的理想世界,而且也是从修眼根圆通而直入实相的世界。
(三)发菩提心
在第三品中佛说修大乘者应发五种胜心:「一者於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於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於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注13)前二种心使菩萨於大乘法精进修行。後三种心使他勇猛不退,直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求一切智与起大悲心是发菩提心的主要内涵。发菩提心就是决心为济有情而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把众生当自己的亲友、恩人与眷属看可加强与维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决心,时时提醒大乘行人:众生未度,佛道未成,不可休息。前二种心是菩提心的本身,後三种心是菩提心的充实、加强与持续,是不退转心。
如何发起大悲心呢?应当观察六道众生种种痛苦无救的状况(注14)。仔细观察之後,便会起悲心,并且了解除了进入六波罗蜜的大海去寻找一切智的宝珠以外,无法可使众生得到解脱。因此要求证得无上菩提。
要发起与维持对众生的大悲心,必须体会由於业缘关系,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的。他们都曾是我的父母亲友或眷属。我受他们的恩未报,欠他们的债未还。他们的一切苦痛。包括种种外道邪行,都与我有关,都是我的错。我应负起解救他们的责任。
(四)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是六度之门,是菩萨最容易做到,也是首先要做到的事。布施有财施与法施的分别,又有小施、大施与第一义施的分别。布施身外之物如饮食、衣服及财宝,叫做小施。把所爱的人如后妃眷属布施给来乞者,叫做大施。以自己的身命而行布施,而心清净,这叫做第一义施。
菩萨布施,应该完全出自大悲心,不择怨亲,不拘财物多少而行布施。应该修习「无相施」,才得称为布施波罗蜜多。
(五)净戒波罗蜜多
首先要发广大心,为怜愍一切众生而守净戒,「所谓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而护持禁戒。只有自己先坚持净戒,然後说法才能为众生所信受,如果有人发菩提心,普为一切五趣四生而持戒,那麽纵使他只护持一种禁戒,也算入佛净戒波罗蜜多,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最主要的净戒有十种,就是十善业。有关身的净戒是离杀、盗、淫三种。有关口的净戒是不说虚诳、离间、粗恶、及无义语四种。有关意的净戒是离贪、瞠、痴三种。这十种善业一一都能召感四种果报:一是现在安乐,二是烦恼势力衰弱,三是於当来世常得尊贵,无所乏少,四是如果继续精勤修习,将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有这些净戒,还不是波罗蜜多。取相持戒只是净戒,不是波罗蜜多。何以故?「但获三界有漏果报,寿尽无故。」若普为一切众生持戒,而观第一义空,无我人相,便得名为净戒波罗蜜多。
(六)安忍波罗蜜多
安忍的对象很多:有外来的,如天魔、鬼神、药叉、罗刹的侵害,狂乱众生的打骂杀害,以及整个生死流转的痛苦。也有内在的,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一时不能摧伏者。这些都必须忍受。还有,在修习布施波罗蜜多时,菩萨以安忍力,才能舍头、目、髓、脑、身肉、手、足、及身命而心无吝惜。菩萨以同事摄降伏外道时,也必须靠安忍力量,先示苦行倍过於彼,等外道尊敬菩萨以为师范,然後导之以正法。教外道「无我法」也要安忍。这里的所谓「安忍」,除了一般称为「忍辱」的意义之外,还有「容忍」「忍耐」「耐心」「耐力」等意义。
虽然能忍一切难忍之事,若心取相,还不是安忍波罗蜜多。经文说:「若观无常,离彼我相,心得安忍,非真实忍。若观诸法善不善相,心得安忍,非真实忍……。」那麽怎样才是真实忍呢?真实忍是以正智慧了知一切法本性皆空,无二无别。其中没有善恶、是非、道与非道、有漏无漏、涅槃生死等相可言。换句话说,安忍必须与般若相应,才算是波罗蜜多。
(七)精进波罗蜜多
精进是指修习其余五度及一切善法的勤勉求进精神。其余五种波罗蜜是靠精进力量才能成就的。精进可分身口意三方面,其中以意业最重要。菩萨修习意业有二种心理状态:一是精进,二是退转。发起菩提心是精进,止息菩提心是退转。至於如何是发起菩提心,如何是止息菩提心,经中举出很多例子。要而言之,勤修六度万行是发起菩提心,反之则是止息菩提心。
菩萨有四种精进,即四正勤:「所谓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菩萨依精进力,难舍能舍,难作能作,广度众生出生死海,而无度相。这就称为精进波罗蜜多。修习种种精进行法,应同时了知一切所行於诸法无增无减,才能利益众生。为什麽?因为这样才能远离一切相。离相而修精进才算是波罗蜜多。
精进的人在生死轮回中演说诸种过患,显示涅槃无量功德。由於经常有大悲心与般若空慧的支持,他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
(八)静虑罗蜜多
佛说我们应该这样想:「佛道悬远无人能到。唯有一法饶益有情,所谓正定。」菩萨尚未获得正定之前,他的心还不能清净不动,还不能亲证生死涅槃无有二相。正定有如清凉的风,能扫除众生的妄想云翳,消除他们的烦恼之热,使他们获得清净安乐的涅槃。
菩萨想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应当先亲近大善知识,远离诸恶知识。他应当一心奉持净戒,小罪也该畏惧避免,宁可丧失身命,也不毁禁戒。同时,他应舍离一切世间治生、贩卖、种殖、根栽,以免扰乱其心,使他不能安住甚深禅定(注15)。菩萨摩诃萨於行住坐卧,都要断除妄想,善摄其心。但他不可自入涅槃而舍弃生死中的有情。他要除去懈怠懒惰睡眠,以及世间缘务治生艰难。若能避免过度的勤与惰,他的心便会正直而湛然寂静。
修习静虑有五种障,即所谓五盖:一者贪欲,二者瞠恚,三者掉举,四者昏眠,五者疑惑。有此五盖,学行难成,戒定慧门不能显了。修定的人应该远离它们。
勤修静虑,能起五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通)、及神境智通(即神足通)。这五神通只是修定所起的作用,不算是静虑波罗蜜多。菩萨得神通後仍应勤修静虑,直至无上菩提。发心修习静虑不难,要持续不懈而有真正成就才是难事。
菩萨修定,也要修四无量心,所谓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经中对於这四量心的含义有详细解释。广义的说起来,这四无量心包括所有主要的大乘功德。
修行静虑就是修行出世的方便与智慧。「於诸有情起慈悲心名为方便,观法寂灭是名智慧…求一切法是名方便,了法性空是名智慧。观佛色身是名方便,观佛身空是名智慧。」要而言之,修行度众是方便,证悟空性是智慧。
住於真正三昧的人了知一切法平等,一切众生平等。众生对他有利有害,他都不动於心而平等对待。他通达一切法而了解第一义谛。他能处於世间而八风不动。他能不舍三昧不离世间而自在无碍。
菩萨入静虑波罗蜜多便能入无量三昧。经中列举很多三昧名称。换句话说,正定修行圆满时,什麽样的修定方法都能通达,什麽样的定境都可进入。其实这时无所谓定不定,不能说有出有入;菩萨无时无地不在三昧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要义(刘奕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