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蓮老和尚開示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年累月的禮拜,日夜間精進自如。拜佛至此,只要禮敬之樂,何來勞苦啊?

  六、道交感應難思義

  言及拜佛相應,在此順便提及我所見之情形。旨在勉勵大家思維:他人能做到,爲何我們做不到?並非要標榜何人如何高超。其實人人都高超,最怕自己不立志向上,不勉爲其難、自甘墮落等死!

  我有一位好同參,他拜佛曾有叁十六個鍾頭未離開蒲團之經驗,也就是二天一夜的時間都在拜佛、念佛。或有人懷疑:“叁十六小時不離開蒲團,那不要吃飯、喝茶、大小便啊?”告訴諸位!真的不喝茶,口念佛號自然有甘露津液湧出,也無大小便;功夫相應,這些都沒了。而且也沒吃飯,因那時他在靜室中,用起功來覺得吃飯實在太打岔,于是打“餓七”。

  一星期沒吃東西。(這只是一種方便,佛陀並未叫人不吃飯哦!)

  “這不辛苦嗎?”辛苦怎能拜叁十六小時?用功相應,拜佛、念佛毫無辛苦!若繼續拜還是可以,不過他心動了一念:“已二天一夜了,停一下吧!”因此停下來洗把臉、漱個口,又繼續再拜,精進再精進,才可快步到西方呀!

  其實幾日不食又算什麼?虛雲老和尚不也經常在終南山入定,且一定就是一、二個月?禅定中自能禅悅爲食嘛!念佛亦如此,當我們將全部精神住在一句佛號時,“阿彌陀佛”四字聽得清清楚楚;到達身心靜極時,連四字佛號也無。亦不分何者是我,何者是佛,至佛我一如、物我不分之境,入于無爭的佛國。唯念佛人才有如此最淨之樂。一法之成就,除因緣和合,尚須加諸時間。念佛人欲求功夫相應,切莫心急;縱個人善根福的因緣深厚,還得時間夠,方有所成。

  多少修行者常有急功近利的通病,然遊子背佛離家已甚久遠,怎能在短期內返家?所謂“欲速則不達?諸位只要精進用功,管他散心、一心,你還是安守本分、老實念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阿彌陀佛。加諸時間執持久了,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時候一到,淨業自成,即可得到寂靜輕安的法樂,證得念佛叁昧。到那時你的妄想已成正智,光明普照了。

  以上所速甚爲粗淺,亦頗繁複,因讀者根性、不同,對治非一,故一再噜蘇。倘有錯誤,敢請上根大士慈悲指教。敬祝大家!以今心誠敬念佛,將來同生西方、圓滿佛果、同度衆生!

  (二)閻王老子叁封信

  我們爲什麼要信佛?爲什麼要修行?就是爲了“了脫生死”,這才是修佛的唯一目的;舍此而別修,就不是佛法的正宗。在人間,誰也免不了要受苦——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等,既然人間這麼苦,就要趕快求離苦得樂的方法;念佛就是通往西方的方法,能解脫人間一切生死之苦。因此,要想了生脫死,就要依法而修,精進念佛求生西方。往往有很多信徒,明明白白的知道佛法的道理,偏偏不能依法修行,真令人看了著急。每勸他修行總是說:“慢慢來吧!再等一等!”難道不怕遲啊!時間不會等人的,光陰是一天天流逝啊!現在就講一則因緣故事來激勵大家!這故事不但初發心的要聽,老菩薩們更要聽,聽過了要警覺啊!

  一、 叁頭未了命已勾

  曾有兩位老朋友,十多年沒見面了,在一個偶然機會中相遇;甲已經信佛多年,乙尚未信佛。十多年的老朋友未見面,一但見面就暢談不完,談到最後,甲就勸乙:“我們到了這個年紀應該要信佛了。”乙一聽:“唉!信佛,這事情還用你講?信佛當然是好,可是我們現在才五十歲上下,俗語說:“人生五十五正是下山虎”世間還有好多事等著我們做呢!怎能跑去學佛呢?“甲又勸說:“我們現在這年紀信佛已經遲了,想到老了才學佛,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你是我的好朋友,我覺得佛法好才勸你的。”乙答說:“學佛好是好,等過幾年再說吧!我還有叁件事沒做心不安呀!第一、我的父母死了,屍骨還沒有入土。第二、男未婚、女未嫁,還沒幫兒女找好對象成婚,父母的責任未了。第叁、家産還沒分配,怕我過往後,兒女因錢財起紛爭,就不好了。等我把這叁件事都辦好了,自然會來學佛,那時再談不遲!”

  甲回說:“你叁件事未了,我也是父母未入土,兒女們尚未婚嫁,財産也沒有分配,我一樣學佛啊!何必一定要等叁件事情都辦完才學佛呢?學佛宜早啊!”乙又:“象你那樣學佛不徹底、不究竟,我若要學佛就一定先將所有事情安排好好的,到時就能一心學佛,不用拖泥帶水的,”乙很固執,好話不聽,說罷兩人就分手各自回家了。可是還沒過幾天,乙的兒子就哭哭啼啼的來找甲這位士伯,說他爸爸死了,臨死時交代他來找世伯幫忙安排後事。甲乃義不容辭地趕去處理喪A1R壞腳笥鴨遙吹稭馕煥嚇笥眩酵壬熘保劬Φ紗螅贅鋅盟盜慫木滟剩骸拔業睦嫌衙⑴#熬Х鹚等罰豢閃肥攣戳耍滯跻牙窗衙礎!

  二、 閻王挂號叁封信

  乙死的心有不甘,靈魂到可陰曹就與閻王講道理。乙說:“閻王啊!你怎麼這麼急要我來?我有叁件事情還沒了呢!你應該事先通知我,我趕快把事情辦好就來。沒通知我就要我來,太不合理了吧!”

  閻王一聽就對乙說:“胡說呀!怎麼沒通知呢?我早已親手發給你叁封信了!”乙:“叁封信?怎麼一封都沒收到?”

  閻王:“胡說叁封都是挂號信,你早已收到了。”

  乙:“那到底是哪叁封呢?我的確沒收到啊!”

  閻王:“你實在太蠢、蠢的可憐!我告訴你吧!”于是閻王就耐心地問:“你的假牙什麼時候裝的?”

  乙:“我的牙齒叁十八歲就蛀了,痛的沒有辦法,忍受不了,四十歲時就只好裝假牙了。”

  閻王:“那就是給你的第一封信嘛!”

  乙:“這就是第一封信啊!那第二封信是什麼呢?”

  閻王:“你什麼時候戴老花眼鏡?”

  乙:“四十五歲時報紙實在看不清楚了,那時就開始戴眼鏡。”

  閻王:“那就是給你第二封信了呀!”

  乙:“那第叁封信呢?”

  閻王就問他:“看你頭發都白了,今年幾歲啊?”

  乙:“五十二歲了!”

  閻王:“這就是給你第叁封信啊!叁封信你都收到了,現在你服不服呢?這裏沒有人情,只看你的善惡業,給你苦樂報!”

  乙無可奈何的說:“雖然事情沒有完成,閻王您已經給我叁封信了,我不來也沒辦法了,只好聽閻王也判辦了。唉!我錯了!未聽老友勸我學佛,太遲了啊!”在座諸位!乙收到叁封信,你收到幾封呢?

  叁、 富而貪吝餓鬼報

  接著閻王就叫判官查一查乙在世上的善惡業,判官回答:“此人在世只知道掙錢、只爲自己兒女,一點善事功德都不做,世間有災難毫無同情心救濟別人。他掙的錢雖不是偷來的搶來的,可是他不知道錢財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發了財不知回報社會,反貪吝不舍、漏稅、逃稅,盜了國家的稅收。名副其實是個守財奴。”閻王一聽十分憤怒,就判定說:“這種自私自利、爲富不仁的人,把他打入惡貴道。”世上就有這種富而貪吝的人,貪吝將來就遭受餓鬼報。

  富貴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從布施來。既然前生知道行布施,得到今生富貴的好報,應該可以好好享受果報,再布施一分福報濟貧,怎麼反而變的貪吝,感召來世的餓鬼報呢?因爲每一士各有種種不同的因緣。好象前世是個貧窮人,在某種善緣下,曾發一念至誠心跟隨別人行了布施,或供養叁寶;今生仍得富貴的福報。但畢竟未聞出世無生之法,沒有以此供養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還是人天法,只得到人世間的富貴而已。要知道,一得人間的富貴,就會沈迷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之中。欲望就好象鹹水,永遠不能止渴;任你怎樣富貴還是不知足,總不會嫌多的,愈多愈好,只有進沒有出。到這時人就昏迷了,變地貪吝不舍。一切的財物本來是活寶,到了手中,就收藏起來變成死物,社會上不能流通了;由于一個人的貪吝,別人也跟著受苦,所以就遭餓鬼這種惡報,因果則就是如此。

  四、 青年也收閻王信

  閻王接著判另一個青年的鬼魂,這個青年正暗自高興:“剛才那個人收到叁封信,我一封也沒收到,閻王就叫我來,那太不合理了,我要問一問閻羅王。”青年壯著膽子問:“閻羅王啊!您剛才判的那個人,他收到叁封信是應該死;但我牙齒好好的,眼睛又沒花,頭發還是烏黑的,一封信都沒收到,怎麼就叫我來呢?”你不仁慈、太不愛惜年輕人了!我要抗議!“閻王白他一眼,重重的拍了一下警堂板,說道:“糊塗,我早已給你叁封信,你也收到啦!”

  青年說:“我沒收到啊!”

  閻王沒好氣地說:“我的信是 因人而發的,你以爲是千篇一律嗎?”

  青年只好怯聲問道:“那叁封信呢?”

  閻王:“你妹妹是什麼時候死的呢?”

  青年:“我大妹妹五歲,我十歲時,那時她才五歲就死了。”

  閻王又問:“你妹妹怎麼死的啊?”

  青年:“得天花。天花化膿,皮肉爛了,遍身發紅,名醫治也治不好;臨死時躺在床上爬,死的好淒慘!”

  閻王:“這是給你的第一封信。第二封信,你讀中學時,有一次學校舉辦足球比賽,與別的學校爭冠軍時,由于兩隊勢均力敵,不相上下,最後校中有一位高才生用他最強猛的力量,一腳將球踢入網。可是因爲用力太大,腳脫臼,人往後倒,當場後腦破裂就死了。你記得嗎?”

  青年有些哀傷地說:“我那同學死的很慘,同學都爲他流淚,老師也惋惜;因爲他是學校的高才生,老師都喜歡他,同學也敬愛他。他的父母最傷心了,哭的死去活來。父母希望養兒送終,現在反而白發送黑發,真是可歎!”

  青年再問:“那第叁封信是什麼呢?”

  閻王:“你的表哥是怎麼死的?”

  青年心有余悸地回答:“唉!我的表哥真是死得太慘了!兩年前,我十八歲時表哥結婚,正是洞房花燭夜,親戚朋友都前來賀喜。當大家正在喝酒劃拳熱鬧時,表哥突然絞腸沙(盲腸炎)死了,表嫂新娘子的紅…

《妙蓮老和尚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