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对于人间佛教的弘传者的确是极为重要的。
“佛告梵志。汝当善听。吾今当说。
“梵志言唯然。愿乐欲闻。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齐此苦行。名为树节。”
佛陀在这里继续为尼俱陀梵志说色界人天乘善法。佛陀在这里阐述的修法在南传上座部中被称为“四梵住”(慈、悲、喜、舍),与大乘系佛教的“四无量心”相对应。按照《清净道论》中的说法[7][8]:依慈悲喜三种梵住可以证得离喜的色界三禅;在前三种梵住的基础上修习舍梵住可以证得色界四禅。这类修法被瑜伽师称为“爱心服务瑜伽”,也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的证入梵界的传统修法之一。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也有与之对应的修法。从世间人的眼光来看,这一类行者是比较容易被他们所认同、接受的。因此“四梵住”--特别是慈悲喜三种梵住--完全可以作为人天乘佛教行者的基础修法。
应该注意的是:“慈心遍满”等四梵住成就的境界只是一种色界禅定境界,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因为对于这一类行者来说,四梵住的成就未必意味着有解脱道正见!故佛陀只把话说到“名为树节”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有一点含糊的。否则就会出现“三教合一”,“五教合一”乃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来代替佛法的错误。
“梵志白佛言。愿说苦行坚固之义。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
“梵志白佛言。云何为第一。
“佛言。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知见。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饮食.寿命。如是所经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随行所堕。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堕。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佛教行者苦行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钓取世间的恭敬利养,也不是为了获得欲界乃至色界以上离欲天的人天福报。佛陀在这里告诉尼俱陀梵志:苦行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获得出世间智能。
按照阿含经的义理,与解脱道相应的正见只有通过“四念处”--对身受心法的如实观察和思惟--才能获得。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顺境和逆境同样进行如实、客观的观察思考。对于那些在逆境中经历过考验的苦行者来说,才有可能在逆境下进行真正的客观的观察,从而获得解脱道正见。苦行本身虽然不能直接使行者获得解脱道正见,但是苦行却是“四念处”的一个重要的增上缘!当然,“无益苦行”对于行者来说只能是自找麻烦,因为它不能帮助行者定下心来对当下的身心境界进行如实、客观的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出世间正见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行者在出世间正见的指导下证得佛法的极果--涅槃。而不是把这个正见仅仅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看待。这就是下面一句话的真实含义。
“佛告梵志。于此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以上所引的经典在南传长部里被编为第25经《优昙婆逻狮子吼经》。在中阿含经中也有相应的译本。是阿含部经典中一部以苦行为主题的专论。与之相关的经典在阿含部中还可以找到许多:如《长阿含经·裸形梵志经(第25经)》、《中阿含经·优昙婆逻经(第104经)》、等,其说法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基本问题上的见解还是一致的。
[4] 《中阿含经·阿湿具经(第195经)》[6]
“……世尊告曰。阿湿具。弗那婆修。汝等知说如是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阿湿具.弗那婆修答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世尊呵阿湿具.弗那婆修比丘。汝等痴人。何由知我如是说法。汝等痴人。从何口闻知如是说法。汝等痴人。我不一向说。汝等一向受持。汝等痴人。为众多比丘语时。应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当问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众多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众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说法。
“世尊闻已。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若汝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六群比丘阿湿具和弗那婆修不愿广学多闻,更不愿意根据自己的修行实践进行独立思考,却抓住佛陀的只言词组随己意发挥,到处卖弄,以盲引盲。
阿湿具和弗那婆修的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只要你感受到了快乐,你的善法就随之而减;只要你感受到了痛苦,你的善法就随之而增长。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常常成为各种无益苦行的思想基础。这类思想在汉地犹为流行,经常被一些“权威人士”披上“惜福”的外衣在一些通俗的佛教小册子里到处宣传。诚然,“少欲无为”、“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的确是作为一个解脱道行者应有的美德,但是这种美德的思想基础是解脱道正见,而不是与阿湿具和弗那婆修的思想类似的“惜福”!这是一个不容含混的问题。
阿湿具和弗那婆修的理论虽然在世俗人听起来有点“总是令人感到泪流满面”的感觉,从而得到他们的更多恭敬,但是直接违背了“一实相印”,而且只会障碍解脱道的修行。因而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佛陀的批评。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乐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乐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苦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苦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乐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乐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苦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苦觉。所以者何。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
“云何身乐我说不修。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乐我说不修。云何身乐我说修耶。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乐我说修也。云何身苦我说不修。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苦我说不修。云何身苦我说修耶。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苦我说修也。云何心乐我说不修。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乐我说不修。云何心乐我说修耶。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乐我说修也。云何心苦我说不修。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苦我说不修。云何心苦我说修耶。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苦我说修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已。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已。便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苦行和乐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证得解脱道。各人的情况不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同。甚至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处于不同的阶段,所选择的…
《苦行与无益苦行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