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诸法皆空。但是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抉择五法时,又明明说真如正智是胜义有,可见唯识正义,还是没有说诸法空的道理。
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五法里面,真如是圆成实摄无问题,正智可是圆成实摄亦可是依他起摄。相大约是说他起摄,名分别大约是遍计执摄。各人查一查瑜伽就知道!我说相亦可摄于遍计执,名是以声为体,分别以心为体,也可摄于依他起,为什么呢?这个道理,认个人去想好了。五法里面,不属于依他的,可说很少,遍计圆成都是说于依他的、若没有依他的所依,也没有遍计圆成的能依了。圆成胜义是有,即难说依他没有;依他是有,即难说五法没有。唯识上自性空的法,也就很少了。
有些人说:唯识说有,只是假有,并不说有自性。这与由假说的我法,完全是一样的假立了。这种假有又走到中观里去了,假有,在中观宗中也承认的。若是月称还稍稍辨难,若是清辨直接就承认了。
六、三转*轮与了不了义
唯识论已说假法不能为种子作所依,反面就是说种子的所依必是实法。阿赖耶识,为种子作所依,当然是实有。种子既是实有,种子生起的现行,也不会非实有,种于是阿赖耶的相分,种子相分既是实有,更不能说见分自证分非实有。阿赖耶的相见等分是实有、七转识的相见等分也该是实有,同时是识故。如像一家弟兄,不应该那一个的势力大些便是实有,势力小些便非实有。所以不独识是实有,就是不离识的色,也是实有。一般并唯识的人,笼统一京,就说色都是没有的,不分清离识不离识。这样一来,就与现量相违,小乘外道尚且不说违现量的话,何况大乘唯识教呢?简单的说,深密若说诸法皆空,便与般若全无差别,如何还说是非有非空了义之教呢?
本来三转*轮之判了非了义,也就很难。唯识宗说:初在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初转*轮说小乘教,落于常见。次于鹫岭二转*轮说大乘般若,落于空见。第三在广严城等处说解深密等,才说非有非空了义之教。一般学唯识的人,都知道这个说法,但是如何是堕常的有,如何是堕断的空?如何又是不堕二边的非有非空?却少去理会。就说解深密经来说吧,解深密经说佛初转*轮时,说色蕴自性,色蕴生,色蕴灭,遍之永断等;如是列学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食,三十七菩提分法等自性差别。二转*轮的时候,说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性净涅磐;于是皆你赞是甚奇希有,但是称赞过后,仍然说是不了义,又说第三转*轮的教法,但第三转*轮仍然说诸法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性净涅磐,这第三时了义之教与二时的不同,又在何处呢?
第一时说五蕴四谛等,唯识宗能不承认有四谛吧?说四谛举五蕴乃至八圣道品为例,唯识能不承认五蕴等是有吗?既然初时所说的法,唯识都承认有,岂能说五蕴等依他起法是无自性吗?若有自性,何以说初时说法落于有边,堕于常见,是不了义?
第二时说诸法无自性,第三时也说诸法无自性,差别又在那里?没有差别,如何又说第二时教落于无边堕于断见,是不了义,既是初时二时都非了义之教,那么这三时了义之教,对于初二时教,自当有所补充解释:对千第二时教所补充的意思,就是说遍计所执是无自性,说他圆成是有自性,算是加了一个注解。至于初时教之有,那一部分当有,那一部分不当有,解深密经中却没有解说。若以三时来判教,自然应当把一切佛法,都摄入三时教中,佛成道后第一次说法教弟子,曾叫乔陈如等五人,把裙子穿整齐,这算不算数呢?
又佛悟道以后,不动道场,就说了一个偈子,佛说我所证得的法,是甚深是寂静是光明是无为。如此的甘露妙法,是难有人信解的。佛说涅磐是甚深寂静光明无为,是不是了义教呢?若是了义教,是不是第三时教?若是第三时教,岂不成未转第二*轮之前,先转第三*轮了。又佛临涅磐的时候,给弟子说,凡顺清净的,都是应该遵守的,违清净的,都是当戒的,这数法是不是三转*轮,是不是了义呢?这是佛最后说的教法,此不了义,谁能更说?
七、唯识宗内部争执
唯识的问题是很多的,不单与他宗辨论如是,就是本宗内部,亦有许多辨论。如像前面说的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便是一例。中国因为奘法师译成唯识论,揉取了护法菩萨的学说为主,兼收他家之长,就认为只有护法一家是唯识正义,其他都不是唯识,这是大错特错,凡是承认没有心外之境的,都是唯识知见。十大论师的学说,在印度是并行的,因为奘法师译唯识论的时候,窥基法师添加了一点意见,说本来十大论师的见解在印度就常起争论,要是一起译到中国来,不是中国的学佛人,也要兴争论吗?这是窥基法师免众生争论的意思,奘法师采纳了,便选了护法的正义来译。所以中国学唯识的人,只知道有护法,而说其余各家都不是唯识正义。
阿底峡尊者,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阿底峡尊者是大众部出家的,西藏向来传的是根本一切有部戒,有人欲从尊者请受戒,尊者很愿意将大众部的戒传给这人,尊者有一个弟子叫种敦巴,向尊者说,别的法都可传、大众部的戒不可传,因为西藏向来传一切有部的戒,没有争论,若传了大众部的戒,不是就要兴起争论吗,所以阿底峡尊者就没有传戒,这都是为兔众生争论的意思。就唯识宗内还有多种派别,就是一识同时可缘多色的问题,有的说一时只能有一识,一识只能缘一色。有的说虽只一识,但一识可缘多色。有的说一时可有多识,同缘多色,即一时可缘多色,如说一时,可生起多数眼识,各缘青黄赤白等色。此说和等无间缘冲突,等无间缘说一识只能开寻引生一识故。第一说和第二说,那一个是对的,很难决定,护法菩萨便是主张第一说的。
八、阿赖耶识有无问题
还有一种顺理行和顺教行的差别,顺教便是对于瑜伽师地论所说法教,完全随顺,如何说便如何信。随理的对于瑜伽师地论说了的话,都须依考虑考虑,就是阿赖耶识的有无,他都要考虑的。这两派又生出辨论了。
说瑜伽师地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涅磐,便灰身泯智,再不能回小向大。阿罗汉入了无余涅磐,究竟是个甚麽光景。第一阿罗汉入了无余涅磐还有没有阿赖耶呢?若有阿赖耶,便该有他所依的第七识,若有第七识便也该有第六识,没有第六识第七识,便和二无心定有甚差别呢?唯识宗说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所谓舍者,说唯识说只有舍阿赖耶名,因为阿赖耶是我爱执藏之意,小乘证罗汉果时,亦断俱生我执,无我爱执藏故。但阿赖耶识的体是不是存在呢?应说存在,叫做第八识,也可以叫做异熟识,又可名阿陀那识;因为阿罗汉的有漏血种是未断尽的,有执持之意。但是若入无余涅磐后说有阿赖耶,便不能说阿罗汉灰身泯智也不能说不能回小向大了。
以上就是证罗汉时无赖耶名有赖耶之体,今应再问:罗汉入天余涅磐时,赖耶体为有为无?若谓有者,则不应说灰身泯智,亦不能说不能回小向大。又阿罗汉入无余涅磐,与佛入无余涅磐有无差别?唯识说阿罗汉位通指大小乘,无余涅磐也无差别,瑜伽说阿罗汉入涅磐时是没有断所知障的,只因舍了第八识,同时也把所知障舍了,瑜伽是明白说阿罗汉入涅磐后,没有第八识,那末佛入无余涅磐也没有第八识。何以佛入涅磐后还能饶益众生、阿罗汉入涅磐便无此胜用!
瑜伽就说佛因为有大悲大愿,所以入涅磐后,还能起来饶益众生;阿罗汉没有这样的悲愿,所以没有这样的胜用。那么更进一步,问唯识宗是不是许有三身的?若许佛有三身,法身常住不必说,报身也是历劫常在不示涅磐的,化身随机示观缘尽示灭;其示灭的时候,还归于报身可矣,实不须入无余涅磐,直截的就说佛的应身归人报身,不必更绕许大的圈子,用悲愿来解释了。这是瑜伽和唯识宗三身冲突的地方,楞伽经是唯识的经,也和瑜伽冲突。说楞伽说,阿罗汉入涅磐后,如人醉酒一般,后时遇缘还能醒起,回小向大的。学唯识的人都承认楞伽,既可引楞伽成立唯识,亦可引楞伽破阿罗汉究竟入无余涅磐不能回小向大了。又华严经,因为他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几句经文,就说是唯识的根本经。但是经并未说阿赖耶,有时也说一切法皆空,而与唯识起些冲突。一部经中总不会完全说唯识义,故也可以找些出来观察观察,练习自己的慧根。
引这许多唯识宗内部的冲突,为的使大家知道这些,都是唯识宗人的见解,不要说只有我的见解才是,别人的见解都不是。若如此说,未免太执著了一点,果要如此执著,则佛说的活也可以不信了。佛说无外境我明明见有外境,佛说诸法无常,我明明看见这张桌子常住不变;佛说无我,我明明看见有我。若依自己的见解,便整个佛法都可推翻,就是涅磐也可以否认说涅磐我终没见过,那里会有涅磐呢?唯识宗的知见,说了大概,要说中观的知见罢,恐怕更难懂了。折回来还是说唯识。
唯识宗,既成立阿赖耶是实有,实有的法便有种子,阿赖耶互生了。再迸一步,纵没第八识的种子,是由前七识熏起的,但是阿赖耶相应的遍行心所,又是谁熏起的呢?若这样的层层追问,唯识宗的难题尚多,兹亦不及多说了。
九、几个名词
已经说了唯识内部的争执,还有几个名词,今天须得解释一下,以后才好说。有几个名词,学唯识的人,容易混淆:就是胜义谛和胜义有,常住和实有,假有和没有,世浴有和世俗谛。现把这些界限,一一分别开来。通常把胜义谛和胜义有,混为一淡。
说胜义谛就是胜义有,其实不然。“胜义谛”有三个重要的解释:第一解“胜义谛”三字,指“法空真如”。与此对待的,就是世俗谛。凡法空真如所不摄的,都归世俗谛所摄。分开来讲,胜字指能缘真如的圣智,义字谓境,指圣智所缘的真如。谛者不欺诳义;渭法空之理,真实不虚。即是说胜智所缘的境真实不虚。第二解胜义谛也指法空真如,胜字作殊胜解,义谛二字,同第一解。法空之义殊…
《《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