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门┌阿赖耶识——————————————自相门
│ ├异熟————————————————果相门
│ └一切种———————————————因相门
│所缘行相门——不可知——执、受、处—————所缘门
八段—┤ 了————————————行相门
十义 │心所相应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相应门
│五受相应门——(相应)唯舍受————————五受门
│三性分别门——是无覆无记——————————三性门
│心所例同门——触等亦如是
│因果譬喻门——恒转如瀑流——————————因果门
└伏断位次门——阿罗汉位舍——————————伏断门
八段十义如上所示,现依八段次序诠释如下。
一、三相门----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以上二句颂文,是明此第八阿赖耶识的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以「阿赖耶识」是此识的自相,「异熟」是此识的果相,「一切种」是此识的因相。
一、赖耶自相:赖耶自相,即「阿赖耶(Alaya)识」,阿赖耶是吭语音译,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者,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薰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爱之不舍。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我爱执藏。此三藏义,以我爱执藏为正义。
二、赖耶果相:赖耶的果相,是「异熟」识。异熟识旧译果报识,成唯识论曰:「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论文中界指欲、色、无色三界,趣指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趣,生指胎、卵、湿、化四生。此识是善恶之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此为赖耶果相。
三、赖耶因相:阿赖耶识的因相,是「一切种」。此识摄持诸法种子,又名一切种识,诸种子生起现行法,种子是现行之因,故称「一切种」为此识因相。成唯识论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因相是此识的第三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总和,识论曰:「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作为总报体的真异熟----即阿赖耶识,必须具有业果、不断、遍三界三义:
一、业果:就是酬善恶业因的「异熟无记果」。如总报的果体其性唯善,则所感的恒是乐果,就没有作恶招苦果之义,就不会流转苦道了;反之,假如果体唯恶,恒招苦果,就没有为善招乐果之义,就不会有还灭觉悟的时候了。所以总报体必须是无记果,始有流转与还灭。
二、不断:不断即是相续。如果总报体有断绝而不相续,则欲界色界的有情,在总报体中断时,岂不是有如死者?无色界有情本来没有色身,如果总报体中断,岂不是连心识也有了?所以作为三界有情的总报体,必须要相续不断。
三、三界:这异熟总报的果体,必须遍通三界,如果不遍三界,岂不是某一界的有情,没有果报体了?
以上三义,只有此第八阿赖耶识全具。前五识经常中断,色界二禅以上无前五识,没有遍三界义;第六识在五位无心时会中断,缺了不断义;第七识有不断和遍三界义,而没有业果义,所以都不能成为总报果体。
第八阿赖耶识,从凡夫位到证得究竟圣果,要经过染净三种位次,其名称亦因之而异。此三位,曰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现分述如下: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实我」,而起我爱执著。於此,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故第八识又名「我爱执藏」。由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全为此位所摄。二乘修到无学位,菩萨修到八地,俱生我执断时,才舍去藏识之名,称为异熟识。
二、善恶业果位:指为善恶的异熟业所支配招感的果位,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因为它是善恶的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所以第八识有异熟识之名。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全是此位所摄。必须到十地满心,即金刚喻定现前,一刹那间,永断世间二障种子,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舍去异熟之名,而称为阿陀那识。
三、相续执持位:证得佛果的第八识,至无终尽期,都名阿陀那(Adana)识。这是无上转依的清净位,纯粹是至善无漏的识体,故唯在佛果位才有。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学位、大乘七地菩萨,阿赖耶、异熟、阿陀那三名具备;二乘无学位,八地以去菩萨,已舍去阿赖耶识名称,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到究竟佛果位,异熟一名也舍去,就只称阿陀那识了。
二、所缘行相门----不可知执、受、处,了
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称之为其行相,能缘之识,必有其所缘之境,故三十颂中,将能缘、所缘二者并举,即颂文中「不可知执、受、处、了」七个字。这其中,「执、受、处」三者,是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了」是此识能缘的作用。了即了别,了别是此识自体的能缘作用,指的即是此识的「见分」。执、受、处三者,是见分所缘的境,也就是相分。执是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为境,令生觉受;处是器界,即物质世界。因此,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有「两类三法」。两类是指「执受」和「处」,三法即种子、根身、器界。兹再分述如下:
一、种子: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是所藏(所持),阿赖耶识是能藏。能藏,也就是「执持」万法种子。
二、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的。此根身由第八阿赖耶识所「摄持」,持令不坏,感生觉受。阿赖耶识离开根身,命根即不存在,一期生命就告终了。
三、器界:器界即「处」,也就是物质世界。此亦为第八阿赖耶识色法种子所变现者。第八阿赖耶识何以能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原来第八识所执持的种子,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潜在的能量),此潜在能量能变现出四种功能,即坚实的功能,流润的功能,炎热的功能,飘动的功能。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使我感觉到有物的形体存在。由於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其实以上四种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地大虽然有坚实(质碍性)的功能,但分析到最後只是能量,根本不是实质。
器界是有情共业所感,根身是有情别业所感。若详细说,此中又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不再往下细述。
三、心所相应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心所相应门,指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在八个识中,第八识的相应心所最少,只有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遍行,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於所缘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通於一切识----八识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现在分述如下:
一、触心所:触是接触,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故又称三和。成唯识论三曰:「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论文的意思是,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之所伏,境为识之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继续生些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二、作意心所:作意即是注意,成唯识论曰:「作意,为能警心为性,於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故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觉,令缘其境,这就是生心动念之始。警心有二义,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心已起时,令引趣境。
三、受心所:受是领纳、感受。成唯识论曰:「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这是说,受之自性,即是领纳,「顺违俱非」者,即缘可爱之境谓之顺益,缘不可爱之境谓之违损,其非可爱亦非不可爱者,谓之俱非,即是中容境。「起爱为业」,是心识缘顺违之境,则起苦乐感受,於乐受之境,未得则生贪欲,欲其得之;已得亦生贪欲,不使离失。於苦受之境,未得则有幸而不得之欲;已得则有愿即离失之欲。这种爱欲,恒由苦乐之受而起,故曰「起爱为业」。
四、想心所:想是心识构画的名言概念,成唯识论曰:「谓於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所谓取相,是於所缘种种境上,构画名言。如缘树时,计较此非花非草,而是树;缘马时,计较此非牛非羊,而是马。这种於树於马的取相,就是未出口的名言。如果心中没有取相作用,就没有出口的名言了。
五、思心所:思是意志作用,成唯识论曰:「谓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使心於种种善恶之境,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这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心识之生,由作意而至於思,思以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三思之後,则善恶之念已经形成,而付之於行动,已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於别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四、五受相应门----(相应)唯舍受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三受再加上忧受和喜受称为五受。在五受中,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唯有舍受。第八识何以不与余受相应,一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者此识是真异熟,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三者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倘若和变异受(即苦乐忧喜之受)相应,那就不是常一我见之境了。
五、三性分别门----是无覆无记
三性,是指善、不善、无记三性。何谓善呢?简…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