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种。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别境五者。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五无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 一贪。 二嗔。 三痴。 四慢。 五疑。 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五诳。 六谄。 七骄。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 一悔。 二眠。 三寻。 四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声。 八香。 九味。 十触。 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一得。 二命根。 三众同分。 四异生性。 五无想定。 六灭尽定。 七无想报。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住。 十三老。 十四无常。 十五流转。 十六定异。 十七相应。十八势速。 十九次第。 二十时。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数。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 略有六种。 一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 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二法无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口述记
刚晓法师
在要说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之前,我私下里了解了一下我们大家对唯识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还不错,大家对唯识宗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宏观的、系统的了解,这样呢,我们就不必多费时间,直接述说这《大乘百法明门论》。
按照一般的习惯,先要说题目,我们现在也不免俗。这部论的题目叫《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这两个字呢,其梵文为Mahāyāna,音译则为摩诃衍那。“大”字不必要多说,它一般指范围、程度等比与之相比较的对象广、深。“乘”是运载工具,即四匹马拉一辆车。佛教自公元前二年(或公元六十七年)传入中土,直到唐宋,各种经论基本定型了,而此间呢,中国一般的交通工具,最豪华最高级的就是马车,翻译佛教经论时就用“乘”字了,它表示最殊胜的运载工具。(这里当时说得不太严谨,其实yana的本义就是车子,就是说我把本义车子说成了引申义)与大乘对应的是小乘(Hinayānā,希那衍那),即小的、 较劣的运载工具。深一点儿,则是大乘法门可以运载较多的众生,使之脱离生死轮回到达涅槃 彼岸;小乘呢,相对来说所度的人就较少。小乘修四谛十二有支等,以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为最高目标,自利为主。大乘则修六度、四摄等,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广利众生。小乘就象自行车、摩托车、小舟,以自己乘为主,最多还可以带有限的几个人,而大乘则象汽车、火车、巨轮,就可以运载很多的人了。而且大乘可以包容小乘,就象相对论可以把牛顿力学包容进去一样。
另外,“乘”呢,既是一种工具,那就还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佛曾说过这样一个事儿:一个人要过河,他就乘了船,过去河后他想,船这么有用,我怎么能丢掉它呢?于是他就背着船继续上路,这是不是很愚痴?也就是说,工具在用过后就该丢掉了,你不要背着它,不然的话,工具就成了障碍。现在“乘”既是工具的意思,也就是说,“乘”含有“舍弃”的意思在里边儿。整个佛法都是工具,这样,也就是说舍弃!这样一来,大家就该记住,乘有两意,一个是运载,一个是舍弃。
百法,这个“百”是数目字,一百。这“法”字呢,梵语为Dharma, 读作“达摩”,意思是一个东西,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自相。比如这个录音机,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么大的体积,这么大的质量,这么个颜色,由此相貌我可以知道它与这个黑板擦不是同个东西。这个录音机即可称“一法”,这黑板擦也可叫“一法”。我这个人、这支粉笔、那盆花、这座房子等等都可以叫一法,具体的如此。再比如,大清帝国这个朝代,组成它的,有其人民、土地、政治、经济等关系,存在了二百九十五年,这也可以叫一法。故,法即是世间的森罗万物,用规范的话说叫做“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是常用的说法,我现在给大家加一点儿,“法”是自相与共相的紧密结合,就是“一合相”。可是,世间的万物到底数目有多少呢?无限,然而世亲菩萨认为这一百种可以做为代表,比较重要,所以这儿就提出来称百法。
“明门”的“明”字,即明白,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门”,“门”就是门径。在一个屋子中,你若找不到门,就只能被困在里边,现在你明白了“门”在哪儿,问题就解决了。这“门”也就引申为方法,这是个比喻,这个娑婆世界中,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牢牢地困住了我们,使得我们不得快乐,于是世亲菩萨的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就是让我们明白出路何在,明白解决生死轮转的方法是什么。与“明”对应的还有一个“无明”,在十二有支中讲得最清楚。这“明门”就是知道了觉悟真理的门路,你只要学习了这百法,依之修行,就可以开启智慧,觉悟真理。
“论”是佛教三藏之一,三藏是“经、律、论”。“经”字按中文的意思是: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它是一种理论体系的基石。比如,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它是基督教教义所依据的根本大典;《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佛教呢,《法华》、《华严》、《般若》、《深密》等是其基石,它是指导我们修行的航标灯,用航标灯来对照,随时修正航向,才能保证舟船安全到达目的地,用《法华》等来随时对照我们的行为,看是否修行有偏差才能保证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而“经”,它的梵语为Sūtra,中文叫修多罗,为契经,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之一即贯穿,凭经把整个佛法贯穿起来,才有系统、有条理,让我们明白、了解。“律”是我们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叫“阿毗达磨”。为了解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要用智慧来观察一切,看哪是善的,哪是恶的,善的努力去做,恶的一定断除;看哪是因,哪是果,努力在因上下手修行,别在果上干打转。然后得到真理,明白“诸法无我”。
接着我们来说著作者世亲菩萨和翻译者玄奘大师。我们凡夫都有很强烈的分别心,比如说我说了一句话,你们不一定服,但若是老和尚所说,你服气的成份就大一些,若是祖师大德、诸佛菩萨所说,你可能就会口服心服。前一段时间,《甘露》上登了一系列几篇肉身和尚,刚开始就有人怀疑,问那些事儿,是真的还是编出来的。那些肉身都是已死多年的人了,编他们何苦呢。因为是常人写的,就可以怀疑。是否真有其事儿呢?说不清,我只是听别人介绍后,如实地记下来。悟禅老和尚讲了不少,别人说那是悟禅老和尚编的,悟禅老和尚并没有读过几天书,说话还颠三倒四,他若真能编出有头有尾的故事,太高看他了。于是,在《无瑕禅师》、《大兴和尚》中,我就全然注明了出处:这一件事儿是某本书上的,这件事儿是在碑上抄的,这件事儿是某个人说的等都注明了。凡人有这分别心,于是告诉,这著作者、翻译者都不是平凡的人物,是了不起的祖师大德、大菩萨。佛陀入灭百年左右,五师传承,法水一味,渐渐地,随着各人的见解不同,出现了各个部派……问得好,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得的这无一无二的宇宙人生之真理,为什么传承下来会走样变形呢?正如“人生就象一条河,流着流着就成浑汤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语言文字有其局限性。其实祖师大德们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比如在中国,为什么其他宗派都是气息奄奄,唯禅宗独兴呢?其他宗派教理繁复,而禅宗呢,“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达摩讲堂,一声不响,看谁能悟”。
第二,魔力干扰正法。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立了大愿:“我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此愿惊动了六欲天魔王波旬,波旬用尽手段来扰乱太子,被太子一一降伏,波旬说,我对付不了你,就以后对付僧团,佛陀不屑,波旬说:“我是让我的人,披上你们的袈裟,吃你的饭,专干坏事”。佛陀就流泪了:“这是众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自从佛教创立这一天起,魔子们同时就来了,他们也如僧人外形一样。
刚开始,佛陀的几代弟子象迦叶、阿难,他们亲自听佛教诲,是证悟了的大阿罗汉,后来人不如他们,魔子的干扰力显示了出来。娑婆世界中,佛、魔都有,比如一日二十四小时当中,日、夜都有,夏至日,白天长到极点,如同佛陀在世。渐渐地,白天短了,夜就渐长,如同佛陀入灭,魔力渐现。夏至那天,也有黑夜,如佛在世时,魔也有;到冬至日,黑夜最长,也有白天,如同佛入灭时,嘱宾头卢等十六罗汉常住世间。各派争论起来时,有的说有,有的说无,龙树菩萨起大悲心,示现于世,告诉说:这宇宙人生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空”。这个“空”与“四大皆空…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