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单的说,在此世来世,於自於他顺益者曰善;何谓不善呢?在此世来世,於自於他达损者谓不善;何谓无记呢?即既无顺益、亦无违损,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无记性。在唯识学上,无记又分为两种,即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而阿赖耶识的性别,就是无覆无记。成唯识论曰:「於善不善损益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俱舍论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成异熟果,故名无记。」
第七末那识是有覆无记,因为第七识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而第八识则是无覆无记----没有烦恼心所覆盖。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因为「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善、恶相违而不能相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能容纳恶种子,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子。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
六、心所例同门----触等亦如是
心所例同门,是以心王的体性,援心王之例,来推知与其相应心所的体性。与第八识相应的,只有五遍行心所,故颂文说:「触等亦如是」。
阿赖耶识,具有「心王十义」----即八段十义中之十义。而触等五心所,以与此心王相应,例同心王,故在十义中与此心王相同的有六点。这六点是:
1、触等五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
2、触等五心所,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
3、此五心所,其所缘境,亦为种子、根身、器界三种。
4、此五心所,它所相应的法也各有五种----即心王和此五心所共为六法,除去它各个的自体,而与余法相应。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无覆无记。
6、此五心所,亦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此五心所,与心王十义中六义相同。但亦有不同者,如「自相」义,此五心所没有执藏义,所以不例。「持种」义,此五心所也没有,所以不例。「了别行相」是心王的功能,所以也不例。此五心所和「受」是不相应的,所以也没有例「受俱」。在心王十义中,有果相、所缘、相应、三性、断位、以及所缘行相(三种境)不可知六义例等心王,故颂文中说:「触等亦如是」。
七、因果譬喻门----恒转如瀑流
因果譬喻门,是指颂文中「恒转如瀑流」一句。恒是相续而断,转是生灭变异。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识为生灭相续、非常非断之法。
恒转二字,恒示其非断,转示其非常。第八识虽然恒时一类相续,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则体性坚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薰习了。此识是前灭後生,念念相续,前後转变,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习,这是转的意思。但此识虽非常住,有生灭转变,但也不能断灭,倘若断灭,则谁来摄持万法种子使之不失不坏呢?所以此识无始以来,恒时一类相续,没有间断,而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体,能摄持万法种子使令不失不坏,这是恒的意思。
「如瀑流」三字,是喻此识因果断常之义。此识无始以来,刹那刹那,因减果生,果生因灭。因灭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断,这样前因後果,非常非断,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长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续,无有间断。
八、伏断位次门----阿罗汉位舍
伏断位次门,是舍掉阿赖耶识的名称,而不是舍掉第八识体。因为第八识体,尽未来际,没有断舍的时候,故所谓断舍,只是舍去染污种子,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而已。「阿罗汉位舍」者,阿罗汉有三义:
1、l杀贼:谓杀尽三界间一切烦恼贼,故曰杀贼。
2、应供:所有烦恼既断,则功德圆满,应受人天之供养。
3、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事实上,不仅是二乘无学果的阿罗汉位舍,大乘八地菩萨,也舍了阿赖耶识之名。
第六讲 思量能变----第七识
三能变识的初能变----异熟能变,已於上一讲讲完。今日讲「次第二能变」,即思量能变末那识。古人讲第二能变,也是以八段十义来科分,现列表如下:
┌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标名门
│所依门————依彼转————————————————所依门
│所缘门————缘彼—————————————————所缘门
│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体性门
八段—┤ 相———————————————行相门
十义 │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慢——染俱门
│及余触等俱—————————————————————相应门
│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三性门
│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界系门
└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隐显门
一、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次第二能变,是举其体,是识名末那,是出其名。
末那识梵文Manas Vijnana,Manas 意译为「意」,Vijnana意译为「识」,合译为意识。如译为意识,这就与第六意识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区别。第六、七识虽然同名,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是依主释,第七识是意识所依之根,其识体即是意,是持业释。成唯识论曰:「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在经论中,以第七识名意,不名为意识者,大概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若名为意识,即与第六意识相混淆。
二、顺理正论卷十一曰:「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第七末那集起的心义不及第八识,了别的识义不及第六识,唯思量的意义为他识所不及,故名为意。
三、此识是第六识的近所依,故第六从於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当然是第七识,故此名为意。
二、所依门----依彼转
凡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识依於五根,第六识依於第七识,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三十颂颂文曰:「依彼转」。依是依止义,转是流转义,是相续、转起的意思。依彼转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曰:「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识依止於阿赖耶识,相续流转,跟随著第八转现。何以第八识不立所依门,於此第七识才立所依呢?因为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为他识所依,依於他的意义不显著,故不立所依门,而前七识依於根本识的意义显著,始特别立所依一门。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关系至为密切,就依止来说,末那识依於阿赖耶识,末那为能依,赖耶为所依。而事实上,阿赖耶识亦依於末那识,两者是互相为依。八识心王及其心所,皆有所依。譬如草木,以地为依,若离所依,则不能生长。诸识之所依有三种,曰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兹分述如下:
一、因缘依:因缘依亦名种子依,一切色、心诸法各有其种子,储藏於第八阿赖耶识中,待缘而起现行。成唯识论曰:「诸有为法,皆托此依。」即是说一切有为的色、心现行法,皆须仗托各自种子为依,方能生起。此处说因缘依者,是对果得名,因即是缘,而现行名果,故能生现行的种子称因缘。
二、增上缘依:此亦名俱有依。增上是增加其效果,促进其发展的意思,俱有是互为因果,互助互依的意思。以前五识来说,如眼识依於眼根,而眼根亦依眼识,若缺其一,则两者皆无作用,耳鼻舌身,亦复如是。
三、等无间缘依:此亦名开导依。等无间者,前念後念相似曰等,相续不断,名为无间,等无间缘依,是前念为後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所谓心法,赅括心王心所在内,相续不断,始名无间,若不相续,便是有间了。故必须前念始灭,後念即生,永远不断,故名等无间缘。开导依者,即心法於一刹那间不得二体并起,故必俟前念心灭,让出其现行之位置,後念方起,这也就是前念开导後念的意思。
此处有一点尚待说明,即诸识依於种子生起,是因缘依;诸识依於第八阿赖耶识----即根本识,是增上缘中的一种。
三、所缘门----缘彼
颂文中「缘彼」二字,是指此第七末那识所缘之境,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对法论卷二曰:「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末那所缘之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此亦有异说,十大论师所见不同,分述如下:
一、难陀等师以为,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心王心所,缘心王以执我,缘心所而执我所。
二、火辨等师以为,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见分相分,缘见分执我,缘相分执我所。
三、安慧等师以为,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现行、种子,缘现行执我,缘种子执我所。
四、护法论师以为,第七识恒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以第八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似乎是「常」、是「一」,又恒为诸法之所依,好像有「主宰」的作用,所以即执为「实我」。何以说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因为受境等作用,是见分所显示,所以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
以上四说,一般以护法论师之说为正义。
四、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相
「思量为性相」一句,是指此第七识的体性与行相。所谓体性,指第七识的识体,也就是四分中的「自证分」;所谓行相,就是能缘的作用,即四分中的「见分」。既然体性和行相不同,所以在十义中分为二门,即「体性门」与「行相门」。
此识恒常执持第八识见分为「我」,而思量计度的作用,只是第七识见分的行相。但以第七识的体性微细难知,所以「以用显体」以思量为其体性。思量的意义,思者思虑,量者度量,识之缘境,凡有了别,即有思量,因此宽泛的说,八个识皆有思量的作用。但此处何以特别突显第七识的思量作用?因为以八识作用的殊胜来说,则「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末那义译为意,意的作用本来就是思量。并且此识的思量,是「恒审思量」。
恒是恒常,审是…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