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位是这个要件的重点。
C、以能所量为基准。比如我说面前这张桌子,眼根当下就可以与它相合,即能识的眼识与所识的境──桌子,也可以吻合,这个板擦也可以……而我若说老张怎么着,他现在不在这个房间,不可以与我的眼识吻合。我说白宫怎么着,也不行。我说萨达姆怎么着,这都是不可以的。它们在当下不可以与我的眼识吻合,这都不是现量。只有当下可以吻合的方可称现量,总结为一句话:能所量上,必须是现有,这是第三要件。具备了以上三要件的就是现量,眼识的识量具备以上三要件,则是现量,这无错谬。
眼识的性是什么呢?这里说的性不是指唯识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这三性,而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恶、无记三性。这时候我在做好事善事,眼识可以起现行看见;做恶事,眼识也可以起现行看见;做说不上是善是恶的事儿眼识也可以起现行看见,即眼识可以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下边再说点儿比较玄乎的,我们现在是欲界众生,什么叫欲界众生呢?就是说我们这些众生具有情欲烦恼(色界是不具情欲而只有物质与精神的活动之生命形态;无色界是不具情欲与物质活动而只具精神活动之生命形态)。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按三界九地来分叫五趣杂居地,我们修行后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时,色界、无色界各分四地,眼识能生起现行的只有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其他七地眼识不能现行。注意在其他各地,是眼识不起现行!注意不起现行这几个字儿,演培法师说是没有了,这是不对的。眼识它是头子,在它的手下有一帮人为它卖命,为它卖命的有什么人呢?识即心王,既是王,则有权调动手下的将士──心所,它可以支配的心所有哪几个呢?有五个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十一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行舍、不放逸、不害;二个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八个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还有三个根本烦恼──贪、嗔、痴。这么一来,可以算出,眼识可以支配的心所共三十四个。
接着说眼识的所依(依是“仗托”的意思)。眼识的所依是眼根,眼根分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是眼睛及内部的视觉神经,净色根(胜义根)是不可以看到的。眼识的所依是净色根而非扶尘根。详细分下来,眼根是眼识的俱有依,眼识种子是眼识的因缘依,前念眼识是当下这念眼识的开导依。前六识都是这样的。
眼识要生起现行,还得有几个条件。
A、根,当然是眼根了,我要看东西,可我眼睛若在春节时被烟花爆竹炸瞎了,自然就看不见了,也就是眼睛不能坏。
B、境。要看这张桌子,没有桌子我看什么。
C、自识种子。若没有眼识的种子当然不行了,比如我想收获玉米,我必须先在田中种下玉米种子,我现在没有玉米种子怎么可以。
D、第六识。在这里我们应该称为“分别依”。因为第六识的作用就是分别,一个好汉三个帮,眼识要起现行,需意识来帮助。刘备要打天下,绝对少不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少不了关、张、赵、马、黄冲锋陷阵。
E、第七识。在此应称“染净依”。
F、第八识。应称为“根本依”。唯识宗就讲的“万法唯识”,即第八阿赖耶,当然,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其它的都是其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在搅和,这个道理比较深,不是仅学过《唯识大意》可以理解了的,现在就不说了。注意:万法唯识的“识”严格来说是“了别识”,而八识心王的“识”是“辨别识”,二者不同,“了别识”是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有,而“辨别识”则是假说。干脆我给大家补充一点儿,什么是唯识,我们现在人理解为“唯阿赖耶”,这其实是误会,说难听点儿,可以说根本就是错的。所谓唯识应该是只有种子从潜隐状态到显现状态,从显现状态到潜隐状态的相互转换。从种子到现行,从现行到种子这么一个来回熏习,不断显现的过程,这个才是唯识。老法师们讲的,最初是清净自性,由于一念无明,成了阿赖耶,这不对!若原本清净,最初的一念无明从哪儿来?这岂不是外道吗?
G、作意。因为这个心所有很强的警觉性,它是起心动念的开始,其实任何一个心王起现行都离不开它,有了它才能从种子位达到现行位。
H、空间。就是距离适当。我要看书,我不能把书本紧贴在眼上,那样不行,但也不能太远,你把书拿到一百米以外我也看不见字。
I、光明。在太暗的地方看不见东西,这大家都了解。
眼识的作用就是观察世间。一般来说我们都有一个错觉,认为眼睛能看,好多佛教人士也说自然科学家们不如佛教,他们怎么说呢,他们说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眼睛只相当于佛教说的眼根,而实际上能见的是眼识而不是眼根──其实我们佛教人士的这个说法是大有问题的。当然可见的绝对是眼识而不是眼根,但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眼睛绝不是相当于我们说的眼根,虽然说《眼科学》上说的最深是视神经系统,确实是属佛教的眼根所摄,但你应该看到,自然科学家们只是没把眼详细分下去而已,佛教倒是分得很细,眼睛往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眼根,一部分是眼识,再往下分呢,眼根分浮尘根、净色根,眼识又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自然科学所说的眼睛包含有眼根、眼识。这个问题是出在哪里呢?很大程度上是佛教人士不懂自然科学,当然自然科学家也不懂佛教,二者的相互批评可以说都是隔靴搔痒。注意,我这说的都不严格,大家不要太执著于我说的。关于眼识就大致说这些。
耳识呢,它是依耳根了别声尘之作用,与眼识差不多,其识量为现量,其所缘的境界也是性境,其性同样是善恶无记三性,耳识也是在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才能起现行,其可以支配的心所与眼识同,它要生起现行所需要的助缘只是比眼识少一个光明就可以了,因为在黑暗中是不耽误听声音的,它所起的作用也是观察尘世。
鼻识是依鼻根了别香尘之作用,它与眼识不同的地方有:A。 三界九地的系属不同。B。要生起现行所需的助缘不同,它生起现行只需七个助缘, 是除去眼识九缘中的光明、空间。
舌识是依舌根了别味尘之作用,它与鼻识相同。
身识是依身根了别触尘之作用,它与眼识相比,不同之处仅只是起现行时的助缘,它只须七缘。
下边儿说第六意识。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注意: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识。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什么板擦~~已经坏了么~~还这么将就这用呀~~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念头中间,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眼识起的作用。“它已经坏了,不能再用了,可我们还在用,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分别思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外边儿来了一辆汽车,它一声喇叭,它这喇叭一定有毛病,这声音难听死了,一点儿也不脆。我耳朵听见喇叭声,这是耳识的作用,这声音这么难听,这是第六识的分别作用。……
我们来说意识的识量。它的识量有三:a、现量。在前边已经说过了现量。b、比量。什么是比量呢?通过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的识量即为。古时候,古到什么时候呢,春秋战国时代吧,那时各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当边关上有敌人来侵犯时,这消息怎么传递给后边的军队,让来支援呢,骑马也显得慢,那时就是造的烽火台,当边关有敌侵犯,马上点烽火台。烽火台是烧的狼粪,狼粪这玩意儿呢,不起火焰只冒烟,不是有个成语叫狼烟四起么,就指的边关战事连连。后边儿的军队看见前边儿有烽火台燃了起来,就知道有敌军来侵犯。若是百数之内的小股敌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敌军来犯则燃两堆……随敌人多少燃不同堆数,后边就知道了。我看见前边儿有狼烟,就知道有敌人来侵犯就是比量。我这么说是不是绝对正确呢?想当年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台,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语。故这个例子不算十分贴切。古人的例子是见烟知火,我看见远处有黑烟冉冉,推测那个地方一定有火种,这是准确的比量。看见烽火台起火,推测敌人侵犯,真的是敌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错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时的识量。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甲请乙喝酒, 甲家客厅的墙上挂有一张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发现酒中有一条小蛇,但为了礼貌只有强喝下去,乙回家后就病了,总觉得肚中有一条小蛇。甲得知后,又请乙再来喝酒,在喝酒时当着乙的面取下墙上的弓,说:“老兄你看酒杯中还有蛇吗?”乙这下明白了原来酒中的所谓小蛇仅只是弓的影子,后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语。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总不安宁,此时第六意识的识量就是非量。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上京赶考,借读于一个寺庙,因为这个书生很胆小,猛然他发现窗外树上挂了一个吊死鬼,越怕越睡不着,惊动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树下一看,什么吊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这书生被衣服惊得要死时的识量也是非量。佛经上常举的例子是绳蛇火轮,就是说在黄昏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其实那只是一段麻绳而已;一支烛光,快速旋转本来的一点烛光就成了一个光圈。
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也有三类:
a、性境。前边也已经介绍过了。
b、独影境。我看见天上出现一个大花园,你们看见了吗?没有? 我真的看见了!信不信由你。对于这件事儿,你们都没看见,也确实根本没这回事儿,天上从没有出现花园,但我看见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医学上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幻视、幻听、幻触什么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觉,这境界是独影境。精神病患者能听见有人给他说话,也是幻觉,这仍是独影境。我告诉你,有只兔子长了角,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兔子长角这境…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