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丘與比丘尼。由此可知這叁種僧寶是依修行程度高低而分的。
應該如何歸依僧寶呢?應「歸依第一義谛無爲僧寶」(注9)。也就是歸依諸佛聖僧,歸依諸佛的法身。因爲「此僧寶無漏無爲,不變不易,自證之法。歸依如是無漏僧寶,能滅有情一切苦故。」
由經文可知,叁寶實是一寶。歸依佛是歸依諸佛法身;歸依法是歸依涅槃,而涅槃與法身名異實同;歸依僧是歸依諸佛,也等於歸依法身。法身就是衆生之佛性,即六祖大師所說的自性。本經對歸依叁寶的解釋是壇經「自歸依」(注10)的一個注腳。
(二)大乘理想世界的描述與眼根修行法門的暗示前面提過,不世界是大乘的理想世界,何以見得呢?我們可以看看描述該世界的一段經文:
彼佛世尊唯以諸大菩薩而爲其衆;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何況有實。而彼菩薩久積淨業:布施調伏,善禦六根;常行忍辱,無所障礙;堅固菩提,勤行精進;成就善巧靜慮解脫,及叁摩地,叁摩缽底;遊戲神通,大智光明;自在無礙,文字巧妙;慈悲喜舍,猶若虛空;悉能摧伏異道邪論;降魔勞怨,勇猛不退;成就佛智微妙甚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辯才不斷,智慧無礙;深入緣起,能離有無;行於中道,離我我所,有情壽命,養育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斷見常見;遠離一切妄執諸見;得陀羅尼,素纜王,以如來印之所印也;普觀衆生,堅固不舍,等如一子,無有二心;演甘露法,猶獅子吼,上中下類,一切有情,聞斯法已,無不獲益,速疾安住涅槃正路;叁明六通,具八解脫;紹叁寶種,無有斷絕;灌頂受職,當做法王;能了有情,度未度者;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處獅子座,自在無畏,降伏魔怨;能現佛身,相好具足;能轉無上清淨*輪;純以大菩薩僧而爲眷屬,圍說法,利益有情。
可見不世界的衆生都是六度萬行圓滿具足的大菩薩,而他們的依報也理所當然的莊嚴清淨:「無諸苦難及叁惡趣,亦不聞名。亦無五衆犯禁之名。亦無煩惱勞慮等聲……」這樣美好的世界,不是大乘的理想世界是什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世界的名稱與修行方法。經文說這個世界:「無有文字亦無言說。彼諸菩薩受化之時,來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暫贍仰如來,念佛叁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爲不。」這種修行法很像禅宗四祖道信說的「守一不移」的觀法:「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注11)只是這裏的「一物」是佛而已。以眼根守一不移的觀法,尚未看到有特別名稱,姑且稱之爲「眼根修行法門」(注12)吧。不世界不僅是大乘的理想世界,而且也是從修眼根圓通而直入實相的世界。
(叁)發菩提心
在第叁品中佛說修大乘者應發五種勝心:「一者於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爲諸有情求一切智心無退轉;叁者一切有情皆我親友;四者一切有情於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報;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屬,我曾於彼起不善業,種種呵罵,非理責罰,深心慚愧,何時償畢。」(注13)前二種心使菩薩於大乘法精進修行。後叁種心使他勇猛不退,直到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求一切智與起大悲心是發菩提心的主要內涵。發菩提心就是決心爲濟有情而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把衆生當自己的親友、恩人與眷屬看可加強與維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決心,時時提醒大乘行人:衆生未度,佛道未成,不可休息。前二種心是菩提心的本身,後叁種心是菩提心的充實、加強與持續,是不退轉心。
如何發起大悲心呢?應當觀察六道衆生種種痛苦無救的狀況(注14)。仔細觀察之後,便會起悲心,並且了解除了進入六波羅蜜的大海去尋找一切智的寶珠以外,無法可使衆生得到解脫。因此要求證得無上菩提。
要發起與維持對衆生的大悲心,必須體會由於業緣關系,一切衆生與我是一體的。他們都曾是我的父母親友或眷屬。我受他們的恩未報,欠他們的債未還。他們的一切苦痛。包括種種外道邪行,都與我有關,都是我的錯。我應負起解救他們的責任。
(四)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是六度之門,是菩薩最容易做到,也是首先要做到的事。布施有財施與法施的分別,又有小施、大施與第一義施的分別。布施身外之物如飲食、衣服及財寶,叫做小施。把所愛的人如後妃眷屬布施給來乞者,叫做大施。以自己的身命而行布施,而心清淨,這叫做第一義施。
菩薩布施,應該完全出自大悲心,不擇怨親,不拘財物多少而行布施。應該修習「無相施」,才得稱爲布施波羅蜜多。
(五)淨戒波羅蜜多
首先要發廣大心,爲憐愍一切衆生而守淨戒,「所謂不怖地獄,不求生天,不爲己身自求解脫」而護持禁戒。只有自己先堅持淨戒,然後說法才能爲衆生所信受,如果有人發菩提心,普爲一切五趣四生而持戒,那麽縱使他只護持一種禁戒,也算入佛淨戒波羅蜜多,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最主要的淨戒有十種,就是十善業。有關身的淨戒是離殺、盜、淫叁種。有關口的淨戒是不說虛诳、離間、粗惡、及無義語四種。有關意的淨戒是離貪、瞠、癡叁種。這十種善業一一都能召感四種果報:一是現在安樂,二是煩惱勢力衰弱,叁是於當來世常得尊貴,無所乏少,四是如果繼續精勤修習,將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有這些淨戒,還不是波羅蜜多。取相持戒只是淨戒,不是波羅蜜多。何以故?「但獲叁界有漏果報,壽盡無故。」若普爲一切衆生持戒,而觀第一義空,無我人相,便得名爲淨戒波羅蜜多。
(六)安忍波羅蜜多
安忍的對象很多:有外來的,如天魔、鬼神、藥叉、羅刹的侵害,狂亂衆生的打罵殺害,以及整個生死流轉的痛苦。也有內在的,即八萬四千煩惱怨賊,一時不能摧伏者。這些都必須忍受。還有,在修習布施波羅蜜多時,菩薩以安忍力,才能舍頭、目、髓、腦、身肉、手、足、及身命而心無吝惜。菩薩以同事攝降伏外道時,也必須靠安忍力量,先示苦行倍過於彼,等外道尊敬菩薩以爲師範,然後導之以正法。教外道「無我法」也要安忍。這裏的所謂「安忍」,除了一般稱爲「忍辱」的意義之外,還有「容忍」「忍耐」「耐心」「耐力」等意義。
雖然能忍一切難忍之事,若心取相,還不是安忍波羅蜜多。經文說:「若觀無常,離彼我相,心得安忍,非真實忍。若觀諸法善不善相,心得安忍,非真實忍……。」那麽怎樣才是真實忍呢?真實忍是以正智慧了知一切法本性皆空,無二無別。其中沒有善惡、是非、道與非道、有漏無漏、涅槃生死等相可言。換句話說,安忍必須與般若相應,才算是波羅蜜多。
(七)精進波羅蜜多
精進是指修習其余五度及一切善法的勤勉求進精神。其余五種波羅蜜是靠精進力量才能成就的。精進可分身口意叁方面,其中以意業最重要。菩薩修習意業有二種心理狀態:一是精進,二是退轉。發起菩提心是精進,止息菩提心是退轉。至於如何是發起菩提心,如何是止息菩提心,經中舉出很多例子。要而言之,勤修六度萬行是發起菩提心,反之則是止息菩提心。
菩薩有四種精進,即四正勤:「所謂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滅,未生之善當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長。」菩薩依精進力,難舍能舍,難作能作,廣度衆生出生死海,而無度相。這就稱爲精進波羅蜜多。修習種種精進行法,應同時了知一切所行於諸法無增無減,才能利益衆生。爲什麽?因爲這樣才能遠離一切相。離相而修精進才算是波羅蜜多。
精進的人在生死輪回中演說諸種過患,顯示涅槃無量功德。由於經常有大悲心與般若空慧的支持,他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
(八)靜慮羅蜜多
佛說我們應該這樣想:「佛道懸遠無人能到。唯有一法饒益有情,所謂正定。」菩薩尚未獲得正定之前,他的心還不能清淨不動,還不能親證生死涅槃無有二相。正定有如清涼的風,能掃除衆生的妄想雲翳,消除他們的煩惱之熱,使他們獲得清淨安樂的涅槃。
菩薩想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應當先親近大善知識,遠離諸惡知識。他應當一心奉持淨戒,小罪也該畏懼避免,甯可喪失身命,也不毀禁戒。同時,他應舍離一切世間治生、販賣、種殖、根栽,以免擾亂其心,使他不能安住甚深禅定(注15)。菩薩摩诃薩於行住坐臥,都要斷除妄想,善攝其心。但他不可自入涅槃而舍棄生死中的有情。他要除去懈怠懶惰睡眠,以及世間緣務治生艱難。若能避免過度的勤與惰,他的心便會正直而湛然寂靜。
修習靜慮有五種障,即所謂五蓋:一者貪欲,二者瞠恚,叁者掉舉,四者昏眠,五者疑惑。有此五蓋,學行難成,戒定慧門不能顯了。修定的人應該遠離它們。
勤修靜慮,能起五種神通: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通)、及神境智通(即神足通)。這五神通只是修定所起的作用,不算是靜慮波羅蜜多。菩薩得神通後仍應勤修靜慮,直至無上菩提。發心修習靜慮不難,要持續不懈而有真正成就才是難事。
菩薩修定,也要修四無量心,所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經中對於這四量心的含義有詳細解釋。廣義的說起來,這四無量心包括所有主要的大乘功德。
修行靜慮就是修行出世的方便與智慧。「於諸有情起慈悲心名爲方便,觀法寂滅是名智慧…求一切法是名方便,了法性空是名智慧。觀佛色身是名方便,觀佛身空是名智慧。」要而言之,修行度衆是方便,證悟空性是智慧。
住於真正叁昧的人了知一切法平等,一切衆生平等。衆生對他有利有害,他都不動於心而平等對待。他通達一切法而了解第一義谛。他能處於世間而八風不動。他能不舍叁昧不離世間而自在無礙。
菩薩入靜慮波羅蜜多便能入無量叁昧。經中列舉很多叁昧名稱。換句話說,正定修行圓滿時,什麽樣的修定方法都能通達,什麽樣的定境都可進入。其實這時無所謂定不定,不能說有出有入;菩薩無時無地不在叁昧之…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要義(劉奕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