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位是這個要件的重點。
C、以能所量爲基准。比如我說面前這張桌子,眼根當下就可以與它相合,即能識的眼識與所識的境──桌子,也可以吻合,這個板擦也可以……而我若說老張怎麼著,他現在不在這個房間,不可以與我的眼識吻合。我說白宮怎麼著,也不行。我說薩達姆怎麼著,這都是不可以的。它們在當下不可以與我的眼識吻合,這都不是現量。只有當下可以吻合的方可稱現量,總結爲一句話:能所量上,必須是現有,這是第叁要件。具備了以上叁要件的就是現量,眼識的識量具備以上叁要件,則是現量,這無錯謬。
眼識的性是什麼呢?這裏說的性不是指唯識的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叁性,而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善、惡、無記叁性。這時候我在做好事善事,眼識可以起現行看見;做惡事,眼識也可以起現行看見;做說不上是善是惡的事兒眼識也可以起現行看見,即眼識可以通于善、惡、無記叁性。
下邊再說點兒比較玄乎的,我們現在是欲界衆生,什麼叫欲界衆生呢?就是說我們這些衆生具有情欲煩惱(色界是不具情欲而只有物質與精神的活動之生命形態;無色界是不具情欲與物質活動而只具精神活動之生命形態)。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按叁界九地來分叫五趣雜居地,我們修行後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時,色界、無色界各分四地,眼識能生起現行的只有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其他七地眼識不能現行。注意在其他各地,是眼識不起現行!注意不起現行這幾個字兒,演培法師說是沒有了,這是不對的。眼識它是頭子,在它的手下有一幫人爲它賣命,爲它賣命的有什麼人呢?識即心王,既是王,則有權調動手下的將士──心所,它可以支配的心所有哪幾個呢?有五個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五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十一個善心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行舍、不放逸、不害;二個中隨煩惱──無慚、無愧;八個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散亂、不正知,還有叁個根本煩惱──貪、嗔、癡。這麼一來,可以算出,眼識可以支配的心所共叁十四個。
接著說眼識的所依(依是“仗托”的意思)。眼識的所依是眼根,眼根分扶塵根與勝義根,扶塵根是眼睛及內部的視覺神經,淨色根(勝義根)是不可以看到的。眼識的所依是淨色根而非扶塵根。詳細分下來,眼根是眼識的俱有依,眼識種子是眼識的因緣依,前念眼識是當下這念眼識的開導依。前六識都是這樣的。
眼識要生起現行,還得有幾個條件。
A、根,當然是眼根了,我要看東西,可我眼睛若在春節時被煙花爆竹炸瞎了,自然就看不見了,也就是眼睛不能壞。
B、境。要看這張桌子,沒有桌子我看什麼。
C、自識種子。若沒有眼識的種子當然不行了,比如我想收獲玉米,我必須先在田中種下玉米種子,我現在沒有玉米種子怎麼可以。
D、第六識。在這裏我們應該稱爲“分別依”。因爲第六識的作用就是分別,一個好漢叁個幫,眼識要起現行,需意識來幫助。劉備要打天下,絕對少不了諸葛亮出謀劃策,少不了關、張、趙、馬、黃沖鋒陷陣。
E、第七識。在此應稱“染淨依”。
F、第八識。應稱爲“根本依”。唯識宗就講的“萬法唯識”,即第八阿賴耶,當然,這個說法嚴格來說是不對的。其它的都是其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在攪和,這個道理比較深,不是僅學過《唯識大意》可以理解了的,現在就不說了。注意:萬法唯識的“識”嚴格來說是“了別識”,而八識心王的“識”是“辨別識”,二者不同,“了別識”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有,而“辨別識”則是假說。幹脆我給大家補充一點兒,什麼是唯識,我們現在人理解爲“唯阿賴耶”,這其實是誤會,說難聽點兒,可以說根本就是錯的。所謂唯識應該是只有種子從潛隱狀態到顯現狀態,從顯現狀態到潛隱狀態的相互轉換。從種子到現行,從現行到種子這麼一個來回熏習,不斷顯現的過程,這個才是唯識。老法師們講的,最初是清淨自性,由于一念無明,成了阿賴耶,這不對!若原本清淨,最初的一念無明從哪兒來?這豈不是外道嗎?
G、作意。因爲這個心所有很強的警覺性,它是起心動念的開始,其實任何一個心王起現行都離不開它,有了它才能從種子位達到現行位。
H、空間。就是距離適當。我要看書,我不能把書本緊貼在眼上,那樣不行,但也不能太遠,你把書拿到一百米以外我也看不見字。
I、光明。在太暗的地方看不見東西,這大家都了解。
眼識的作用就是觀察世間。一般來說我們都有一個錯覺,認爲眼睛能看,好多佛教人士也說自然科學家們不如佛教,他們怎麼說呢,他們說自然科學家所說的眼睛只相當于佛教說的眼根,而實際上能見的是眼識而不是眼根──其實我們佛教人士的這個說法是大有問題的。當然可見的絕對是眼識而不是眼根,但自然科學家所說的眼睛絕不是相當于我們說的眼根,雖然說《眼科學》上說的最深是視神經系統,確實是屬佛教的眼根所攝,但你應該看到,自然科學家們只是沒把眼詳細分下去而已,佛教倒是分得很細,眼睛往下可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眼根,一部分是眼識,再往下分呢,眼根分浮塵根、淨色根,眼識又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自然科學所說的眼睛包含有眼根、眼識。這個問題是出在哪裏呢?很大程度上是佛教人士不懂自然科學,當然自然科學家也不懂佛教,二者的相互批評可以說都是隔靴搔癢。注意,我這說的都不嚴格,大家不要太執著于我說的。關于眼識就大致說這些。
耳識呢,它是依耳根了別聲塵之作用,與眼識差不多,其識量爲現量,其所緣的境界也是性境,其性同樣是善惡無記叁性,耳識也是在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才能起現行,其可以支配的心所與眼識同,它要生起現行所需要的助緣只是比眼識少一個光明就可以了,因爲在黑暗中是不耽誤聽聲音的,它所起的作用也是觀察塵世。
鼻識是依鼻根了別香塵之作用,它與眼識不同的地方有:A。 叁界九地的系屬不同。B。要生起現行所需的助緣不同,它生起現行只需七個助緣, 是除去眼識九緣中的光明、空間。
舌識是依舌根了別味塵之作用,它與鼻識相同。
身識是依身根了別觸塵之作用,它與眼識相比,不同之處僅只是起現行時的助緣,它只須七緣。
下邊兒說第六意識。什麼是意識呢?意識是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注意: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識。我看見這個板擦,這是什麼板擦~~已經壞了麼~~還這麼將就這用呀~~趕緊買個新的吧!這個念頭中間,我看見這個板擦,這是眼識起的作用。“它已經壞了,不能再用了,可我們還在用,趕緊買個新的吧。”這個分別思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外邊兒來了一輛汽車,它一聲喇叭,它這喇叭一定有毛病,這聲音難聽死了,一點兒也不脆。我耳朵聽見喇叭聲,這是耳識的作用,這聲音這麼難聽,這是第六識的分別作用。……
我們來說意識的識量。它的識量有叁:a、現量。在前邊已經說過了現量。b、比量。什麼是比量呢?通過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這時的識量即爲。古時候,古到什麼時候呢,春秋戰國時代吧,那時各諸侯之間戰爭不斷,當邊關上有敵人來侵犯時,這消息怎麼傳遞給後邊的軍隊,讓來支援呢,騎馬也顯得慢,那時就是造的烽火臺,當邊關有敵侵犯,馬上點烽火臺。烽火臺是燒的狼糞,狼糞這玩意兒呢,不起火焰只冒煙,不是有個成語叫狼煙四起麼,就指的邊關戰事連連。後邊兒的軍隊看見前邊兒有烽火臺燃了起來,就知道有敵軍來侵犯。若是百數之內的小股敵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敵軍來犯則燃兩堆……隨敵人多少燃不同堆數,後邊就知道了。我看見前邊兒有狼煙,就知道有敵人來侵犯就是比量。我這麼說是不是絕對正確呢?想當年周幽王爲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點燃烽火臺,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語。故這個例子不算十分貼切。古人的例子是見煙知火,我看見遠處有黑煙冉冉,推測那個地方一定有火種,這是准確的比量。看見烽火臺起火,推測敵人侵犯,真的是敵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錯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時的識量。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甲請乙喝酒, 甲家客廳的牆上挂有一張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發現酒中有一條小蛇,但爲了禮貌只有強喝下去,乙回家後就病了,總覺得肚中有一條小蛇。甲得知後,又請乙再來喝酒,在喝酒時當著乙的面取下牆上的弓,說:“老兄你看酒杯中還有蛇嗎?”乙這下明白了原來酒中的所謂小蛇僅只是弓的影子,後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語。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總不安甯,此時第六意識的識量就是非量。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書生上京趕考,借讀于一個寺廟,因爲這個書生很膽小,猛然他發現窗外樹上挂了一個吊死鬼,越怕越睡不著,驚動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樹下一看,什麼吊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這書生被衣服驚得要死時的識量也是非量。佛經上常舉的例子是繩蛇火輪,就是說在黃昏時看見地上有一條蛇,其實那只是一段麻繩而已;一支燭光,快速旋轉本來的一點燭光就成了一個光圈。
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也有叁類:
a、性境。前邊也已經介紹過了。
b、獨影境。我看見天上出現一個大花園,你們看見了嗎?沒有? 我真的看見了!信不信由你。對于這件事兒,你們都沒看見,也確實根本沒這回事兒,天上從沒有出現花園,但我看見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醫學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幻視、幻聽、幻觸什麼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覺,這境界是獨影境。精神病患者能聽見有人給他說話,也是幻覺,這仍是獨影境。我告訴你,有只兔子長了角,這也是不可能出現的,那麼兔子長角這境…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