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
世親菩薩造 玄奘法師譯
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 何等一切法。 雲何爲無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種。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叁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 五者無爲法。 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叁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種。 一眼識。 二耳識。 叁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種。 分爲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別境有五。 叁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隨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觸。 叁受。 四想。 五思。 二別境五者。 一欲。 二勝解。 叁念。 四定。 五慧。 叁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進。 叁慚。 四愧。五無貪。 六無嗔。 七無癡。 八輕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煩惱六者。 一貪。 二嗔。 叁癡。 四慢。 五疑。 六不正見。 五隨煩惱二十者。 一忿。 二恨。 叁惱。 四覆。五诳。 六谄。 七驕。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無慚。 十二無愧。 十叁不信。 十四懈怠。十五放逸。 十六昏沈。 十七掉舉。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亂。 六不定四者。 一悔。 二眠。 叁尋。 四伺。 第叁色法。 略有十一種。 一眼。 二耳。 叁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聲。 八香。 九味。 十觸。 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 略有二十四種。一得。 二命根。 叁衆同分。 四異生性。 五無想定。 六滅盡定。 七無想報。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住。 十叁老。 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 十六定異。 十七相應。十八勢速。 十九次第。 二十時。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數。 二十叁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爲法者。 略有六種。 一虛空無爲。 二擇滅無爲。 叁非擇滅無爲。 四不動無爲。五想受滅無爲。 六真如無爲。 言無我者。 略有二種。 一補特伽羅無我。 二法無我。
《大乘百法明門論》口述記
剛曉法師
在要說這部《大乘百法明門論》之前,我私下裏了解了一下我們大家對唯識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還不錯,大家對唯識宗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宏觀的、系統的了解,這樣呢,我們就不必多費時間,直接述說這《大乘百法明門論》。
按照一般的習慣,先要說題目,我們現在也不免俗。這部論的題目叫《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這兩個字呢,其梵文爲Mahāyāna,音譯則爲摩诃衍那。“大”字不必要多說,它一般指範圍、程度等比與之相比較的對象廣、深。“乘”是運載工具,即四匹馬拉一輛車。佛教自公元前二年(或公元六十七年)傳入中土,直到唐宋,各種經論基本定型了,而此間呢,中國一般的交通工具,最豪華最高級的就是馬車,翻譯佛教經論時就用“乘”字了,它表示最殊勝的運載工具。(這裏當時說得不太嚴謹,其實yana的本義就是車子,就是說我把本義車子說成了引申義)與大乘對應的是小乘(Hinayānā,希那衍那),即小的、 較劣的運載工具。深一點兒,則是大乘法門可以運載較多的衆生,使之脫離生死輪回到達涅槃 彼岸;小乘呢,相對來說所度的人就較少。小乘修四谛十二有支等,以達到阿羅漢、辟支佛爲最高目標,自利爲主。大乘則修六度、四攝等,以成就佛果爲最高目標,廣利衆生。小乘就象自行車、摩托車、小舟,以自己乘爲主,最多還可以帶有限的幾個人,而大乘則象汽車、火車、巨輪,就可以運載很多的人了。而且大乘可以包容小乘,就象相對論可以把牛頓力學包容進去一樣。
另外,“乘”呢,既是一種工具,那就還有一個意思,什麼意思呢?佛曾說過這樣一個事兒:一個人要過河,他就乘了船,過去河後他想,船這麼有用,我怎麼能丟掉它呢?于是他就背著船繼續上路,這是不是很愚癡?也就是說,工具在用過後就該丟掉了,你不要背著它,不然的話,工具就成了障礙。現在“乘”既是工具的意思,也就是說,“乘”含有“舍棄”的意思在裏邊兒。整個佛法都是工具,這樣,也就是說舍棄!這樣一來,大家就該記住,乘有兩意,一個是運載,一個是舍棄。
百法,這個“百”是數目字,一百。這“法”字呢,梵語爲Dharma, 讀作“達摩”,意思是一個東西,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保持一定的自相。比如這個錄音機,它有一定的相貌,這麼大的體積,這麼大的質量,這麼個顔色,由此相貌我可以知道它與這個黑板擦不是同個東西。這個錄音機即可稱“一法”,這黑板擦也可叫“一法”。我這個人、這支粉筆、那盆花、這座房子等等都可以叫一法,具體的如此。再比如,大清帝國這個朝代,組成它的,有其人民、土地、政治、經濟等關系,存在了二百九十五年,這也可以叫一法。故,法即是世間的森羅萬物,用規範的話說叫做“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是常用的說法,我現在給大家加一點兒,“法”是自相與共相的緊密結合,就是“一合相”。可是,世間的萬物到底數目有多少呢?無限,然而世親菩薩認爲這一百種可以做爲代表,比較重要,所以這兒就提出來稱百法。
“明門”的“明”字,即明白,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明白了什麼呢?明白了“門”,“門”就是門徑。在一個屋子中,你若找不到門,就只能被困在裏邊,現在你明白了“門”在哪兒,問題就解決了。這“門”也就引申爲方法,這是個比喻,這個娑婆世界中,叁界火宅,六道輪回,牢牢地困住了我們,使得我們不得快樂,于是世親菩薩的這部《大乘百法明門論》就是讓我們明白出路何在,明白解決生死輪轉的方法是什麼。與“明”對應的還有一個“無明”,在十二有支中講得最清楚。這“明門”就是知道了覺悟真理的門路,你只要學習了這百法,依之修行,就可以開啓智慧,覺悟真理。
“論”是佛教叁藏之一,叁藏是“經、律、論”。“經”字按中文的意思是:被尊崇爲典範的著作,它是一種理論體系的基石。比如,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它是基督教教義所依據的根本大典;《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佛教呢,《法華》、《華嚴》、《般若》、《深密》等是其基石,它是指導我們修行的航標燈,用航標燈來對照,隨時修正航向,才能保證舟船安全到達目的地,用《法華》等來隨時對照我們的行爲,看是否修行有偏差才能保證我們出離生死苦海。而“經”,它的梵語爲Sūtra,中文叫修多羅,爲契經,有好幾個意思,其中之一即貫穿,憑經把整個佛法貫穿起來,才有系統、有條理,讓我們明白、了解。“律”是我們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論”叫“阿毗達磨”。爲了解脫生死,出離六道輪回,所以要用智慧來觀察一切,看哪是善的,哪是惡的,善的努力去做,惡的一定斷除;看哪是因,哪是果,努力在因上下手修行,別在果上幹打轉。然後得到真理,明白“諸法無我”。
接著我們來說著作者世親菩薩和翻譯者玄奘大師。我們凡夫都有很強烈的分別心,比如說我說了一句話,你們不一定服,但若是老和尚所說,你服氣的成份就大一些,若是祖師大德、諸佛菩薩所說,你可能就會口服心服。前一段時間,《甘露》上登了一系列幾篇肉身和尚,剛開始就有人懷疑,問那些事兒,是真的還是編出來的。那些肉身都是已死多年的人了,編他們何苦呢。因爲是常人寫的,就可以懷疑。是否真有其事兒呢?說不清,我只是聽別人介紹後,如實地記下來。悟禅老和尚講了不少,別人說那是悟禅老和尚編的,悟禅老和尚並沒有讀過幾天書,說話還顛叁倒四,他若真能編出有頭有尾的故事,太高看他了。于是,在《無瑕禅師》、《大興和尚》中,我就全然注明了出處:這一件事兒是某本書上的,這件事兒是在碑上抄的,這件事兒是某個人說的等都注明了。凡人有這分別心,于是告訴,這著作者、翻譯者都不是平凡的人物,是了不起的祖師大德、大菩薩。佛陀入滅百年左右,五師傳承,法水一味,漸漸地,隨著各人的見解不同,出現了各個部派……問得好,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得的這無一無二的宇宙人生之真理,爲什麼傳承下來會走樣變形呢?正如“人生就象一條河,流著流著就成渾湯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語言文字有其局限性。其實祖師大德們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了,“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比如在中國,爲什麼其他宗派都是氣息奄奄,唯禅宗獨興呢?其他宗派教理繁複,而禅宗呢,“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達摩講堂,一聲不響,看誰能悟”。
第二,魔力幹擾正法。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立了大願:“我若不成正覺,終不起此座”,此願驚動了六欲天魔王波旬,波旬用盡手段來擾亂太子,被太子一一降伏,波旬說,我對付不了你,就以後對付僧團,佛陀不屑,波旬說:“我是讓我的人,披上你們的袈裟,吃你的飯,專幹壞事”。佛陀就流淚了:“這是衆生的業力”。也就是說,自從佛教創立這一天起,魔子們同時就來了,他們也如僧人外形一樣。
剛開始,佛陀的幾代弟子象迦葉、阿難,他們親自聽佛教誨,是證悟了的大阿羅漢,後來人不如他們,魔子的幹擾力顯示了出來。娑婆世界中,佛、魔都有,比如一日二十四小時當中,日、夜都有,夏至日,白天長到極點,如同佛陀在世。漸漸地,白天短了,夜就漸長,如同佛陀入滅,魔力漸現。夏至那天,也有黑夜,如佛在世時,魔也有;到冬至日,黑夜最長,也有白天,如同佛入滅時,囑賓頭盧等十六羅漢常住世間。各派爭論起來時,有的說有,有的說無,龍樹菩薩起大悲心,示現于世,告訴說:這宇宙人生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空”。這個“空”與“四大皆空…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