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P6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道路也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苦行和乐行都是必须按照自己修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方便”。脱离了各人的修行实践,一切类似于“苦行是佛法”,“苦行非佛法”,“乐行是佛法”,“乐行非佛法”拟或“不苦不乐中道行是佛法”,“不苦不乐中道行非佛法”的说法都是极易引起误解的片面的戏论!看到佛陀的这段朴实无华的铁板钉钉般的开示,真有种令人“茅塞顿开”的感觉!

  §6.无益苦行的几种现代表现形式

  在本节中,我们将就无益苦行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剖析。这些实例来自于现实生活。

  (1)“一次,一位50岁上下的知识分子模样的女士红着眼圈来寺庙里找某比丘请求开示。原来这位女士的丈夫因她年老珠黄而有了外遇,她在家里经常受丈夫和“第三者”的欺负。满肚子委屈无处诉说,听朋友说佛门智能无边,便在朋友的陪伴下到寺庙里来皈依并请求出家人指点迷津。

  某师对这位女士的开示大意如下:学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你的丈夫对你不好,这是你的福报不够。他对你不好,你就更要对他好,忍耐才能惜福。说不定你的丈夫就是来点化你的菩萨呢。佛法不离世间法,连自己的家庭都搞不好,怎么能够学佛?

  这位女士茫然地点着头,闷闷不乐地离去。”

  某师的开示初听起来在知见上好象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地分析一下,却可以发现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假设这位女士是一位悟到了苦、无常、无我正见的老修行。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不论她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在内心里当然都不会对家庭中发生的那些不依她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我”法产生任何足以引起烦恼的执着。此时从外人的角度上来看,这位女士一定是一位“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的大福德者。但是,这种忍辱在心相上与世俗人在“死猪不怕开水烫”,“苦尽甘来”或“掩耳盗铃”等心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尽管这两类忍辱在具体行为上也许很难分辨出来,但是只有正见下的忍辱行才与六波罗密中的忍辱波罗密对应,而后者则是纯粹的与愚痴相应的无益苦行!

  某女士接触佛法不久,显然不属于那种有解脱道正见的人,基本人生观、价值观仍属于欲界知见。也正因为如此,她在家庭生活中才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烦恼。惟有引导她逐步地接受苦、无常、无我等佛法正见,才能通过减损其对自己理想中的家庭生活的执着来减轻乃至消除与这种执着俱起的烦恼。鉴于对于这位女士来说,树立正见的道路可能是比较漫长的,因此完全可以向这位女士说一些善巧的人天乘善法来让她的心灵暂时“休息”一下,但是,这种人天乘善法的基础知见不能与解脱道相矛盾!

  而某师的开示不仅不能减轻她心中的烦恼,其基本知见更与解脱道不相应。首先是在具体做法上倒因为果,在这位女士的知见和心力都还不具足的情况下强行地要求对方在忍辱行方面达到老修行的境界。要知道,这位女士对“忍辱”的理解几乎肯定属于“死猪不怕开水烫”,“苦尽甘来”或“掩耳盗铃”之中的某一种,不向她解释清楚忍辱波罗密中的忍辱与世俗的“忍辱”之间的差别,就要求对方去无条件地“忍辱”,其结果必然是让这位女士陷入“无益苦行”的泥坑,久而久之,心必因此而对佛法生疑,从而消殒其历劫以来辛辛苦苦地积累起来的亲近佛法的善根!其次:世间善法因其基础未必与解脱道相应,不可避免地要包含一些由各种戒禁取见衍生出来的本质上与人天乘佛法不相应的错误理念--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这些错误观念在汉文化圈子里本来就很有市场,世间人--包括妇女--难得有不受其毒害者,因此世俗人眼中的“模范家庭”的标准实际上是包括了许多错误的,与佛法不相应的理念的。不能要求一位佛教徒在世间的行为完全符合世俗的标准!做为未入无余涅槃之佛弟子,本分之事乃是随处解缚,今反授人以枷锁,慈悲何在?!

  度化之事,必须因人而异,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情况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最忌“下车伊始,哇啦哇啦”,偷得古贤大德几句开示到处生搬硬套,以自庄严。如此直是有点“损人不利己”的味道了。

  [2]“某师高中文化,近50岁时出家,道心甚切。初看经论,不免茫然。又到五台等地行脚参方,于禅堂中用功数月,亦未能契入,日用尚不得力。自觉业障深重,又闻许多同修皆说苦行可消业障,且多举自身的实例为证,遂罢看经听讲之念,于观音菩萨像前发下宏愿,誓行种种难行难忍之苦行,以求来日业障还尽,福至心灵。

  某师所住寺院处于闹市,人来人往,寺务繁多。又因内部矛盾,寺中执事之人甚缺。某师以“代人之劳,成人之美”自誓,竟将维那、典座、库头、圊头等数件执事揽于一身!又兼管环境卫生,售票,司钟鼓并在客堂充当照客之职。每日早上5:00上殿,4:15就得起来;斋堂的事情忙完后又去帮助清洁工打扫庭院。打扫完毕又去开门、售票。忙碌到中午过堂,刷洗碗碟,休息2个小时期间不肯头沾枕席,坚持盘坐念佛。未及入静,常常被来访客人所打断。因某师家住本地,出家前人缘即极好,出家后亲友故交乃至同参来访不断,某师以“随顺众生”之信念,一概来者不拒,一聊就是好几个钟头,有时晚上很晚都不走。后有一批居士想找一位出家师带她们念诵楞严咒,师又欣然应允,每日上午皆抽出近2个小时来专门组织她们持咒。下午执事依然繁忙,师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午,后经居士们劝阻,乃勉强吃个半饱。晚饭后又抓紧机会打扫厕所,扫完后到处转转,看看有什么事情就帮个手。一直要忙到8、9点钟才回寮房。回寮后又坚持诵《无量寿经》一遍,大悲咒21遍到49遍不等,一支香的时间念佛或打坐,常常累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一直要到将近12点才上床休息。后师曾到某下院做过一段时间的住持,依然勤苦如是。

  师生活极为简朴,平日多向人讲述惜福的道理,曰:“我们现在福报是真大啊,可是若不知道珍惜,一会就会用完的。”。在斋堂里每每最后一个用斋,剩下什么就吃什么,什么都没剩下就吃锅巴或随便对付一点。掉在台子上和地下的饭粒和菜肴除了无法捡起来的之外全被师洗净后送进了嘴里。一次寺院里的雪里蕻臭了,无人问津,师乃将其全部拨到自己专用的碗里,每日食用,后被一懂医学的居士力阻(现代医学认为吃臭雪里蕻能致癌)。师有喝茶的习惯,方丈室来往客人较多,每日残剩而倒掉的茶甚多,师很是痛心,在方丈室进出之时常偷偷地将客人喝剩的茶汁喝掉,后亦被该居士阻止。

  由于长期疲劳,某师的身体很差,且心态也常常处在一种应激的状态中。平时待人接物时精神不能集中,且易于激惹,有时莫名其妙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又陷于深深的自责之中。更多的时候则是将烦恼埋在心中,强颜快乐,令熟悉、敬佩他的高尚人格的人们为之而动容!某师受戒近10年来,除了开始的1年多之外,几乎找不到多少自己可以自主支配的学习、修行时间。

  居士们对某师颇为敬重,但是或多或少都为他的“照亮别人,燃尽自己”的苦行捏了一把汗。一些居士曾经旁敲侧击地试图说服他暂时离开一下这个环境,到其它的地方闭关专修一段时间,待日用功夫成就之后再回来弘法利生。但是某师始终认为,自己修行迟迟不能上路是因为苦行的还不够,业障还没消尽。只要功夫深,铁杵一定磨成针,现在他所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旦“时候”到了,自然一了百了。而离开目前生活的环境去专修固然是好主意,但是由于业障还没有还掉,将来还是要回到这个环境里来把业障还掉的。因此不愿意改变自己目前的做法。”

  某师无论从道心还是人品方面都是很令人敬佩的,但是由于正见尚不具足,在阅读经论遇到暂时性的困难时自信己意,错误地理解了苦行消业障的原理,自苦过甚,注意外形却不注意关照自己的内心,落入了“打车不打牛”式的“心外求法”的窠臼,直接耽误了对佛法的闻思修。教训是很深刻的。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无益苦行在汉文化圈子里比较流行,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3]“某师自佛学院毕业,立誓通过苦修来证得解脱道。打听到终南山中有一小茅蓬,偏僻得几乎无人知晓,遂与一新剃度的沙弥师结伴远道前往潜修。二人持不语戒,终日默默无语,只以手势及眼神互相交流。就是在结伴下山背粮食或做饭时也不发一言。二人坚持达一年多之久,终于忍耐不住开始说话。事后问起禁语时的体验,某师叹曰:“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大家都想说话,可一看对方不语,又怕打扰的对方的清修,结果只能忍着。心里憋得真难受,很难静下心来,什么感觉也找不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再一问对方,原来对方也是这么想的。这大概就是佛陀呵斥的无益苦行吧!””

  某师的日用尚未过关,认为是平时说话太多乱了心,便反其道而行之持不语戒。殊不知这是一种“打车不打牛”的心外求法的做法。与语言对应的“语表”属于“法处所摄色”,和与语言俱起的心心所法同属五蕴的范畴,同属无常、无我的生灭法。欲证解脱道,根本不必视之如仇敌,非欲除之而后快。某师走的这段弯路,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

  [4]“某地数十位中老年女居士结莲社念佛,苦于难觅共修场所。一日忽闻某寺庙新任住持是净土宗同修,遂于周末结伴前往该寺庙举行共修。发猛利心,决定做到昼夜六时佛号不断。是日数十位居士自早上5:00早殿开始便在大殿念佛,绕佛。累了便在拜垫上稍坐片刻,依然念佛不息。自红日东升直念到星移斗转,除在大殿里就着饮料啃了几块面包之外,竟连续念佛达15,6小时之久。体弱者皆昏昏欲睡,身心极度疲惫,唯因其它的人尚无去意而强自撑持。平素念佛功夫较得力者及体力较好者亦被拖得十分不堪。时值晚秋,中午温度虽在30度左右,深夜竟降到12、3度。众居士衣裳单薄,更兼饮食粗陋,实有力不从心之困。同来但未参加念佛的一位男居士见状大惊,恐出危险,乃怂恿住持师亲往大殿力劝众人回寮房继续念佛,困了、累了就休息。大多数居士随即回寮,少数体力心力也已几乎耗尽的居士却因之而生起烦恼,责怪那位男居士用心不良,破坏专修,将来必受果报云云。

  次日清晨众居士离寺回城。许多居士都因此而伤了身体,一直休息了近半个月这个念佛团才得以重新聚齐。”

  中老年妇女是佛教在家居士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她们无一不是在世俗生活中饱经风霜者,对世间生活的苦、无常、无我有许多痛切的亲身体验,是弘扬人天乘佛法最主要的工作对象。近人在弘扬人天乘善法的过程中曾经提出过一个令人感动的口号:让我们的妈妈们在佛法光辉的照耀下过上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由于这些女居士们普遍文化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社交面比较狭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对妇女的种种不平等的歧视及自身性格上的种种弱点,她们闻法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因此她们之中对佛法解脱道正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的人是比较稀少的,多数女居士对佛法的理解还处在道听途说的封建迷信的层次上,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

  上面例子中所说的现象,在中老年女居士中相当普遍。其根源皆出于对佛教义理和道次第缺乏正确的理解。这是摆在世界三大语系佛教的弘传者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共同的“老大难”问题。需要有一大批通诣佛教义理,又有比较坚实的修行实践的佛教行者们真正地扎根到群众之中,踏踏实实地做一番以正本清源为工作主题的弘法工作。而这正是目前三大语系佛教在弘传中出现的最薄弱的环节。

  §7.结论

  

  苦行是修行佛法解脱道的一个重要的方便。但是由于苦行与无益苦行之间并无一个明确的,人人适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界限。何为苦行,何为无益苦行,必须从正见和各人的具体情况两个方面来进行深刻、客观的检验才能正确地分辨。因此对于那些尚未树立解脱道正见,发心又较猛利的行者来说,无益苦行是他们在修行过程中一个经常出现的偏差和障道因缘。对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参考文献

  [1]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路分别品》叶均译

  [2]《清净道论·第十四品·说蕴品·识蕴·十四作用》叶均译

  [3][5][6]均见《大正藏》

  [4]《南传小部·经集》郭良筠译

  [7]《清净道论·第三品·说取业处品·四十业处》叶均译

  [8]《清净道论·第九品·说梵住品》叶均译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