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證真如無爲理。
(叁)“圓明初發成無漏”
此句頌文點出成智在何時生起。在解脫道,異熟識的名稱空掉,第八識變成無垢淨識,大圓鏡智同時發起,于是因爲異熟識盡而所變的根的有漏性亦盡,亦舍棄,無垢識所變起的色根是無漏的,又由這無漏的根而發起無漏的五識,于是才有成所作智配合著生起。
那麼,試問,法雲地深位菩薩爲何仍沒有“成所作智”的生起呢?因爲五識必須要依賴于五色根而起,可是在未成佛以前,五色根仍是有漏的,仍還是異熟識所變的,並被心識所執持,心識是有漏,其所變的色根亦應是有漏的,依根而起的心識,亦應是有漏。所以,只有在成佛時,異熟識轉成無垢識,此無垢識所變所持的五色根亦成爲無漏的了,依無漏的五根而起的五識亦成爲無漏的了,于是這才會有成所作智的配合生起。故此,《成唯識論》中有文說:“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根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定是前五識的)俱同境根;(有漏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果位智與因位識)于境,(有)明(與)昧(之)異故。”(《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中)
(四)“叁類分身息苦輪”
A1、頌文大意
雖然諸佛如來自身的福德智慧一切所作皆已圓滿,皆已成就,但是,還有無量無邊的衆生需要度脫,需要諸佛如來來成就,所以成佛以後更要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度化有情。前面講過對十地菩薩,諸佛如來可以使用平等性智,爲之顯現他受用身,以破除各自心中的疑網,這是針對度化十地菩薩來講的。可是,對于地前的衆生,諸佛如來應采取一種什麼樣的智慧才比較契合其根機呢?唯識佛法上認爲,由諸佛如來所具備的、依托于前五淨識而起的成所作智,起變化身,可以做種種的度化衆生的事業。之所以要用成所作智來度化地前衆生,那就是因爲如來的報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廣大無量,雖然諸佛如來可利用平智爲十地菩薩示現他受用身,但是十地菩薩卻無法知其究竟,至于地前菩薩二乘凡夫,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就更無法了解。若不問根機,也與地前衆生做他受用身的顯現,那麼地前衆生必然是不僅不能見聞,徒勞無益,而且有可能反會被震嚇,達不到度化的目的,這就會有害于凡情衆生,這就如同給小學生講無法接受的大學生的課程一樣,因此,諸佛如來只能利用成所作智,用變化身隨其地前衆生的根機而示現,諸佛如來絕不會給我們這樣的凡情衆生示現如阿彌陀佛般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樣的莊嚴德相,這應是深位菩薩才能接受的佛的莊嚴德相,不是我們凡情衆生所能接受的。
所以,諸佛如來只能利用成所作智,以變化身的方式來度化地前衆生,這其中,又可以叁種分身形式來度化。第一,對大乘四加行菩薩,示現千丈大身。第二,對大乘資糧位菩薩及二乘凡夫,示現丈六金身。第叁,對其他不同形類的衆生,起隨類變化身。總之,由成所作智所起的變化身,無量分身,遍十方刹土,叁乘普被,五趣同沾,其目的就在于要使得那些無明愛取的衆生,流轉叁界、輪回五趣的凡情衆生,備受衆苦的各類有情,脫離往複返轉的苦輪,使之能見聞如來化身,從而使得象我們這樣的愚迷衆生,斷除一切執障,得證二聖果,彼岸超出,解脫衆苦,不再受輪回,這也就是頌文中所說的“叁類分身息苦輪”的意思。
A2、成所作智的相應法
如來的成所作智,有26個法與它相應,即遍行5、別境5、善11及五個淨識。至于爲何成所作智有此26個法與它相應?爲何沒有其余的心所與成所作智相應?關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與前面妙智是一樣的,在此處就略之。
A3、關于成智的境量性等
B1、境:成智與妙智一樣,其所緣境是勝義性境,這是因爲無漏的成智沒有妄執。也可以說是成智的所緣境是獨影境,因爲成智能如實了知凡夫所執的實在法實際上是虛幻的妄法。
B2、量:成智唯是現量,因爲成智緣境不需要比量推度而知,無漏智乃是現證實知,正確無謬。(不證真,唯證俗)
B3、性類:因爲成智的體是無漏的,所以成智唯是善性的,是無漏的善性。
B4、相應受:成智唯是舍受,因爲這是如來的果位智,所以那也就不存在因位衆生才具有的苦樂憂喜之受。
B5、成智之緣:一刹那成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圖所示:
│ ↓眼淨識
●作意 △tn-1 等無間緣
△無漏色根 |
│ ┌—┼——————————┐
│ 增上緣 │ ↓眼淨識 所緣緣 │
├——————————┼→△tn ←—————△ │
┌┼┐┌————————┼→| 所緣│
妙智 ←┤│││ 親因緣 └—┼——————————┘
└┼┘│ ↓眼淨識
│ │ △tn+1
┌—┼—┼—┐ | 成所作智心品:
│ │ ●┌┼—┐ | 不能證真,唯
圓智←┤ │成智││ ├→平智 ↓ 能證俗,後得
無垢識 │ │無漏││ │第七淨識 智了知。
amala │ │種 └┼—┘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