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都可以。

  因爲第七識有這麼一些特點,那麼我們怎麼修行呢?禅七、念佛七、觀音七呀等等五花八門的,都可以,這都是來破第七識的。但實際上呢,從道理上來說,第七末那識力量劣弱,自己無力斷惑,我們只能憑第六意識修觀法而漸漸斷惑。我們修行,當達到入歡喜地時,第七識開始轉,它轉爲平等性智,在這歡喜地時俱生二執初伏。在這初地時第六識也是初轉,轉爲妙觀察智。然後加緊用功,到第八不動地時俱生我執斷,到金剛道時,俱生法執斷,平等性智現前。對于二乘來說,若證得阿羅漢,末那的種子及現行全部斷除。

  下邊兒是阿賴耶。這阿賴耶有許許多多的名字。《成唯識論》中舉出了七個:A。心識;B。所知依。“所知”即雜染的以及清淨的各種法,此識是他們的所依;C。種子識。 此識可以含藏萬法種子,可以生起一切法;D。阿陀那識。此識可以執持種子, 可以執受根身等等;E。無垢識。此識含有汙染種子、清淨種子,它可以舍染得淨;

  F。異熟識。此識可以引生異熟果報。我們知道,所謂異熟,就包含有叁義:a。 時間。我現在殺了人,經過一個月才槍斃我。還有前世造業,來世受果。b。異性。 造的業有善、惡之分,而感得的果只有苦樂之分而無惡善之分。比如抽大煙,這是壞事,即惡的,但抽過之後,我飄飄欲仙,這是善是惡?是樂境而已,屬無記。煙瘾犯了,抽不上,口吐白沫,如同癫狂,這是難受而已,也屬無記。這就是異性。c。變異。常言的殺豬變豬,殺狗變狗,這是不嚴謹的。因爲“人身難得”,那麼難道說我怕來世失人身,我就殺人,因爲殺什麼變什麼呀?我來世就可以變人?哪有這個道理?!你現在殺人來世只是被人殺而已!你非因計因。要得人身只有憑修五戒十善才可以。難道說我現在殺阿羅漢,來世就變阿羅漢了?不對,殺阿羅漢所得的果報是墮無間。這就是變異而熟。G。阿賴耶識。

  在《唯識秘要》中間舉出了十八個名字,什麼無沒識;本識──此識是萬法的根本;宅識──此識是萬法的房屋;藏識;種子識;無垢識;執持識;緣識;顯識;現識──萬法由本識現起;轉識;心識;依識;異熟識;根本識;分別事識;窮生死蘊;有分識等。

  至于常說的阿賴耶這個名字,它是梵語,該寫作“Alaya”,義爲“無沒”,中國人把他譯做了“藏識”。所謂無沒是指只要造下了業,它就把業種收藏了起來,自動收藏。電腦還得有人輸入,它是不用的,你只要造業,它立馬就收藏種子,它把種子收藏起來以後,保存得很好,絕不會象我們糧庫中的糧食,若濕度大了會發黴;電腦中的文件,一不小心帶了病毒,就使文件丟失。阿賴耶是沒有這一說的。

  所謂藏識,則有叁個意思:A。能藏──含攝一切法的種子。B。所藏──受前七識現行法的熏習。C。執藏──被第七識執著爲恒一。

  看賴耶的“性”,它是有漏性。因爲性類隨順種子,若種子有漏,自然所起現行也有漏,無漏種子生起的現行,自然也無漏。就象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那怕小龍生下來就是殘疾,殘疾也是龍!而阿賴耶它從有漏種子生,故爲有漏性。

  注意:這兒有個問題,就是關于種子是善是惡的問題。這是方便說。其實在現行位上,我們可以很明白地分清它的善惡,但在種子位上,很微妙,很難區分得清是善是惡。善惡的現行熏習成種子後,這種子應該說是無記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其實是真事:田地中要種谷子,但生産隊時都是大夥兒一塊兒幹活,人無積極性,谷子中混有很多稗草種,谷種稗種都很小,又很象,不好撿,人們就那麼把種子種到田中了。出苗以後,隊長讓大夥兒拔稗草苗,但谷苗與稗苗分不清,一個老頭說,谷子是圓杆兒,稗草是扁杆兒,能認清。于是人們就這麼拔,到後來結實時,人們傻了眼,地裏長的統統是稗子。這就說明在種子位上很難分。

  阿賴耶無記,它既然作爲善惡法的共依,若是善性,該不爲惡法所依,若是惡性則不爲善法所依。它是一切業種的所熏之處,若善若惡就沒辦法受熏。

  阿賴耶相應的心所,只有五個遍行心所。爲什麼呢?這就是遍行的特點。比如受,阿賴耶不是麻木不仁。它與其他的心所有違。

  阿賴耶識緣何境呢?性境!阿賴耶緣性境,前五識也緣性境。有沒有區別呢?有。區別在哪兒,現在略過去不說。

  阿賴耶識的識量是現量。不用說,它與前五識仍有區別,我們還略過去。

  阿賴耶的受是舍受。因爲它只有自性分別,《唯識叁十頌》中說“相應爲舍受”。

  阿賴耶可以在叁界九地中間,隨業力哪兒都可以活動,造了生天的業力就到天上去,造惡業就到叁惡道中去受報。

  阿賴耶的所依也分叁。阿賴耶以末那爲俱有依,以阿賴耶自種子爲因緣依,以前刹那自識爲開導依。

  阿賴耶生起現行,需境、作意、俱有依、種子四緣。

  阿賴耶識有什麼用呢?《八識規矩頌》中說有五個用處。

  A。接受前七識的熏習。前七識的現行活動,産生許多種子, 保存在阿賴耶中間。前七識的諸業,也根植在阿賴耶中間,在沒受報時,它不會壞失。但是受報,它也有盡的時候。這一個業報受盡,其他的業種又成熟了,就這樣輾轉。

  這兒我們補充一點兒關于熏習的東西,因這是佛教講因果的核心,這東西搞不清楚,沒辦法談因果。我們平時也談因果,但我們說的根本不對。因果應是因緣果報,即因加上助緣産生果報,我們平時說的因果,則是把因搞丟了,把助緣當做了因,故我們平時說的因果其實是緣果,就連我這幾天在這兒說的因果也應算緣果,比如成佛,要成佛,法爾本具的無漏種子是因,你現在做的一切,什麼念佛、參禅、學教等統統都是緣,可我們法師卻說,你念佛一定成佛,念鬼一定成鬼,這根本就違背因果。當然這只是理,在曆史上真通因果的只有安世高。我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馬鳴的《大乘起信論》,一本是無著的《攝大乘論》,我們對比著看,這兩本書的觀點不太一樣。

  關于這個受熏,唯識中間有個規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攝論中總結成了一個偈子──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方才可以接受熏習:a。堅住性。比如風,它一會兒刮,一會兒停,這就不具堅住性。堅住就是從無始以來,一直相似相續,一刹那也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排斥太大的變動。就象人們說的要想成就什麼大事,那麼人一定得穩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說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b。無記性。爲什麼必須無記性呢?若它是善的,惡種子來了,它就不接受,就象這兒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澆滅了嗎?火、水不相容不行啊。再如電腦,若不兼容,電腦怎麼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寬廣,幹什麼都斤斤計較,那就成不了大事業。c。可熏性。d。可以與能熏相和合。所謂“相和合”,就是攝論中的“相應”,相應就是“同時同處,非一非異,不相分離”,與前邊兒說的心不相應行法中的“相應”稍微有點兒不一樣。這兩個就象一個人很隨和,不是個犟老頭,這樣他的人緣就比較好了,人緣一好,占了人和的條件。做事業就容易成功了。

  說過受熏,對應的是能熏,能熏也有四義:a。有生滅。有生滅即是無常法,恒常的東西是不能起作用的。爲什麼人永遠不能與上帝平等,就因爲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堅住、穩重,能熏的就活潑,二者互補,就構成完美的事件。b。有勝用。這個有勝用主要是排除異熟心心所,因爲這異熟心心所勢力太弱,受熏的無記,能熏也無記,就都成老好人兒了,那怎麼行。我們在九華山佛學院,若哪個同學有什麼事兒做出格了,那麼總是法師們一個出來唱白臉,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這個學僧一通呵斥,然後,再一個法師出來唱紅臉,這一般是副院長唱。說幾句好話,這樣呢,既解決了事情,又幫這學僧改了錯。若都唱紅臉,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學僧改錯,若都唱白臉,也解決不了事情的。c。有增減。這個有增減有點兒象馬太效應,你若是個窮人,窮得叮铛響,只剩兩個硬幣在口袋中碰,那麼我就要把你僅有的兩個硬幣奪過來,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還要把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給你富人,也就是讓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問:這個是否有損上帝的博愛?)不,沒有損害,正因爲上帝博愛,所以才把你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奪掉,這樣就徹底把你窮人逼入死路,咱中國有句古話叫“置于死地而後生”。d。與所熏處相和合。也就是說得和所熏不即不離。按唯識的這個規定來看,也只有阿賴耶才能受熏。

  在《成唯識論》中關于能熏還有一句“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若法自在”指的心王可以受熏,心所不行。只有心王才自在,它是領導階級。阿賴耶相應的心所是五遍行,也就是說阿賴耶可以受熏,五遍行不行。“性非堅密”是說,受熏的只能是有爲的阿賴耶,絕不能是無爲的真如。《大乘起信論》中說真如可以受熏,我們不管它。

  B。持種。這就是說阿賴耶在轉識成智之前一直相似相續,從無間斷過, 在執持著世出世間或本有或新熏的一切種子,令不散失、毀壞。

  前邊有師父問到種子,我已簡單說過了,現在再補充一點。種子還有一個叫法,稱爲“功能”,功是“功用”,能是“能力”。還有一個叫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氣”。最常用的“種子”它是第八識自證分中所具有的能起現行之力,從比喻立名,它與麥、稻等差不多,故叫種子。從自體立名,就叫“功能”,從其得由現識熏令得生或增長立名,叫“習氣”。我們注意:種子並不是實物,在瑜伽論中說種子具七義:a、常法不能爲因。b、無常法已生未滅時與它性爲因。c、無常法已生未滅時與後念自性爲因。d、必得余緣。e、須成變異。f、與功能相應。g、必相稱相順。但我們常用的不是這個, 而…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淺談(明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