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界还是独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么死的吗?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长江中一看,“哟,江中有个月亮,把它捞上来”。就这么跳入长江,月亮没捞上来,把自己的小命儿却丢了,一代大诗人这么死着实是有的点儿窝囊,他把水中月当做真月亮,这照样是独影境。如果是过去、未来的事儿,以及龟毛、兔角、空花这些纯粹虚幻的境界,该称为无质独影境,而水中月、镜中像这些则是有质独影境。

  c、带质境。比如,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 成为末那识所缘相分,这就是带质境。现在已快该下课了,我站立这么长时间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带质境──因为我意识所缘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识通于善、恶、无记,它所活动的范围是三界九地,它所相应的心所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全部,它造业也最厉害,第六识要起现行需要六个助缘──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若第六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称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有三个功能:A。 帮助前五识令起,由它引导方可令前五识起作用,就象老师教学生,学知识的虽是学生,然必须有老师引导;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 意识可以使它对桌子认识得更清楚;C。引后念寻求意识起思虑,眼睛看见这张桌子,若无意识, 则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见了啥子玩意儿。

  五俱意识还可再细分为五同缘意识──就是当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一境──和不同缘意识,不同缘意识是意识不与前五识同缘一境而另缘一境。比如爱因斯坦经常推着孩子的小推车散步,然而头脑中却在想相对论,结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儿了。还有我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这都是不同缘意识。若是五同缘意识,那么其识量一定是现量,若是不同缘意识,则其识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绝不会是现量。例如,眼睛看见一条绳,意识立马分别出它是麻绳还是棕绳,此时眼识与意识所缘的都是绳,这识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见一条绳,即眼识所缘的是绳之相,而意识却误以为是条蛇,则意识所缘的是蛇的相,这时其识量则是非量。

  如果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则叫不俱意识。不俱意识中有个独头意识,它是单独生起,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比如一个人修炼禅定,很有功夫了,在色、无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识不现行,缘当前境,此时的意识可称定中独头意识。注意:得有定中独头意识者一定还未得大自在。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追想未来,这叫独散意识;再比如人做梦,这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梦中意识,其实梦中意识还是一种独散意识。还有一种不俱意识,叫五后意识,它是在前五识之后随之刹那生起。定中独头意识的识量是现量,独散意识与梦中意识的识量则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绝不可以是现量。五后意识之识量也绝不会是现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识看见远处有烟,意识马上分别出那儿一定有火种,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见了烟却象孙悟空一样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三个铃铛,这就是非量了。

  前六识生起现行,还有五个次第,称为五心。注意:并不是每个识都有五心。

  A。率尔心。前六识第一刹那缘境(含一个刹那)。

  B。寻求心。当第一刹那的率尔心灭后,由于熏习的关系,其明流虽灭,但暗流仍然相续,意识之见分缘此现境,思寻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刹那)。

  C。决定心。经过率尔心、寻求心之后,熏习之暗流仍在,意识之见分缘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刹那)。

  D。染净心。经过决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别就起来了(一刹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从彼所出,与彼相似”。 由于染净心之牵引,这还是暗流熏习之故,或善或恶,似前而起(容多刹那)。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见前边的某一个人,这一刹那眼识与意识堕境,率尔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这到底是谁呢?这是寻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刹那,可能是多刹那。意识是寻求心时,眼识因为力量薄弱,无分别力,扭转不了局势,只能随意识而去,这是眼识的寻求心。寻求又寻求之后,最后想起来了,“啊,是我中学时的一个同学,而且有一次游泳遇险,还是他救了我。”这是意识的决定心,眼识还随意识。决定心一过,立即对人家感激不尽,生起善意,这是染净心。“这么多年,我怎么把恩人给忘了,我该报答他才是。”这是染净心时善意的延续,则为等流心。其实这五心相续的相状有时很复杂,得仔细分析。

  这前六识唯识称之为第三能变。

  接着来说第七识。第七识名字叫做末那,写作Manas。按汉语末那该翻译作“意”。第六识叫做意识,而第七识叫做意,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第六意识的“意识”属于六离合释中的依主释。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识,而第七末那识的“意”呢?属持业释,乃是“意即是识”的意思。这是区别。

  问:六离合是什么玩意儿?假如说一个法,它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我们有六种方法来分别其含义,这就是六离合。它包括A。持业释。即虽然这法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 象“大乘”。B。依主释。这个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识”、“眼识”。C。相违释。这一个法的两个意思不一回事儿,我就把两回事儿都包括进来, 象“教观”。这“教”与“观”是两码事儿。D。邻近释。比如“四念处”, 四念处的体本是“慧”,可与它相应的“念”很强。E。带数释。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还有一个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应该找得到的。(注:应为“有财释”,现在补上)

  这次我们不做分析,只是简单介绍。也就是只说七、八识是怎么样,而不多说它们为什么这么样。因为时间不允许了。我们还来说这第七末那识。这个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实每个识都有“思量”的意思,而这末那识的思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A。恒审不断,攀缘阿赖耶。什么叫做恒审不断呢?念念相续叫做恒, 刹那刹那一直这样。而前六识就没有“恒”这个特点,比如眼识,眼睛只要一闭起来,眼识就不得现行,耳、舌、身、意各识都如此。

  B。审。什么叫审呢?审就是计度分别。因了这两个特点,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这一“恒”一“审”,可不得了,就成了我们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我们不能解脱,就因为它末那,有了它,所以《八识规矩颂》上说“有情日夜镇昏迷”。

  第七末那识所缘的境界呢,是带质境。它总是把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执为本质,变起相分来缘。这以心缘心自然是真带质境了。所缘的“缘”有三义:A。 观察。B。分别。C。定执取。

  第七末那识的性乃无记性。

  第七末那识的识量呢是非量。这主要是因为阿赖耶的见分呢,恒时相续,具有似常似一的特性,使得末那识受了骗,老执它为“我”。

  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中的慧;根本烦恼中之贪、痴、慢、见。这样就是有十八个。为什么不与其他心所相应呢?它的识性为无记,属不善的中随自然不相应,末那的行相细微,十个小随则行相粗劣,也不相应,末那唯缘现在,自然无“欲”“念”,它坚执赖耶见分为我,自然无“胜解”,末那太散,则无“定”,末那污染,自然又无善心所相应,它任运缘境,自然无悔、恶作,它不借外缘,身心不会重昧,自无“眠”,也不缘意言境,故无寻、伺。

  末那识的所依是什么呢?在说眼识时已介绍过,说每个识皆有三种所依──因缘依、俱有依及开导依。第七末那识,它的因缘依是末那的自种子,因缘依本来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种子依。

  末那的俱有依是阿赖耶识,俱有依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增上缘依。俱有依应该是指各识的根,就象眼识有眼根做为俱有依,耳识有耳根做为俱有依,这是因为所依的根与识是俱时存在。为什么又叫增上缘依呢?因为根对于识有扶助力。所谓俱有依,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它对于识必须有很强的扶助力。简称做“有力”; B。必须直接影响到识,简称做“亲”。象眼根与眼识,我眼一闭,眼识马上就不能起现行。C。必须在众生身体之内,简称做“内”。

  另外,末那识也有开导依。开导依又叫做等无间依。“开导”的意思就如同先锋部队的作用。先锋部队在前边开路,逢山劈山、逢水架桥,还得探视情况,保证大部队的行动无阻。“等无间”则是说无有差别、平等、前后等齐。末那识的开导依就是前念末那,佛教讲“生即是灭”,前念末那生起的当下就引导后念末那生起,前念给后念让出位置,这样刹那生刹那灭,保持相续。

  末那识的所缘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难陀论师认为末那是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为“我”,并且缘其心所为我所,而火辩论师认为末那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为“我”,缘阿赖耶的相分为我所,安慧论师则认为末那缘现行阿赖耶为我,缘阿赖耶种子执为我所,我们现在所取的末那只缘第八阿赖耶之见分执为“我”这个说法,则是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什么取这个观点呢?因为护法论师是玄奘法师的老师戒贤论师的老师,我们现在学习玄奘法师传下来的唯识,至于其他论师的观点我们知道就行了,但我们不能妄下断语,安慧论师的主张在目前是很吃香的。论师们的观点都是有根据的,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各识生起现行,都需要几个条件。那么末那也不例外。末那要生起现行只需要四个条件:A。境。即阿赖耶识的见分;B。作意;C。根本依;D。种子。即自识种子。这四个条件我们看,它永远具备,这就决定了末那恒时不断。 

  末那的活动也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浅谈(明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