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還是獨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麼死的嗎?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長江中一看,“喲,江中有個月亮,把它撈上來”。就這麼跳入長江,月亮沒撈上來,把自己的小命兒卻丟了,一代大詩人這麼死著實是有的點兒窩囊,他把水中月當做真月亮,這照樣是獨影境。如果是過去、未來的事兒,以及龜毛、兔角、空花這些純粹虛幻的境界,該稱爲無質獨影境,而水中月、鏡中像這些則是有質獨影境。
c、帶質境。比如,末那識緣第八識見分,執以爲“我”, 成爲末那識所緣相分,這就是帶質境。現在已快該下課了,我站立這麼長時間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帶質境──因爲我意識所緣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識通于善、惡、無記,它所活動的範圍是叁界九地,它所相應的心所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全部,它造業也最厲害,第六識要起現行需要六個助緣──境、作意、染淨依、根本依、種子。
若第六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稱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有叁個功能:A。 幫助前五識令起,由它引導方可令前五識起作用,就象老師教學生,學知識的雖是學生,然必須有老師引導;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 意識可以使它對桌子認識得更清楚;C。引後念尋求意識起思慮,眼睛看見這張桌子,若無意識, 則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見了啥子玩意兒。
五俱意識還可再細分爲五同緣意識──就是當意識與前五識同緣一境──和不同緣意識,不同緣意識是意識不與前五識同緣一境而另緣一境。比如愛因斯坦經常推著孩子的小推車散步,然而頭腦中卻在想相對論,結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兒了。還有我們常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等,這都是不同緣意識。若是五同緣意識,那麼其識量一定是現量,若是不同緣意識,則其識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絕不會是現量。例如,眼睛看見一條繩,意識立馬分別出它是麻繩還是棕繩,此時眼識與意識所緣的都是繩,這識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見一條繩,即眼識所緣的是繩之相,而意識卻誤以爲是條蛇,則意識所緣的是蛇的相,這時其識量則是非量。
如果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則叫不俱意識。不俱意識中有個獨頭意識,它是單獨生起,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比如一個人修煉禅定,很有功夫了,在色、無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識不現行,緣當前境,此時的意識可稱定中獨頭意識。注意:得有定中獨頭意識者一定還未得大自在。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只是回憶過去,追想未來,這叫獨散意識;再比如人做夢,這就是意識的作用,我們稱之爲夢中意識,其實夢中意識還是一種獨散意識。還有一種不俱意識,叫五後意識,它是在前五識之後隨之刹那生起。定中獨頭意識的識量是現量,獨散意識與夢中意識的識量則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絕不可以是現量。五後意識之識量也絕不會是現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識看見遠處有煙,意識馬上分別出那兒一定有火種,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見了煙卻象孫悟空一樣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叁個鈴铛,這就是非量了。
前六識生起現行,還有五個次第,稱爲五心。注意:並不是每個識都有五心。
A。率爾心。前六識第一刹那緣境(含一個刹那)。
B。尋求心。當第一刹那的率爾心滅後,由于熏習的關系,其明流雖滅,但暗流仍然相續,意識之見分緣此現境,思尋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刹那)。
C。決定心。經過率爾心、尋求心之後,熏習之暗流仍在,意識之見分緣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刹那)。
D。染淨心。經過決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別就起來了(一刹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從彼所出,與彼相似”。 由于染淨心之牽引,這還是暗流熏習之故,或善或惡,似前而起(容多刹那)。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見前邊的某一個人,這一刹那眼識與意識墮境,率爾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面熟,這到底是誰呢?這是尋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刹那,可能是多刹那。意識是尋求心時,眼識因爲力量薄弱,無分別力,扭轉不了局勢,只能隨意識而去,這是眼識的尋求心。尋求又尋求之後,最後想起來了,“啊,是我中學時的一個同學,而且有一次遊泳遇險,還是他救了我。”這是意識的決定心,眼識還隨意識。決定心一過,立即對人家感激不盡,生起善意,這是染淨心。“這麼多年,我怎麼把恩人給忘了,我該報答他才是。”這是染淨心時善意的延續,則爲等流心。其實這五心相續的相狀有時很複雜,得仔細分析。
這前六識唯識稱之爲第叁能變。
接著來說第七識。第七識名字叫做末那,寫作Manas。按漢語末那該翻譯作“意”。第六識叫做意識,而第七識叫做意,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第六意識的“意識”屬于六離合釋中的依主釋。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識,而第七末那識的“意”呢?屬持業釋,乃是“意即是識”的意思。這是區別。
問:六離合是什麼玩意兒?假如說一個法,它有兩個以上的意思,我們有六種方法來分別其含義,這就是六離合。它包括A。持業釋。即雖然這法有兩個意思,但它的本體只有一個, 象“大乘”。B。依主釋。這個法是從所依的體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識”、“眼識”。C。相違釋。這一個法的兩個意思不一回事兒,我就把兩回事兒都包括進來, 象“教觀”。這“教”與“觀”是兩碼事兒。D。鄰近釋。比如“四念處”, 四念處的體本是“慧”,可與它相應的“念”很強。E。帶數釋。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還有一個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應該找得到的。(注:應爲“有財釋”,現在補上)
這次我們不做分析,只是簡單介紹。也就是只說七、八識是怎麼樣,而不多說它們爲什麼這麼樣。因爲時間不允許了。我們還來說這第七末那識。這個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實每個識都有“思量”的意思,而這末那識的思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A。恒審不斷,攀緣阿賴耶。什麼叫做恒審不斷呢?念念相續叫做恒, 刹那刹那一直這樣。而前六識就沒有“恒”這個特點,比如眼識,眼睛只要一閉起來,眼識就不得現行,耳、舌、身、意各識都如此。
B。審。什麼叫審呢?審就是計度分別。因了這兩個特點,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這一“恒”一“審”,可不得了,就成了我們生死的根本,爲什麼我們不能解脫,就因爲它末那,有了它,所以《八識規矩頌》上說“有情日夜鎮昏迷”。
第七末那識所緣的境界呢,是帶質境。它總是把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執爲本質,變起相分來緣。這以心緣心自然是真帶質境了。所緣的“緣”有叁義:A。 觀察。B。分別。C。定執取。
第七末那識的性乃無記性。
第七末那識的識量呢是非量。這主要是因爲阿賴耶的見分呢,恒時相續,具有似常似一的特性,使得末那識受了騙,老執它爲“我”。
第七末那識相應的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這八個大隨煩惱;五個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別境中的慧;根本煩惱中之貪、癡、慢、見。這樣就是有十八個。爲什麼不與其他心所相應呢?它的識性爲無記,屬不善的中隨自然不相應,末那的行相細微,十個小隨則行相粗劣,也不相應,末那唯緣現在,自然無“欲”“念”,它堅執賴耶見分爲我,自然無“勝解”,末那太散,則無“定”,末那汙染,自然又無善心所相應,它任運緣境,自然無悔、惡作,它不借外緣,身心不會重昧,自無“眠”,也不緣意言境,故無尋、伺。
末那識的所依是什麼呢?在說眼識時已介紹過,說每個識皆有叁種所依──因緣依、俱有依及開導依。第七末那識,它的因緣依是末那的自種子,因緣依本來就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種子依。
末那的俱有依是阿賴耶識,俱有依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增上緣依。俱有依應該是指各識的根,就象眼識有眼根做爲俱有依,耳識有耳根做爲俱有依,這是因爲所依的根與識是俱時存在。爲什麼又叫增上緣依呢?因爲根對于識有扶助力。所謂俱有依,必須具備叁個條件:A。它對于識必須有很強的扶助力。簡稱做“有力”; B。必須直接影響到識,簡稱做“親”。象眼根與眼識,我眼一閉,眼識馬上就不能起現行。C。必須在衆生身體之內,簡稱做“內”。
另外,末那識也有開導依。開導依又叫做等無間依。“開導”的意思就如同先鋒部隊的作用。先鋒部隊在前邊開路,逢山劈山、逢水架橋,還得探視情況,保證大部隊的行動無阻。“等無間”則是說無有差別、平等、前後等齊。末那識的開導依就是前念末那,佛教講“生即是滅”,前念末那生起的當下就引導後念末那生起,前念給後念讓出位置,這樣刹那生刹那滅,保持相續。
末那識的所緣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難陀論師認爲末那是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爲“我”,並且緣其心所爲我所,而火辯論師認爲末那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爲“我”,緣阿賴耶的相分爲我所,安慧論師則認爲末那緣現行阿賴耶爲我,緣阿賴耶種子執爲我所,我們現在所取的末那只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執爲“我”這個說法,則是護法論師的觀點。爲什麼取這個觀點呢?因爲護法論師是玄奘法師的老師戒賢論師的老師,我們現在學習玄奘法師傳下來的唯識,至于其他論師的觀點我們知道就行了,但我們不能妄下斷語,安慧論師的主張在目前是很吃香的。論師們的觀點都是有根據的,今天就不展開說了。
各識生起現行,都需要幾個條件。那麼末那也不例外。末那要生起現行只需要四個條件:A。境。即阿賴耶識的見分;B。作意;C。根本依;D。種子。即自識種子。這四個條件我們看,它永遠具備,這就決定了末那恒時不斷。
末那的活動也是通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