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相繼;到這地步便知“淨念相繼”是一念相續,而不是一念不生;蕭平實老師所著《無相念佛》書中對此法門有極爲詳細之解說,並介紹入門之方便善巧及步驟,讀者可以迳自索閱,深入探討,身體力行,欲成就無相念佛叁昧,並非難事;憶佛念佛自得心開,證入實相念佛叁昧,亦有可能,誠如佛說觀無量壽經第十叁觀雲:“……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佛如來宿怨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末學持名念佛多年,其情形與”念佛叁昧摸象記”之啓請者一樣,總覺不堪得力;幸于九〇年學會此法門,決心傾畢生之力,專修大勢至菩薩圓通法門,末學于念佛得力之後,偶然得閱印光法師文鈔“念佛叁昧摸象記”,初讀覺得十分親切,再細讀文鈔中所述“若論其法……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赫然發現,該內容即是大使在文鈔中所謂:“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之方法,亦即是末學與同修們走過的路“憶佛念佛,自得心開”之方法;也可以說是進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入念佛叁昧之方法。名相雖異,卻可以互相貫通,難怪大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並入淨土經典,合稱“淨土五經”。唉!大師文鈔之精華在此,念佛人提升念佛層次之行門關鍵在此,以前怎麼都沒發現!欣喜之余,當下發願,將本記摘錄並說明行門契入法要,讓有緣人,追隨祖師大德之腳步前進時,信解行證,做個“家裏人”親知“家裏事”,一覽“本來風光”,念佛悟無生,念佛歸淨土,乃不揣鄙陋,作此解性法要。敬請有緣,珍重索閱《無相念佛》一書,殷勤練習,獲益不可思議。
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全念,關外無念。
憶佛念佛(無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佛法身。諸佛法身無形無相,離語言文字,非見聞覺知。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非是虛空,亦非虛空中之能量卻隨緣赴感彌不周,恒時遍緣一切境、一切法界。無處不至,無時不有。若具此知見,並以巧慧加行,不斷練習,則憶佛時不起妄念,憶佛之念相續不斷,心中亦無名號、聲音、形象,此即無相念佛叁昧,此時既是觀也是念,觀與念,合而爲一。
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此際之觀與念,猶如水與乳互相融合,不分彼此也就是說在無相念佛叁昧之中,心裏無佛號及形象,猶在憶念佛,雖然已到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之境界;但是對于生命之根源尚無法體察親見,便須向“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演義中所謂之體究念佛。此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關鍵所在,而不是要我們去吟這一句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皈依無量覺、皈依無量光覺、皈依無量壽覺”。念佛人如已純熟無相念佛工夫,當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繼續用功,迨修學憶佛念佛約一、二月乃至一、二年以後,即可能出現憶佛之念猶如泉湧之現象。此時,行者已入憶佛念佛之行門,繼續一門深入,亦可能有憶佛心謝(亦即憶佛念佛之念消失,念極而忘)之狀況出現,行者初入此境界,此時請務驚慌。憶佛心謝(或念極而忘即是禅宗四祖--道信禅師開示之“常憶念佛,攀緣不起,泯然無相,平等不二”之境界。此後仍不斷憶佛,待憶佛心謝之境界常常出現後,即可于日常生活中,以見聞覺知,從六根門頭去體究、去覺察甚麼是“南無阿彌陀佛”之真正意旨。此時之功夫已經可不必依賴語言文字,而以直覺去思惟“如何是皈依無量光覺、皈依無量壽覺、皈依無量覺呢?亦可用同一方法在動、靜之中體究“念佛者是誰?”至誠懇切的體究下去,若未一念相應,究得真正意旨,誓不罷休。
由于行者具有憶佛之念如泉湧出或“憶佛心謝”(念極而忘)之定慧工夫,拒末學之教、學經驗,只要是知所“轉折”並懇切體究的念佛者,一旦因緣成熟,即可自得心開,親見本來,或遇善知識引導,亦有可能心開。蓮池大師于《竹窗隨筆》一書“參究念佛”一則中指示:“…蓋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能明心見性,再求生極樂淨土,即可上品上生,據佛說觀無量旨經表示:“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何等殊勝、自在?深盼行者起堅固清淨信心,一心決定依照大師所示力行,當可契入。
越究越深,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界。
初時體究,但覺索然無味,隨後複覺煩悶,不知何時可以究得真正之意旨?往往就此作罷,又複退回無相念佛叁昧之中。若有志有願之人,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越體究越深入,疑情越強越親切。猶如口含滾燙美味,吞不下又舍不得,終日裏,疑團挂心。到了功夫純熟之時,突然之間,因緣成熟,不論是撞著磕著,熱著冷著,看著癢著,就只是“一念相應”然後整個念頭和著疑團一起脫落,此時無念(常寂)無不念(常照),只有一個“覺”字可以形容,卻又連這個“覺”字都沒有。即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中所謂“寂照不二,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此即理一心。恍然大悟道: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原來如此,便知諸佛法身與衆生無二無別,契入中道實相而不離空有兩邊。亦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現前當來,必定成佛”。這個見佛是見法身佛,一切諸佛之法身,一切衆生之法身,而非應、化身佛。這個過程即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到此地步便進入實相念佛層次了,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念佛叁昧又:印光大師此文中雖然謙稱“我既未證,爲能宣說”,然此段敘述將體究念佛之實際過程和盤托出,尤其“豁然和念脫落”之現象,是一切體究念佛而得心開者,或參禅者見性時之重要過程(明心而未見性者則無);而此過程之時間極爲短暫,證悟者往往略而未談,今大師文鈔中既能宣說此過程之微細處,足見是親身經驗之過來人。大師將此文取名念佛叁昧“摸象記”,應系法師慈悲,期能以平實的方式出現于有緣人面前,並避免引起其他人之煩惱或批評。
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字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
印光大師隨即引述百丈大師門下神贊禅師的偈來說明實相念佛之境界:“靈光照耀,唯“我”獨尊,天上天下,無一物可以比擬,超越眼耳鼻舌身意,超越色聲香味觸法,不受彼等障礙。佛性本體顯露無遺,它是永恒的真實的,常住于一切世間,永無生死,雖然真實的存在,卻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敘述。這個佛性本心,清淨無染,猶如虛空(但非虛空,亦非虛空中之能量;若作此說,即墮佛所呵斥之勝論外道見中)不可塗染,本來就那樣圓滿現成的存在著。只要遠離妄想、妄念,不被六根六塵所蒙騙,便可親見佛性,當下便同諸佛如如,覺明在前,覺性宛然。”這就是念佛叁昧,實相念佛。到此地步的念佛人,不論是有相念佛也好,無相念佛也好,都叫做實相念佛。從此,時時刻刻隨時隨地不離念佛,這樣念佛,才能稱爲“念佛得法”,與佛道響應交感,修行到此,最是得力。趙州禅師曰:“悟前被菩提使,悟後使得菩提”,此時正好修行。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鹹是第一義地,鴉嗚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
此種實相念佛叁昧之境相,猶如萬裏晴空,清澈澄湛,沒有片雲阻隔一般。心眼洞開,明見本來面目,而實在卻無有形相可見;這種見無所見,才是真實的見(此須明心而且見性者,始能真實了知,若僅明心而不見性,則僅能知其部分。未親見者,不許揣摩,精進修持,他日亦可親見)若有所見即不是親見,不是真見,而是被六塵境界所轉。到此情景時,山光翠色都是究竟絕待,無法可說之第一聖谛;烏鴉哀鳴,喜鵲舌噪,無非是最高無上之真實大乘。活潑生動地自然可以應對一切法而又不執著任何一法;心光明亮鑒照一切境界而不被任何一個境界所轉,心中也不牽挂一切事物。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但能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依舊工作照樣上班;住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
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
若說其作用,猶如旭日東升,圓滿光明,遍照一切,無處不至,無時不在,隨緣應物,平等如一。即慧遠大師念佛叁昧詩集序中所謂:知恬其照,無有不徹也。
語其體:猶浩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比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挂無礙,自在自如。
清藕益大師所著阿彌陀佛經要解曰:“┄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複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印光大師本段文意與其雷同,故分述于後若論其本體,猶如光明清淨之滿月,于黎明之前,即將落西之時,寂靜而不生紛擾。于明照之中具足寂滅,于寂靜之中不失明照。心體具足照與寂滅之特性而又無法示現與尚未見行之人,不能用任何語言、聲音、形象、符號來形容,卻又圓滿通融于一切。比如白雪遍覆千山,唯有一種銀白之色,清淨光潔。亦如大海彙集百川,終究蔚藍二色,絲毫沒有其他雜味。沒有牽挂,沒有阻隔,自己本來就在,從來如如不動。這種理一心的念佛境界,才是“老實念佛”,若究其實,此等境界,唯證乃知。悟者縱能鼓其如簧之舌,口出蓮花,多方比喻,聞者如耳,已非實境。雖作百千文字說明,對行者了無助益。
此小冊重點在介紹念佛人如何認識次第念佛叁昧及其修行方法,一切有待行者實修親證,做一個真正的過來人…
《念佛叁昧摸象記 解行法要(許大至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