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懸論(法尊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說諸法皆空。但是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抉擇五法時,又明明說真如正智是勝義有,可見唯識正義,還是沒有說諸法空的道理。

  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五法裏面,真如是圓成實攝無問題,正智可是圓成實攝亦可是依他起攝。相大約是說他起攝,名分別大約是遍計執攝。各人查一查瑜伽就知道!我說相亦可攝于遍計執,名是以聲爲體,分別以心爲體,也可攝于依他起,爲什麼呢?這個道理,認個人去想好了。五法裏面,不屬于依他的,可說很少,遍計圓成都是說于依他的、若沒有依他的所依,也沒有遍計圓成的能依了。圓成勝義是有,即難說依他沒有;依他是有,即難說五法沒有。唯識上自性空的法,也就很少了。

  有些人說:唯識說有,只是假有,並不說有自性。這與由假說的我法,完全是一樣的假立了。這種假有又走到中觀裏去了,假有,在中觀宗中也承認的。若是月稱還稍稍辨難,若是清辨直接就承認了。

  六、叁轉*輪與了不了義

  唯識論已說假法不能爲種子作所依,反面就是說種子的所依必是實法。阿賴耶識,爲種子作所依,當然是實有。種子既是實有,種子生起的現行,也不會非實有,種于是阿賴耶的相分,種子相分既是實有,更不能說見分自證分非實有。阿賴耶的相見等分是實有、七轉識的相見等分也該是實有,同時是識故。如像一家弟兄,不應該那一個的勢力大些便是實有,勢力小些便非實有。所以不獨識是實有,就是不離識的色,也是實有。一般並唯識的人,籠統一京,就說色都是沒有的,不分清離識不離識。這樣一來,就與現量相違,小乘外道尚且不說違現量的話,何況大乘唯識教呢?簡單的說,深密若說諸法皆空,便與般若全無差別,如何還說是非有非空了義之教呢?

  本來叁轉*輪之判了非了義,也就很難。唯識宗說:初在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初轉*輪說小乘教,落于常見。次于鹫嶺二轉*輪說大乘般若,落于空見。第叁在廣嚴城等處說解深密等,才說非有非空了義之教。一般學唯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說法,但是如何是墮常的有,如何是墮斷的空?如何又是不墮二邊的非有非空?卻少去理會。就說解深密經來說吧,解深密經說佛初轉*輪時,說色蘊自性,色蘊生,色蘊滅,遍之永斷等;如是列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食,叁十七菩提分法等自性差別。二轉*輪的時候,說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性淨涅磐;于是皆你贊是甚奇希有,但是稱贊過後,仍然說是不了義,又說第叁轉*輪的教法,但第叁轉*輪仍然說諸法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性淨涅磐,這第叁時了義之教與二時的不同,又在何處呢?

  第一時說五蘊四谛等,唯識宗能不承認有四谛吧?說四谛舉五蘊乃至八聖道品爲例,唯識能不承認五蘊等是有嗎?既然初時所說的法,唯識都承認有,豈能說五蘊等依他起法是無自性嗎?若有自性,何以說初時說法落于有邊,墮于常見,是不了義?

  第二時說諸法無自性,第叁時也說諸法無自性,差別又在那裏?沒有差別,如何又說第二時教落于無邊墮于斷見,是不了義,既是初時二時都非了義之教,那麼這叁時了義之教,對于初二時教,自當有所補充解釋:對千第二時教所補充的意思,就是說遍計所執是無自性,說他圓成是有自性,算是加了一個注解。至于初時教之有,那一部分當有,那一部分不當有,解深密經中卻沒有解說。若以叁時來判教,自然應當把一切佛法,都攝入叁時教中,佛成道後第一次說法教弟子,曾叫喬陳如等五人,把裙子穿整齊,這算不算數呢?

  又佛悟道以後,不動道場,就說了一個偈子,佛說我所證得的法,是甚深是寂靜是光明是無爲。如此的甘露妙法,是難有人信解的。佛說涅磐是甚深寂靜光明無爲,是不是了義教呢?若是了義教,是不是第叁時教?若是第叁時教,豈不成未轉第二*輪之前,先轉第叁*輪了。又佛臨涅磐的時候,給弟子說,凡順清淨的,都是應該遵守的,違清淨的,都是當戒的,這數法是不是叁轉*輪,是不是了義呢?這是佛最後說的教法,此不了義,誰能更說?

  七、唯識宗內部爭執

  唯識的問題是很多的,不單與他宗辨論如是,就是本宗內部,亦有許多辨論。如像前面說的一分家二分家叁分家四分家,便是一例。中國因爲奘法師譯成唯識論,揉取了護法菩薩的學說爲主,兼收他家之長,就認爲只有護法一家是唯識正義,其他都不是唯識,這是大錯特錯,凡是承認沒有心外之境的,都是唯識知見。十大論師的學說,在印度是並行的,因爲奘法師譯唯識論的時候,窺基法師添加了一點意見,說本來十大論師的見解在印度就常起爭論,要是一起譯到中國來,不是中國的學佛人,也要興爭論嗎?這是窺基法師免衆生爭論的意思,奘法師采納了,便選了護法的正義來譯。所以中國學唯識的人,只知道有護法,而說其余各家都不是唯識正義。

  阿底峽尊者,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阿底峽尊者是大衆部出家的,西藏向來傳的是根本一切有部戒,有人欲從尊者請受戒,尊者很願意將大衆部的戒傳給這人,尊者有一個弟子叫種敦巴,向尊者說,別的法都可傳、大衆部的戒不可傳,因爲西藏向來傳一切有部的戒,沒有爭論,若傳了大衆部的戒,不是就要興起爭論嗎,所以阿底峽尊者就沒有傳戒,這都是爲兔衆生爭論的意思。就唯識宗內還有多種派別,就是一識同時可緣多色的問題,有的說一時只能有一識,一識只能緣一色。有的說雖只一識,但一識可緣多色。有的說一時可有多識,同緣多色,即一時可緣多色,如說一時,可生起多數眼識,各緣青黃赤白等色。此說和等無間緣沖突,等無間緣說一識只能開尋引生一識故。第一說和第二說,那一個是對的,很難決定,護法菩薩便是主張第一說的。

  八、阿賴耶識有無問題

  還有一種順理行和順教行的差別,順教便是對于瑜伽師地論所說法教,完全隨順,如何說便如何信。隨理的對于瑜伽師地論說了的話,都須依考慮考慮,就是阿賴耶識的有無,他都要考慮的。這兩派又生出辨論了。

  說瑜伽師地論說阿羅漢入了無余涅磐,便灰身泯智,再不能回小向大。阿羅漢入了無余涅磐,究竟是個甚麽光景。第一阿羅漢入了無余涅磐還有沒有阿賴耶呢?若有阿賴耶,便該有他所依的第七識,若有第七識便也該有第六識,沒有第六識第七識,便和二無心定有甚差別呢?唯識宗說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所謂舍者,說唯識說只有舍阿賴耶名,因爲阿賴耶是我愛執藏之意,小乘證羅漢果時,亦斷俱生我執,無我愛執藏故。但阿賴耶識的體是不是存在呢?應說存在,叫做第八識,也可以叫做異熟識,又可名阿陀那識;因爲阿羅漢的有漏血種是未斷盡的,有執持之意。但是若入無余涅磐後說有阿賴耶,便不能說阿羅漢灰身泯智也不能說不能回小向大了。

  以上就是證羅漢時無賴耶名有賴耶之體,今應再問:羅漢入天余涅磐時,賴耶體爲有爲無?若謂有者,則不應說灰身泯智,亦不能說不能回小向大。又阿羅漢入無余涅磐,與佛入無余涅磐有無差別?唯識說阿羅漢位通指大小乘,無余涅磐也無差別,瑜伽說阿羅漢入涅磐時是沒有斷所知障的,只因舍了第八識,同時也把所知障舍了,瑜伽是明白說阿羅漢入涅磐後,沒有第八識,那末佛入無余涅磐也沒有第八識。何以佛入涅磐後還能饒益衆生、阿羅漢入涅磐便無此勝用!

  瑜伽就說佛因爲有大悲大願,所以入涅磐後,還能起來饒益衆生;阿羅漢沒有這樣的悲願,所以沒有這樣的勝用。那麼更進一步,問唯識宗是不是許有叁身的?若許佛有叁身,法身常住不必說,報身也是曆劫常在不示涅磐的,化身隨機示觀緣盡示滅;其示滅的時候,還歸于報身可矣,實不須入無余涅磐,直截的就說佛的應身歸人報身,不必更繞許大的圈子,用悲願來解釋了。這是瑜伽和唯識宗叁身沖突的地方,楞伽經是唯識的經,也和瑜伽沖突。說楞伽說,阿羅漢入涅磐後,如人醉酒一般,後時遇緣還能醒起,回小向大的。學唯識的人都承認楞伽,既可引楞伽成立唯識,亦可引楞伽破阿羅漢究竟入無余涅磐不能回小向大了。又華嚴經,因爲他有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幾句經文,就說是唯識的根本經。但是經並未說阿賴耶,有時也說一切法皆空,而與唯識起些沖突。一部經中總不會完全說唯識義,故也可以找些出來觀察觀察,練習自己的慧根。

  引這許多唯識宗內部的沖突,爲的使大家知道這些,都是唯識宗人的見解,不要說只有我的見解才是,別人的見解都不是。若如此說,未免太執著了一點,果要如此執著,則佛說的活也可以不信了。佛說無外境我明明見有外境,佛說諸法無常,我明明看見這張桌子常住不變;佛說無我,我明明看見有我。若依自己的見解,便整個佛法都可推翻,就是涅磐也可以否認說涅磐我終沒見過,那裏會有涅磐呢?唯識宗的知見,說了大概,要說中觀的知見罷,恐怕更難懂了。折回來還是說唯識。

  唯識宗,既成立阿賴耶是實有,實有的法便有種子,阿賴耶互生了。再迸一步,縱沒第八識的種子,是由前七識熏起的,但是阿賴耶相應的遍行心所,又是誰熏起的呢?若這樣的層層追問,唯識宗的難題尚多,茲亦不及多說了。

  九、幾個名詞

  已經說了唯識內部的爭執,還有幾個名詞,今天須得解釋一下,以後才好說。有幾個名詞,學唯識的人,容易混淆:就是勝義谛和勝義有,常住和實有,假有和沒有,世浴有和世俗谛。現把這些界限,一一分別開來。通常把勝義谛和勝義有,混爲一淡。

  說勝義谛就是勝義有,其實不然。“勝義谛”有叁個重要的解釋:第一解“勝義谛”叁字,指“法空真如”。與此對待的,就是世俗谛。凡法空真如所不攝的,都歸世俗谛所攝。分開來講,勝字指能緣真如的聖智,義字謂境,指聖智所緣的真如。谛者不欺诳義;渭法空之理,真實不虛。即是說勝智所緣的境真實不虛。第二解勝義谛也指法空真如,勝字作殊勝解,義谛二字,同第一解。法空之義殊…

《《唯識叁十頌》懸論(法尊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