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苦行與無益苦行略論▪P6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道路也不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苦行和樂行都是必須按照自己修行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的“方便”。脫離了各人的修行實踐,一切類似于“苦行是佛法”,“苦行非佛法”,“樂行是佛法”,“樂行非佛法”擬或“不苦不樂中道行是佛法”,“不苦不樂中道行非佛法”的說法都是極易引起誤解的片面的戲論!看到佛陀的這段樸實無華的鐵板釘釘般的開示,真有種令人“茅塞頓開”的感覺!

  §6.無益苦行的幾種現代表現形式

  在本節中,我們將就無益苦行的幾種具體表現形式進行簡要的剖析。這些實例來自于現實生活。

  (1)“一次,一位50歲上下的知識分子模樣的女士紅著眼圈來寺廟裏找某比丘請求開示。原來這位女士的丈夫因她年老珠黃而有了外遇,她在家裏經常受丈夫和“第叁者”的欺負。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說,聽朋友說佛門智能無邊,便在朋友的陪伴下到寺廟裏來皈依並請求出家人指點迷津。

  某師對這位女士的開示大意如下:學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你的丈夫對你不好,這是你的福報不夠。他對你不好,你就更要對他好,忍耐才能惜福。說不定你的丈夫就是來點化你的菩薩呢。佛法不離世間法,連自己的家庭都搞不好,怎麼能夠學佛?

  這位女士茫然地點著頭,悶悶不樂地離去。”

  某師的開示初聽起來在知見上好象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仔細地分析一下,卻可以發現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假設這位女士是一位悟到了苦、無常、無我正見的老修行。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論她選擇什麼樣的處理方式,在內心裏當然都不會對家庭中發生的那些不依她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無我”法産生任何足以引起煩惱的執著。此時從外人的角度上來看,這位女士一定是一位“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的大福德者。但是,這種忍辱在心相上與世俗人在“死豬不怕開水燙”,“苦盡甘來”或“掩耳盜鈴”等心態下所表現出來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盡管這兩類忍辱在具體行爲上也許很難分辨出來,但是只有正見下的忍辱行才與六波羅密中的忍辱波羅密對應,而後者則是純粹的與愚癡相應的無益苦行!

  某女士接觸佛法不久,顯然不屬于那種有解脫道正見的人,基本人生觀、價值觀仍屬于欲界知見。也正因爲如此,她在家庭生活中才感受到如此強烈的煩惱。惟有引導她逐步地接受苦、無常、無我等佛法正見,才能通過減損其對自己理想中的家庭生活的執著來減輕乃至消除與這種執著俱起的煩惱。鑒于對于這位女士來說,樹立正見的道路可能是比較漫長的,因此完全可以向這位女士說一些善巧的人天乘善法來讓她的心靈暫時“休息”一下,但是,這種人天乘善法的基礎知見不能與解脫道相矛盾!

  而某師的開示不僅不能減輕她心中的煩惱,其基本知見更與解脫道不相應。首先是在具體做法上倒因爲果,在這位女士的知見和心力都還不具足的情況下強行地要求對方在忍辱行方面達到老修行的境界。要知道,這位女士對“忍辱”的理解幾乎肯定屬于“死豬不怕開水燙”,“苦盡甘來”或“掩耳盜鈴”之中的某一種,不向她解釋清楚忍辱波羅密中的忍辱與世俗的“忍辱”之間的差別,就要求對方去無條件地“忍辱”,其結果必然是讓這位女士陷入“無益苦行”的泥坑,久而久之,心必因此而對佛法生疑,從而消殒其曆劫以來辛辛苦苦地積累起來的親近佛法的善根!其次:世間善法因其基礎未必與解脫道相應,不可避免地要包含一些由各種戒禁取見衍生出來的本質上與人天乘佛法不相應的錯誤理念--如叁綱五常、叁從四德之類。這些錯誤觀念在漢文化圈子裏本來就很有市場,世間人--包括婦女--難得有不受其毒害者,因此世俗人眼中的“模範家庭”的標准實際上是包括了許多錯誤的,與佛法不相應的理念的。不能要求一位佛教徒在世間的行爲完全符合世俗的標准!做爲未入無余涅槃之佛弟子,本分之事乃是隨處解縛,今反授人以枷鎖,慈悲何在?!

  度化之事,必須因人而異,必須建立在對對方情況完全了解的基礎上!最忌“下車伊始,哇啦哇啦”,偷得古賢大德幾句開示到處生搬硬套,以自莊嚴。如此直是有點“損人不利己”的味道了。

  [2]“某師高中文化,近50歲時出家,道心甚切。初看經論,不免茫然。又到五臺等地行腳參方,于禅堂中用功數月,亦未能契入,日用尚不得力。自覺業障深重,又聞許多同修皆說苦行可消業障,且多舉自身的實例爲證,遂罷看經聽講之念,于觀音菩薩像前發下宏願,誓行種種難行難忍之苦行,以求來日業障還盡,福至心靈。

  某師所住寺院處于鬧市,人來人往,寺務繁多。又因內部矛盾,寺中執事之人甚缺。某師以“代人之勞,成人之美”自誓,竟將維那、典座、庫頭、圊頭等數件執事攬于一身!又兼管環境衛生,售票,司鍾鼓並在客堂充當照客之職。每日早上5:00上殿,4:15就得起來;齋堂的事情忙完後又去幫助清潔工打掃庭院。打掃完畢又去開門、售票。忙碌到中午過堂,刷洗碗碟,休息2個小時期間不肯頭沾枕席,堅持盤坐念佛。未及入靜,常常被來訪客人所打斷。因某師家住本地,出家前人緣即極好,出家後親友故交乃至同參來訪不斷,某師以“隨順衆生”之信念,一概來者不拒,一聊就是好幾個鍾頭,有時晚上很晚都不走。後有一批居士想找一位出家師帶她們念誦楞嚴咒,師又欣然應允,每日上午皆抽出近2個小時來專門組織她們持咒。下午執事依然繁忙,師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持午,後經居士們勸阻,乃勉強吃個半飽。晚飯後又抓緊機會打掃廁所,掃完後到處轉轉,看看有什麼事情就幫個手。一直要忙到8、9點鍾才回寮房。回寮後又堅持誦《無量壽經》一遍,大悲咒21遍到49遍不等,一支香的時間念佛或打坐,常常累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一直要到將近12點才上床休息。後師曾到某下院做過一段時間的住持,依然勤苦如是。

  師生活極爲簡樸,平日多向人講述惜福的道理,曰:“我們現在福報是真大啊,可是若不知道珍惜,一會就會用完的。”。在齋堂裏每每最後一個用齋,剩下什麼就吃什麼,什麼都沒剩下就吃鍋巴或隨便對付一點。掉在臺子上和地下的飯粒和菜肴除了無法撿起來的之外全被師洗淨後送進了嘴裏。一次寺院裏的雪裏蕻臭了,無人問津,師乃將其全部撥到自己專用的碗裏,每日食用,後被一懂醫學的居士力阻(現代醫學認爲吃臭雪裏蕻能致癌)。師有喝茶的習慣,方丈室來往客人較多,每日殘剩而倒掉的茶甚多,師很是痛心,在方丈室進出之時常偷偷地將客人喝剩的茶汁喝掉,後亦被該居士阻止。

  由于長期疲勞,某師的身體很差,且心態也常常處在一種應激的狀態中。平時待人接物時精神不能集中,且易于激惹,有時莫名其妙地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然後又陷于深深的自責之中。更多的時候則是將煩惱埋在心中,強顔快樂,令熟悉、敬佩他的高尚人格的人們爲之而動容!某師受戒近10年來,除了開始的1年多之外,幾乎找不到多少自己可以自主支配的學習、修行時間。

  居士們對某師頗爲敬重,但是或多或少都爲他的“照亮別人,燃盡自己”的苦行捏了一把汗。一些居士曾經旁敲側擊地試圖說服他暫時離開一下這個環境,到其它的地方閉關專修一段時間,待日用功夫成就之後再回來弘法利生。但是某師始終認爲,自己修行遲遲不能上路是因爲苦行的還不夠,業障還沒消盡。只要功夫深,鐵杵一定磨成針,現在他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一旦“時候”到了,自然一了百了。而離開目前生活的環境去專修固然是好主意,但是由于業障還沒有還掉,將來還是要回到這個環境裏來把業障還掉的。因此不願意改變自己目前的做法。”

  某師無論從道心還是人品方面都是很令人敬佩的,但是由于正見尚不具足,在閱讀經論遇到暫時性的困難時自信己意,錯誤地理解了苦行消業障的原理,自苦過甚,注意外形卻不注意關照自己的內心,落入了“打車不打牛”式的“心外求法”的窠臼,直接耽誤了對佛法的聞思修。教訓是很深刻的。以這種形式出現的無益苦行在漢文化圈子裏比較流行,是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的。

  [3]“某師自佛學院畢業,立誓通過苦修來證得解脫道。打聽到終南山中有一小茅蓬,偏僻得幾乎無人知曉,遂與一新剃度的沙彌師結伴遠道前往潛修。二人持不語戒,終日默默無語,只以手勢及眼神互相交流。就是在結伴下山背糧食或做飯時也不發一言。二人堅持達一年多之久,終于忍耐不住開始說話。事後問起禁語時的體驗,某師歎曰:“真不是人過的日子。大家都想說話,可一看對方不語,又怕打擾的對方的清修,結果只能忍著。心裏憋得真難受,很難靜下心來,什麼感覺也找不到。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再一問對方,原來對方也是這麼想的。這大概就是佛陀呵斥的無益苦行吧!””

  某師的日用尚未過關,認爲是平時說話太多亂了心,便反其道而行之持不語戒。殊不知這是一種“打車不打牛”的心外求法的做法。與語言對應的“語表”屬于“法處所攝色”,和與語言俱起的心心所法同屬五蘊的範疇,同屬無常、無我的生滅法。欲證解脫道,根本不必視之如仇敵,非欲除之而後快。某師走的這段彎路,對他本人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

  [4]“某地數十位中老年女居士結蓮社念佛,苦于難覓共修場所。一日忽聞某寺廟新任住持是淨土宗同修,遂于周末結伴前往該寺廟舉行共修。發猛利心,決定做到晝夜六時佛號不斷。是日數十位居士自早上5:00早殿開始便在大殿念佛,繞佛。累了便在拜墊上稍坐片刻,依然念佛不息。自紅日東升直念到星移鬥轉,除在大殿裏就著飲料啃了幾塊面包之外,竟連續念佛達15,6小時之久。體弱者皆昏昏欲睡,身心極度疲憊,唯因其它的人尚無去意而強自撐持。平素念佛功夫較得力者及體力較好者亦被拖得十分不堪。時值晚秋,中午溫度雖在30度左右,深夜竟降到12、3度。衆居士衣裳單薄,更兼飲食粗陋,實有力不從心之困。同來但未參加念佛的一位男居士見狀大驚,恐出危險,乃慫恿住持師親往大殿力勸衆人回寮房繼續念佛,困了、累了就休息。大多數居士隨即回寮,少數體力心力也已幾乎耗盡的居士卻因之而生起煩惱,責怪那位男居士用心不良,破壞專修,將來必受果報雲雲。

  次日清晨衆居士離寺回城。許多居士都因此而傷了身體,一直休息了近半個月這個念佛團才得以重新聚齊。”

  中老年婦女是佛教在家居士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她們無一不是在世俗生活中飽經風霜者,對世間生活的苦、無常、無我有許多痛切的親身體驗,是弘揚人天乘佛法最主要的工作對象。近人在弘揚人天乘善法的過程中曾經提出過一個令人感動的口號:讓我們的媽媽們在佛法光輝的照耀下過上一個安詳、幸福的晚年。由于這些女居士們普遍文化較低,家庭負擔較重,社交面比較狹窄,再加上現實社會中對婦女的種種不平等的歧視及自身性格上的種種弱點,她們聞法的機會是比較少的。因此她們之中對佛法解脫道正見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的人是比較稀少的,多數女居士對佛法的理解還處在道聽途說的封建迷信的層次上,這是一種令人痛心的現象。

  上面例子中所說的現象,在中老年女居士中相當普遍。其根源皆出于對佛教義理和道次第缺乏正確的理解。這是擺在世界叁大語系佛教的弘傳者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共同的“老大難”問題。需要有一大批通詣佛教義理,又有比較堅實的修行實踐的佛教行者們真正地紮根到群衆之中,踏踏實實地做一番以正本清源爲工作主題的弘法工作。而這正是目前叁大語系佛教在弘傳中出現的最薄弱的環節。

  §7.結論

  

  苦行是修行佛法解脫道的一個重要的方便。但是由于苦行與無益苦行之間並無一個明確的,人人適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界限。何爲苦行,何爲無益苦行,必須從正見和各人的具體情況兩個方面來進行深刻、客觀的檢驗才能正確地分辨。因此對于那些尚未樹立解脫道正見,發心又較猛利的行者來說,無益苦行是他們在修行過程中一個經常出現的偏差和障道因緣。對這個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

  參考文獻

  [1]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路分別品》葉均譯

  [2]《清淨道論·第十四品·說蘊品·識蘊·十四作用》葉均譯

  [3][5][6]均見《大正藏》

  [4]《南傳小部·經集》郭良筠譯

  [7]《清淨道論·第叁品·說取業處品·四十業處》葉均譯

  [8]《清淨道論·第九品·說梵住品》葉均譯

  

  

《苦行與無益苦行略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