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相門┌阿賴耶識——————————————自相門
│ ├異熟————————————————果相門
│ └一切種———————————————因相門
│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所緣門
八段—┤ 了————————————行相門
十義 │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相應門
│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五受門
│叁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叁性門
│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因果門
└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伏斷門
八段十義如上所示,現依八段次序诠釋如下。
一、叁相門----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以上二句頌文,是明此第八阿賴耶識的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
一、賴耶自相:賴耶自相,即「阿賴耶(Alaya)識」,阿賴耶是吭語音譯,義譯爲藏識,藏有叁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薰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愛之不舍。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爲我愛執藏。此叁藏義,以我愛執藏爲正義。
二、賴耶果相:賴耶的果相,是「異熟」識。異熟識舊譯果報識,成唯識論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論文中界指欲、色、無色叁界,趣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趣,生指胎、卵、濕、化四生。此識是善惡之業引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此爲賴耶果相。
叁、賴耶因相:阿賴耶識的因相,是「一切種」。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爲此識因相。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因相是此識的第叁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總和,識論曰:「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
作爲總報體的真異熟----即阿賴耶識,必須具有業果、不斷、遍叁界叁義:
一、業果:就是酬善惡業因的「異熟無記果」。如總報的果體其性唯善,則所感的恒是樂果,就沒有作惡招苦果之義,就不會流轉苦道了;反之,假如果體唯惡,恒招苦果,就沒有爲善招樂果之義,就不會有還滅覺悟的時候了。所以總報體必須是無記果,始有流轉與還滅。
二、不斷:不斷即是相續。如果總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續,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中斷時,豈不是有如死者?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有了?所以作爲叁界有情的總報體,必須要相續不斷。
叁、叁界:這異熟總報的果體,必須遍通叁界,如果不遍叁界,豈不是某一界的有情,沒有果報體了?
以上叁義,只有此第八阿賴耶識全具。前五識經常中斷,色界二禅以上無前五識,沒有遍叁界義;第六識在五位無心時會中斷,缺了不斷義;第七識有不斷和遍叁界義,而沒有業果義,所以都不能成爲總報果體。
第八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叁種位次,其名稱亦因之而異。此叁位,曰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現分述如下: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實我」,而起我愛執著。於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由凡夫、二乘有學位、及七地以前菩薩,全爲此位所攝。二乘修到無學位,菩薩修到八地,俱生我執斷時,才舍去藏識之名,稱爲異熟識。
二、善惡業果位:指爲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因爲它是善惡的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所以第八識有異熟識之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全是此位所攝。必須到十地滿心,即金剛喻定現前,一刹那間,永斷世間二障種子,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時舍去異熟之名,而稱爲阿陀那識。
叁、相續執持位:證得佛果的第八識,至無終盡期,都名阿陀那(Adana)識。這是無上轉依的清淨位,純粹是至善無漏的識體,故唯在佛果位才有。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學位、大乘七地菩薩,阿賴耶、異熟、阿陀那叁名具備;二乘無學位,八地以去菩薩,已舍去阿賴耶識名稱,只剩下異熟識及阿陀那識二名;到究竟佛果位,異熟一名也舍去,就只稱阿陀那識了。
二、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了
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稱之爲其行相,能緣之識,必有其所緣之境,故叁十頌中,將能緣、所緣二者並舉,即頌文中「不可知執、受、處、了」七個字。這其中,「執、受、處」叁者,是阿賴耶識所緣之境,「了」是此識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的能緣作用,指的即是此識的「見分」。執、受、處叁者,是見分所緣的境,也就是相分。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爲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因此,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境,有「兩類叁法」。兩類是指「執受」和「處」,叁法即種子、根身、器界。茲再分述如下:
一、種子:能生起萬法的種子,儲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種子是所藏(所持),阿賴耶識是能藏。能藏,也就是「執持」萬法種子。
二、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識中的色法種子所變現的。此根身由第八阿賴耶識所「攝持」,持令不壞,感生覺受。阿賴耶識離開根身,命根即不存在,一期生命就告終了。
叁、器界:器界即「處」,也就是物質世界。此亦爲第八阿賴耶識色法種子所變現者。第八阿賴耶識何以能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原來第八識所執持的種子,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潛在的能量),此潛在能量能變現出四種功能,即堅實的功能,流潤的功能,炎熱的功能,飄動的功能。由這四種功能集體發生作用,使我感覺到有物的形體存在。由於四種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顯示出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其實以上四種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風四種物性主觀上的感覺,地大雖然有堅實(質礙性)的功能,但分析到最後只是能量,根本不是實質。
器界是有情共業所感,根身是有情別業所感。若詳細說,此中又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不再往下細述。
叁、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心所相應門,指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在八個識中,第八識的相應心所最少,只有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遍行,遍乃周遍,所謂無處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緣之心,遊履於所緣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時,此五心所相應俱起。它通於一切識----八識心王;一切性----善、惡、無記;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地----叁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現在分述如下:
一、觸心所:觸是接觸,是根、境、識叁者的接觸,故又稱叁和。成唯識論叁曰:「觸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叁和。」論文的意思是,根、境交涉,識必俱起,根爲識之所伏,境爲識之所取,叁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緣一境,並由此繼續生些受、想、思的心理活動。
二、作意心所:作意即是注意,成唯識論曰:「作意,爲能警心爲性,於所緣境引心爲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故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覺,令緣其境,這就是生心動念之始。警心有二義,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心已起時,令引趣境。
叁、受心所:受是領納、感受。成唯識論曰:「受謂領納順違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二非欲故」這是說,受之自性,即是領納,「順違俱非」者,即緣可愛之境謂之順益,緣不可愛之境謂之違損,其非可愛亦非不可愛者,謂之俱非,即是中容境。「起愛爲業」,是心識緣順違之境,則起苦樂感受,於樂受之境,未得則生貪欲,欲其得之;已得亦生貪欲,不使離失。於苦受之境,未得則有幸而不得之欲;已得則有願即離失之欲。這種愛欲,恒由苦樂之受而起,故曰「起愛爲業」。
四、想心所:想是心識構畫的名言概念,成唯識論曰:「謂於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所謂取相,是於所緣種種境上,構畫名言。如緣樹時,計較此非花非草,而是樹;緣馬時,計較此非牛非羊,而是馬。這種於樹於馬的取相,就是未出口的名言。如果心中沒有取相作用,就沒有出口的名言了。
五、思心所:思是意志作用,成唯識論曰:「謂令心造作爲性,於善品等役心爲業。」故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與心相應,使心於種種善惡之境,作出種種善惡的業用,這即是身、口、意叁業中的意業。心識之生,由作意而至於思,思以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叁思之後,則善惡之念已經形成,而付之於行動,已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於別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四、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
受有叁受五受之分,叁受是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舍受。叁受再加上憂受和喜受稱爲五受。在五受中,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唯有舍受。第八識何以不與余受相應,一者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順違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故唯與舍受相應。二者此識是真異熟,與其相應的不能不是異熟受。叁者此第八識爲第七識緣之境,倘若和變異受(即苦樂憂喜之受)相應,那就不是常一我見之境了。
五、叁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
叁性,是指善、不善、無記叁性。何謂善呢?簡…
《《唯識叁十頌》講記(于淩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