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微观察粗色,分析粗色,假立一十分无可分的极限,名曰极微。这样就把识外的色破掉了。百法里面,心王即是识,心所也不离识无须说了。色法破了,还得破心不相应行。俱舍说,不相应行是实有。大乘说,不相应行,不远是色心分位差别。俱舍说不相应行,第一个就是“得”。这个得,只限于有情数摄,及择灭无为。如像一个有情,生来有两只耳朵,一对眼睛,他使得了两只耳朵,得了一对眼睛。他有一个什么,便有一个什么的“的”。

  大乘说,像你这样说的得,与胜论外道说的大有性,差不了许远。他说大有,有一切法,你说得,得各各的法,根本并没有差别的。大乘说即是诸法不无,便名之为得,没有一个实有的得,小乘又说,经言阿罗汉成就无漏十法,名为得。可见得是实有。但唯识宗人说,经上也说转轮圣王,成就七宝,这七宝有马宝,象宝、轮宝、珠宝、妃宝、将宝、臣宝,轮宝、珠宝是非情:其余的是他有情。你说得,只限于自有情世间,又说成就即是得,转轮圣王,不是也成就非情的轮宝和珠宝,及他身的有情吗?被得如此,其余的异生性等都可例破。不相应行破了,无为只是诸法的实性,更不去离识实有。即是现见可得的法,尚不离识,其不可观见、不可得的法离识,谁能信受呢?

  建立阿赖耶识:离识实有的诸法都破完了,但是唯识宗仍承认种子是实有。于是不得不建立内识实有。为立种子所依故,也不得不安立阿赖耶了,小乘里面,俱舍承认过去未来都是实有。过去未来的法都存在,当然用不著建立阿赖耶来摄持种子。但是经部不承认过去未来是实有,只许实有唯属现在,于是问题就来了。唯识宗,对于他的不承认过去实有都很同意。但是既无过未之法,刚必须另立个摄持种子的地方。除建立阿赖耶外,没有其他的法能够持种。举例说吧:

  色法不能持种。若使色法持种,生无色界的有情,他的种子摄在何处呢?

  不相应行,不是实有,当然不能持种。

  无为法也不能持种,若能持种,便有作用。就是有为,不是无为了。

  心所有法,不能持种,因为他是随心而转,不自在的。

  六识也不能持种,因为六识,常有间断。六识间断的时候,以甚麽持种呢?

  第七识不能持种,因为第七识是染污意。不能为净法作所依止。逼到未了,

  便不得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受熏持种了。

  抉择三性:唯识宗既把离识的外境破完,建立唯有不离识的境界。如护法菩萨的见解,便说相分是实有的了。既许相分是实有,就有下文几种问题。并唯识不能不讲三性,既讲三性,遍计所执一定是有的。若没有遍计所执,就只该说两性;不该说三性了。若有遍计所执者,又为什么说没有遍计所执,就是圆成实呢?假使有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属不属于依他起呢?说他起又是不是实有呢?唯识宗说依他起是实有的。但是又说依他起如幻,既是如幻,就不是实有,何以又说是实有呢?当知唯识宗说的如幻,与中观的如幻不同。中观的如幻,是缘生如幻,缘生便无自性,无自性故非实有。唯识的如幻,是说如幻师幻作象马,用竹木瓦石,以咒术加持,众人看去,似有实象实马。实象实马虽没有,幻所依的事是实有。所以唯识说的如幻不定实有。显了的说之,就是自识的相分,现似外境,这外境非有似有,故如幻化,其相分,即如其竹木瓦石,幻化所依的事了。相分是依他起,是实有,因为他非外而似外,说他如幻,故这个如幻与实有,没有什么相违。至于遍计所执,是否属于依他起,我们可以想得出来的,能遍计的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心,心就是依他起。所以能遍计的心是依他起。有能遍计的心,必有它所遍计的境,为所缘缘;所缘缘,就是自己的相分,故所缘境,还是属于依他也,是实有应起的。既能遍计所遍计都是实有,何以遍计"所执"的不是实有呢?此待后答,又遍计执,就是法执,谓执心外之境。本来有情所缘的境有二:一疏所缘缘,是阿赖耶识相分,二亲所缘缘,是自识的相分,都没有识外的境。但是有情见有识外之境者,是由无始以来的法执熏习,没有外境,误以为有外境,如像这张桌子,本是刹那生灭,我们全看见桌子是常住的,也是法执熏习。本无外境,执为有外境,所执的外境,是不是有情执着心所现的“相分”呢?若是相分,则是实有,何以又说遍计所执非实有呢?又遍计所执若非实有,何以护法菩萨说相分实有呢?又若说遍计所执是相分,相分便不能定是实有,护法菩萨的见解,岂不是可以推翻了吗?护法菩萨不是这样容易被难倒的人,护法菩萨说:现似外境的“所缘相”是有;其所执之“又”则无,这样就可以答复了。

  遍计所执相,究竟是有没有呢?当说一部分是有的,一部分是没有的。如六无为中,除真如所摄,可以用智亲证自体者外,都属遍计,因为他们都是唯待名言安立的。这一部分是属于有的。如所执实有的外境,则是没有的。故遍计所执中,可分二分。何以说名言都是遍计呢?唯识宗人“真见道”以前,不是有四寻思四观四如实智吗?四寻思里: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寻思,差别寻思。所谓名寻思,就是寻思名言唯是假立,与实事并不相称的。就是《摄大乘论》说的,“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的意思,由名前觉无者,如桌上的花,未给他安立花的名以前,看了此花,决不会知到它叫作花。再说:如有一种外外国来的花,未给他安立名称以前;不会知道它是什么花。如果我们给他随便起一个名你,就说“牡丹花”吧,立起这个名你,我们便叫它牡丹花了。至于一个人,我们也可能给他起一命名字,叫牛,未见得这人会是牛:如果有两个人同名的,未见得两人会成一个人。如一个人有三四个名字,也未见得一个人会成三四个人。可见“名”与“体”并不相称。可见名言唯是假立。这样也就推想一切法唯识的道理了。

  四分唯识:唯识宗大概的意又,已经说完,还有要附带说一说的就是唯识在印度,本来不仅一家。注唯识论的,就有十大论师,在中国,似乎只有玄奘法师的才是唯识,因为我们只知道这一家的缘故。中囝讲唯识的,都说识有四分。种子,有体有和新熏二俱。西方讲唯识的人,并不一致。安慧说只有见分,难陀说有相见二分,陈那在相见分之外,更成立自证分,以为量果「护法菩萨更成立正自证分,与自征分互为量果。固然以护法菩萨的意义为圆满,但是未见得只有见分,就不能成立唯识。说有见分便包括了与自一体的相分,不致有很大的过失。有二分三分,更不待言了。

  四、种子与种姓

  至于为什么要成立本有种呢?若不说本有种子,便建立不起五种种姓决定,假使二空智种是新熏的,无性有情,也可以熏起二空智种,小乘种姓也可以熏起法空智种,便没有阐提种姓及定姓的声闻独觉了。

  若没有新熏种子,更不得了。如说一今有情,造了无间业,定堕阿鼻地狱。远人的堕地狱种子,一定是新熏。何以呢?若此人本未有地狱种,他该永远在地狱里,不会爬出来。既然出来,当然没有地狱种,他便该永不再到地狱里去。他要到地狱里去,地狱种定是新熏起的。换句话说,没有新熏种,堕地狱便该永堕地狱,生天,便该永远升天,便没有善恶因果,成大过失。因此唯识宗便成立有本有新熏二种,说本有种注重在无漏种,说新熏种注重在有漏业种。但是也说只有新熏没有本有的,也还是讲得通。本来说没有本有种子,不过和五种种姓的说法冲突。有些人根本就不承认有五种种姓的分别,他说五种种姓,仅就现前假立,究竟同归一乘。如是道理,亦应安立。

  法称论师等,就是不主张究竟种姓决定差别的。试问菩萨发心,是如何发起的呢?当知发心,是大悲为本,大悲心,是由观众生苦熏起。观众生苦,先要观众生如我父母(或者不大如说观众生如我儿子,因为对于父母马虎的人多,对于儿子,可以说没有一个父母,不把儿子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的)。观到一切众生的痛苦,如自身的痛苦,大悲心便生起了。生了大悲心,自然能引起大菩提心,谓为欲拔众生苦故。而希求成佛的心,惟能令他不起此心呢?有了菩提和大悲心,你怎能叫他不得正见。你能说他唯识学不懂吗?若能学懂便能熏成正见,有了正见,怎会不证见道,不成就大乘佛果?所以法称论师等,根本不承认有种姓差别,也不承认有本有种子。

  说有阐提种姓,还有一种危险。谁能自己断定是不是阐提种姓呢?万一我是阐提种姓,纵然修出世法,修到百千万劫,仍然不得出离。不是白下辛苦吗?参禅的人,如果是阐提种姓,不是百劫千生,永远也不得开悟吗?如此的说法,会使众生疑惧,很是危险!然则何以佛说有阐提种姓呢?有两个解释:一说,阐提种姓,指尚未熏起无漏种的人。一说,佛说有五种种姓,是勉励大乘人,使免退堕的。这便是顺理行唯识家的主张了。

  五、抉择五法三自性

  唯识宗人的知见,是只空对境外色,不空内识,前面已经讲过了。但是有些人不承认,以为唯识宗的知见,是连内识也空了的,便混人中观里面去了,若说唯识宗也空了内识,试问有只空外境未空内识这样知见的人,属于那一宗的见呢?恐怕除了唯识宗,其它那一宗也不属?要知道解深密说无自性,和般若说无自性,本不相同。不能因为解深密说诸法无自性,就说唯识和中观相同。唯识说三性都无自性,是这样说的: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遍计所执是相无自性,说他起是生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说他起的无自性,是说他不自然生故,谓之生无自性;圆成实的胜义无自性,是说圆成实既是胜义,又是遍计所执无自性所显出来的。就是说圆成实既是胜义也是无遍计所执的自性。如说牛本身是牛,同时也没有马的自性性,就叫他做牛无自性。所以唯识所说说圆无自性,是下得有界说的,其实是说说圆有自性,只有遍计执才无自性。

  有些人说:唯识宗说有,是依世俗说的;若说胜义,还…

《《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