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有漏的第八识是被有漏的第七识执著的对象,赖耶名称就是凸显这一层意义的。第八识的此一名称,在地上修习止观,到了不动地,经由无相无功用行,于是此时烦恼障的现行得到永伏,人我执的现行也得到永伏,这时,第七识就不再会爱执第八识见分为人我相了,不爱执它为生死灵魂的主宰相了,即没有了我爱执藏义,从此也就不再发业润生,不再受分段生死,所以颂文中说“不动地前才舍藏”,第八识才舍去可作为执藏的这一层意义。其中要注意的是,在不动地,是舍第八之赖耶名,不是舍第八识体。
(二)“金刚道后异熟空”
在不动地以后,第八识不能再叫赖耶了,要改称异熟识。关于第八识,赖耶识、心识、阿陀那识,这些异名成立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异熟识———————→│
—————阿赖耶识————————→│ │
------——○——○——○———△———△———————→
无始以来的凡夫 资 加 见 不 成 尽未来际
粮 行 道 动 佛
位 地 时 庵摩罗识
第八识 │←无垢识——amala
—————————————阿陀那识———————————————
(执持)ādaāna
由此可知“异熟识”名,不仅凡夫二乘、登地菩萨可以这么称呼,就是大乘十地菩萨以后的等觉位菩萨,也可以如此称呼,因为如此的深位菩萨仍有变易生死存在。也只有到了金刚道以后,那坚利如金刚的上品智,才断除了俱生执障及一切执障的种子习气,并且,还要舍去对治二障种的有漏善法,舍去十地中的劣等无漏法,舍去一切白净无记的异熟果法,所以在金刚道后的解脱道,异熟法空尽,这就是颂文所说的“金刚道后异熟空”。但是,这里要清楚,殊胜的无漏法种是不应舍的,如四智相应心品,它们都是有为法,是无漏的有为法,需要那无漏种作为亲因缘才能生起种种的作用。
(三)“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A1、颂文大意
在金刚道后——解脱道,所有的异熟果法已经空尽,于是这第八识就成为无垢识,同时,依此净识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成佛以后的执持识,就是无垢识,所执持的是一切殊胜的无漏法种,这是无量的功德藏,是诸佛法身,能变现自受用身及自受用身土。此中的大圆镜智,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此智的常寂之光,能圆照法界,无障无碍,相续不断,能显现一切法的影像、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无不朗照于大圆镜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
A2、此智的特点及功用:
论文中说:“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说明圆智心品的特点是:已弃离了种种的虚妄分别,其所缘与行相广大无量,没有边际,最极微妙,此一点,佛前因地众生的智慧是很难知晓的。并且,如来的此智心品,不忘失不愚迷一切境相,所有的境相无不朗照其中,这显示的是佛的一切种智及一切智智,不用说,这样的智慧,性相清净,自性明善,没有一切虚妄杂染,永断有漏。
又关于此智的功用,论文说:“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说明圆智心品的功用,此智超过一切二乘无学、众十地菩萨的智慧,它是佛的纯净圆满具足的现行功德所依处,并且,又任持现行纯净圆满功德的种子。此中所任持的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能生能现无量佛身佛土,如依之可生起实在的如来的自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诸根色等,以及前二智心品,并且又能现非实在的身土,如示现他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此是为度有情众生而随之示现的。还有,因地众生的根身器与心理状态,如来也能遍缘,在如来的圆智心品上也有此种种影像的显现。以上这就是“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的意思。总之,由于此圆智心品持种无边,现行圆满功德无边,所以,现生的身土影像就永无间断,没有穷尽,利乐自他,做诸功德,没有穷尽。
正因为此智心品,普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属一切智智,如大圆镜,影现种种的色像,所以就取名叫大圆镜智。
A3、圆智心品的相应法
圆智心品的相应法有22个,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八净识(无垢识),至于为何圆智有此22个相应法?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它相应?这与前面二智心品是一样的。
A4、关于圆智心品的境量性等
B1、境:此圆智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故亦可双观真俗,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或者说是独影境。
B2、量:圆智唯是现量,因为此智缘境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
B3、性类:因为圆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圆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B4、相应受:圆智唯是舍受,因为这是果位智,如来是没有苦乐忧喜之事的。
B5、圆智之缘:一刹那圆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圆智
●作意 △tn-1 ⑥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圆智
├———————————————→△tn
│ ┌———————→│
│ │ 亲因缘 ↑│
│ │ │↓圆智
平 │ │ │△ n+1
智 ┌—┼—┐ ┌—┬┼┬┐ │
或←┤ │ │ │ │●┼┼→无漏 │
第 │ │ │ │ └—┘│ 圆智种 │ 无垢识、圆智心品
七 │ │ │ │根身器种├—————┘
净 └—┼—┘ └——┬—┘ 所缘缘 双观真俗谛
识 │ ↓
│ 一切境 āmalavijn~ānam.
A5、第八因位识与果位智有何同异?
B1、同:因位果位都可执持无漏种子;所现的自受用身土、自性佛,在因位果位同是一个;见分行相与所缘,对于因位众生来讲,因位识与果位智都是微细难知的。
B2、异:因位识非智,果位识有智的配合;因位识是有漏无记,果位智是无漏纯善;因位识是杂染种现的所依,果位智唯净德种现依持;因位识缘根身器界种子,果位智缘一切境。
第四章、成所作智(前五净识)
kr.tyānus.t.hānajn~ānam.
带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一、名词解释:三智
修学佛法,需要有智慧,而佛法的智慧,从初发心的资粮位,一直到成佛,所出现的智慧,大致有三种:即加行智、根本智及后得智。
第一,加行智,是指见道前做创入见道的智慧。此加行智虽然是有漏的分别,但能依所听闻的法界等流正法,修习观察诸法之法性,并且在观察中逐渐遣除分别的我法二执,就是做有所得的遣妄执相而观空相,到世第一的最后一刹那,即可引发根本智,创入见道,断除分别我法二执的种子。
第二,根本智,即创入见道所起的根本智,是后得智的根本,是一种无漏的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法性,能所双泯,即智即如,即如即智,智如不二,此时离言绝相,不作空不空解,舍一切执,脱落时空,此乃是悟入佛之知见。
第三,后得智,由根本智所引起,它也是无漏的,虽有分别,但却是真实的分别,非是虚妄的分别。它能变真如之相而间接地观其空性,观其真如圆成。由此后得智,可以遍知一切法相,上观佛法,契印无乖,下教有情,如理不谬,方便善巧,遍习五明,遍作种种事业而利乐有情,最终成就佛的一切智智,穷未来际,化度众生。
至于“真如”无为法的异名,空性、法性、法无我性,如此等等异名都是。第一,说为空性,是因为一切法都是待因而生,刹那即灭,如幻如化,虚妄显现,没有自性。第二,说为法无我性,是因为凡夫有执著、有妄执,起贪嗔痴,流转三界,不达诸法性空,执法实有,起我我所执,而诸法实为无我无自性,修行人若欲断除妄执,必须要做观察诸法性空这样的加行修习,此一观空的加行纯熟,通过这样的观空才有可能做到弃舍妄执,执尽真现,也就是说才能做到亲证真如,于是,由根本智所引起的后得智才能在这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上起真实解。
二、颂前略说
试问,成所作智是如何获得的?修行的菩萨入地以后,精勤修习,地地升进,直至金刚道、解脱道、坚利如金刚的观智——妙智,彻底断除一切执障及种子习气,并且,在解脱道还要舍去先前用作对治执障的有漏善法,以及劣无漏法、异熟识的名称及识中还未来得及招感果报的业种子。因此,在解脱道时,有漏的第八识就变为清净的无垢识,同时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而无垢识或说是圆智,其所变的与所持的五色根,因无垢识无漏,五色根即亦成无漏,那么,依五根而起的前五识变成无漏净识,于是成所作智就能得以生起。
三、释颂文
(一)“带相观空唯后得”
以前五净识作为依托处的成所作智,唯是属于后得智的性质,因为五识是依色根而起,缘取的是转识之外的色境,所以,因位识果位智都只能观察诸法的事相,不能直接观察诸法真如。这后得智在观察真如无为法时,只能以无为真如作为疏缘,成所作智挟带而起真如之相(变相、带相),透过这间接之相去观察了解空性真如。这就是成所作智的特点。
(二)“果中犹自不诠真”
这是更进一步说明果位的成所作智的特点。前面所讲的通于因位果位的妙智、平智及唯属果位的成所作智,此三皆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故三智都既能亲证真如,又都能挟带空性之相而缘。然而,佛果位所起的,唯属后得智摄,所以,成智仅能间接地观察了解诸法的真如,而不能直接诠证、…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