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亲证真如无为理。
(三)“圆明初发成无漏”
此句颂文点出成智在何时生起。在解脱道,异熟识的名称空掉,第八识变成无垢净识,大圆镜智同时发起,于是因为异熟识尽而所变的根的有漏性亦尽,亦舍弃,无垢识所变起的色根是无漏的,又由这无漏的根而发起无漏的五识,于是才有成所作智配合着生起。
那么,试问,法云地深位菩萨为何仍没有“成所作智”的生起呢?因为五识必须要依赖于五色根而起,可是在未成佛以前,五色根仍是有漏的,仍还是异熟识所变的,并被心识所执持,心识是有漏,其所变的色根亦应是有漏的,依根而起的心识,亦应是有漏。所以,只有在成佛时,异熟识转成无垢识,此无垢识所变所持的五色根亦成为无漏的了,依无漏的五根而起的五识亦成为无漏的了,于是这才会有成所作智的配合生起。故此,《成唯识论》中有文说:“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根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定是前五识的)俱同境根;(有漏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果位智与因位识)于境,(有)明(与)昧(之)异故。”(《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中)
(四)“三类分身息苦轮”
A1、颂文大意
虽然诸佛如来自身的福德智慧一切所作皆已圆满,皆已成就,但是,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度脱,需要诸佛如来来成就,所以成佛以后更要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度化有情。前面讲过对十地菩萨,诸佛如来可以使用平等性智,为之显现他受用身,以破除各自心中的疑网,这是针对度化十地菩萨来讲的。可是,对于地前的众生,诸佛如来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智慧才比较契合其根机呢?唯识佛法上认为,由诸佛如来所具备的、依托于前五净识而起的成所作智,起变化身,可以做种种的度化众生的事业。之所以要用成所作智来度化地前众生,那就是因为如来的报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广大无量,虽然诸佛如来可利用平智为十地菩萨示现他受用身,但是十地菩萨却无法知其究竟,至于地前菩萨二乘凡夫,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更无法了解。若不问根机,也与地前众生做他受用身的显现,那么地前众生必然是不仅不能见闻,徒劳无益,而且有可能反会被震吓,达不到度化的目的,这就会有害于凡情众生,这就如同给小学生讲无法接受的大学生的课程一样,因此,诸佛如来只能利用成所作智,用变化身随其地前众生的根机而示现,诸佛如来绝不会给我们这样的凡情众生示现如阿弥陀佛般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样的庄严德相,这应是深位菩萨才能接受的佛的庄严德相,不是我们凡情众生所能接受的。
所以,诸佛如来只能利用成所作智,以变化身的方式来度化地前众生,这其中,又可以三种分身形式来度化。第一,对大乘四加行菩萨,示现千丈大身。第二,对大乘资粮位菩萨及二乘凡夫,示现丈六金身。第三,对其他不同形类的众生,起随类变化身。总之,由成所作智所起的变化身,无量分身,遍十方刹土,三乘普被,五趣同沾,其目的就在于要使得那些无明爱取的众生,流转三界、轮回五趣的凡情众生,备受众苦的各类有情,脱离往复返转的苦轮,使之能见闻如来化身,从而使得象我们这样的愚迷众生,断除一切执障,得证二圣果,彼岸超出,解脱众苦,不再受轮回,这也就是颂文中所说的“三类分身息苦轮”的意思。
A2、成所作智的相应法
如来的成所作智,有26个法与它相应,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五个净识。至于为何成所作智有此26个法与它相应?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成所作智相应?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前面妙智是一样的,在此处就略之。
A3、关于成智的境量性等
B1、境:成智与妙智一样,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这是因为无漏的成智没有妄执。也可以说是成智的所缘境是独影境,因为成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实在法实际上是虚幻的妄法。
B2、量:成智唯是现量,因为成智缘境不需要比量推度而知,无漏智乃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不证真,唯证俗)
B3、性类:因为成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成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B4、相应受:成智唯是舍受,因为这是如来的果位智,所以那也就不存在因位众生才具有的苦乐忧喜之受。
B5、成智之缘:一刹那成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眼净识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无漏色根 |
│ ┌—┼——————————┐
│ 增上缘 │ ↓眼净识 所缘缘 │
├——————————┼→△tn ←—————△ │
┌┼┐┌————————┼→| 所缘│
妙智 ←┤│││ 亲因缘 └—┼——————————┘
└┼┘│ ↓眼净识
│ │ △tn+1
┌—┼—┼—┐ | 成所作智心品:
│ │ ●┌┼—┐ | 不能证真,唯
圆智←┤ │成智││ ├→平智 ↓ 能证俗,后得
无垢识 │ │无漏││ │第七净识 智了知。
amala │ │种 └┼—┘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