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個心所活動,今天有,到明天也還有。如此推,今生我有觸、作意、受、想、思。前世雖然已記不得了,但想來不差,也是有的。後世呢同樣。這叫“一切時”。
B。在路上見一個小孩兒摔倒了,我扶起他,做此事時五遍行心所都有。 現今報紙上案件不斷,犯人做壞事時此五個心所也有。做無記業也是。即善、惡、無記叁性五遍行心所都有,這叫“一切性”。
C。我們生在這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五個遍行心所在活動,佛經上告訴我們說,即使我們生到色界四地或無色界四地,在那兒仍然有這五遍行心所活動,這叫做“一切地”。
D。我們眼睛看到一個境界會引發這五個心所,耳朵聽到一個境界, 會引發五遍行心所,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都如此,這叫做“一切俱”。因了這四一切,故稱遍行。
再說別境位五個心所,別境位的心所也通于善、惡、無記叁性。
1、欲:希望。希望什麼呢?當然是歡喜的事物了, 小孩子爲了吃糖而吵鬧是欲。張叁要結婚可還沒有房子,就整日裏想得到一套房子也是欲。電視中放《臨時家庭》,我今天看過,明天還要接著看也是欲。我念佛,爲什麼要念佛呢?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呀~~這還是欲。
2、勝解。了解得清清楚楚,不可動搖,認定了。我看見一盆花,知是菊花。 甲說:“假如說先人最早把這種花叫牡丹,那不是也行嗎?你何苦要執著于菊花這個名字呢?”我說:“不管你再說,我只叫它菊花,因爲先人畢竟叫它菊花而沒叫牡丹。”有人修淨土念佛,甲說:“參禅好啊。開悟賊快。”他說:“對,參禅很好,但我不是大根器,我先念佛。”又有人來說:“修密好啊,即身成佛。”他說:“對,修密很好。我若有能力一定修密,現在先念佛。”不管別人說什麼,他一門心思不動搖地念佛,這就是勝解。板上釘釘!爲什麼呢,因爲他對淨土法門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很難做到。曾子的母親極了解兒子,一天正在織布,有人來說:“你家曾子殺人了。”曾母在織機上動也沒動:“不會的,我兒子我了解。”過一會兒,又有一人來說:“你家曾子殺人了。”曾母心就不踏實了。又一會兒,又來一人說:“你家曾子殺人了。”曾母終于從織機上下來了。一個小偷認定了自己若用某種手段作案,一定可以得手而不被發覺,這也是勝解。勝解與想的不同:我聽見外邊有車聲,我知道是汽車,但是紅旗,還是尼桑、桑塔那就不清楚了,這是想心所。我聽見一支曲子,一聽我馬上叫出其名字:“是《高山流水》”。有人言:“不象是《高山流水》吧~~”我肯定地說:“絕對是的,這曲子我熟悉得很。”這就是勝解。
3、念。對于過去的事情,在心中明記不忘。比如夏天時打閃, 一個閃電剛過去的瞬間,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我還能夠清楚地記得閃電的模樣,這個心理叫念。過一會兒竹子被狂風吹斷,這件事沖擊了我心中閃電的模樣,上個念心所方才結束。在九華山我給說百法時,曾把這個念心所講錯了,我當時舉例子說:老年人動不動提起自己年輕時如何如何;阿Q說我當年也闊極了;我有一次抛了個面包,被校長看見,他罵道,非讓你過下六零年才會不做孽。我現在發覺這些例子不對,這只是記憶力,是回憶往事而不是念心所。有本《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中間對于這念心所講的也不確切。《玄奘研究》(馬佩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中把“念”也解釋錯了。其實,這本《玄奘研究》,對于唯識教理那一部分可以說是錯誤百出,對唯識的基本定義也搞錯了。
4、定。有的本子上寫作叁摩地。精神集中,專注一境而不動。 但這不是禅定的定,不是戒定慧的定。比如我看小說看得天昏地暗,忘了饑渴,不顧得睡覺,隨主人公的命運遭遇而悲喜,看得只有了主人公,不知道我自己到哪兒了。有位紅樓迷,沈溺其間不得出來,他說:“自林黛玉一死,我活著也無意思了。”牛頓請客,備好菜客人還未到時,他忽兒想到點兒東西,就到實驗室去了,客人等不到他,就自己吃了後離去,牛頓做好實驗後出來,一看見桌子上的骨頭,“噢,我已經吃過飯了。”這些都是定心所。
5、慧。有能力辨別,有能力選擇。數學考試,發下卷子後稍一浏覽馬上就做,就是“慧”。若不會做幹脆就要咬筆杆寫不到紙上,寫不上就不是“慧”,能寫上即“慧”,寫的時候自心中總認爲對,老師判我做錯也罷,不影響我做時是慧心所。再比如打電話,學校鎖起來了電話機,但不管怎麼鎖,我都有辦法打出去,這也是“慧”。有個米尼克,是個著名的電腦黑客,你再高級的電腦,不管你采取何種保護手段,他總有辦法破壞你的電腦系統,他認爲:“我破壞你的高技能電腦,說明我比你高明。”他甚至搞到了美國指向前蘇聯核彈頭的資料。他這也是“慧”。下村都富是個電腦專家,他專門保護電腦,最後抓住了米尼克,這也是“慧”。如此,“慧”有善慧與惡慧之別。
慧與勝解有何區別呢?一個傻子,他認爲香蕉樹就是芭蕉樹,你告訴他這二者是不同的東西,他就不聽,就認個死理兒,自以爲正確,這是勝解。他認爲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正常人不如此,你告訴他芭蕉與香蕉的具體區別後,他就可以分清,這個是慧。
上邊兒這遍行與別境較細微,後邊兒的心所就很容易了解了。
下邊兒該是善心所,共十一個。我們要想成就道業,心中就只能動這十一種心念,後邊還有煩惱法是絕對不能動的。有些是沒有辦法禁止的,現在還對他們無能爲力,象遍行五心所,但可以不理他,對這十一個善努力做。
1、信。即相信,相信什麼呢?相信事實。 我說:我們九華山佛學院開設有廣論、金剛經、戒律學等課程,這是事實,你信嗎?有一些東西,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證明,但絕對也是事實,我們就得憑信心所法來相信,它有不可思議的效用。東趙在八十年代末期,只有叁個老太太信佛,大部分人都信一種民間什麼教,我一時忘了名字。這叁個老太太拜佛別人就嘲笑。老太太挺苦惱,就找到我大師兄。我大師兄告訴說:“現在人都想眼前得利,你們那兒有沒有什麼奇怪的病或什麼。”老太太想後說:“有一個人禿頂,吃了好多藥不見效”。大師兄說:“行,你們去把他治好”。告訴老太太:“你們叁位每天早上用一杯水,叁人都念大悲咒,有空多念幾遍,沒空少念幾遍,用這水讓他在頭上塗擦、洗臉”。如此過了一年半不足兩年,這人百藥無效的禿頂竟真的長出了頭發,于是信佛的人就多了。我們廟裏翻修西樓,東趙人包了,不讓別處人添一磚一瓦。這叁個老太太就憑一腔虔心,相信我大師兄的話。事情就這麼不可思議,信心所就如此難思議。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還有信德(叁寶的真淨德)、信能(能力)。
2、精進。什麼是精進心所呢?有的人說精進心所又叫勤,這不太妥當, 因爲我們常說的勤呢就是很努力地做事兒。現在有些留學生,到外國後,初到國外,舉目無親,爲生活所困,還要掙錢交學費,于是就要打工,到餐館洗盤子呀幹什麼的。要說的,丟下自己家的盤子不洗,去外國給別人洗。極其努力地工作,這就是勤。名震世界的石油大王叫什麼呀,我一時忘了名字,在他還沒成大亨的時候,也是很努力的,這也是勤。難道能說這叫精進嗎?因爲他們勤的出發點只是爲了自己,甚至是貪欲。大概是太虛大師吧,我記不准了,他說,精是精神,進是不退。而于淩波居士說,精是不雜。我們不管他們。現在這麼說,我們努力地做事兒(這叫勤),做什麼事兒呢,做四種事兒:A、未生惡心,未做惡事兒,一定別做。B、已經生起了惡心,做了惡事兒,趕緊停止,以後一定不做。C、未起善心,未做善事兒,從現在起,當下馬上做。D、已經起了善心,做了善事兒,一定堅持不懈。我們就做這四種事兒(這叫四正勤),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努力地斷惡修善,這個才是精進。
3、慚。因爲自己不好,當然了,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總會做些不好的事兒,這時呢,在自己的內心中一定會生起一種內疚的心態,一定會的。比如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有一次宿舍中沒有外人,只我一個,那大概是個星期天吧,我睡懶覺,起來時可能已經十點多或十一點了,我就洗臉,洗過以後,我拿毛巾時,心中一個閃念,就沒拿自己的毛巾,而用了同屋人的毛巾。用過後我不一會兒即哎喲一聲,有點兒不自在,但馬上就不往心中去了,因這事兒太小。大家分析一下,我用了別人的毛巾,別人也沒看見,只我一個人在,但馬上有些不自在,這個就是慚。《曾國藩家書》是一本很著名的書,不妨看看。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可能看不下去,因爲沒什麼趣味,假如說你能硬著頭皮看下去,你會發現其中有許多“慚”,他可是“狠鬥私字一閃念”,值得我們學習。這慚就是:憑良心對自己的行爲反省。你可以騙別人,但總騙不了自己。孔子門下有一個學生,家境富有,他叫什麼名字呀?下去想一下吧,他經常反省:我們同拜孔老師,而且以我的名門望族富有地位怎麼卻比不上那個窮小子顔回呢?覺得對不起自己,時時以顔回爲榜樣,還不同列七十二賢嗎?有慚就行。
4、愧。這個愧呢,我們一般總與慚連起來,我們不是總說“慚愧,慚愧”嗎。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我們剛才說了,“慚”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愧”呢,就是“我做了一些事兒,對不起別人”,“我做的事兒使我無臉見人”。西楚霸王項羽,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東拼西殺,然而呢最後卻是一敗塗地,八千江東子弟幾近死絕,于是在逃到烏江邊兒上時,覺得愧對江東父老,就拔劍自刎,這個就是愧。一般在圖書館看書時,會發現些自己很喜歡的書,總想自己占有,比如說我就偷拿過。假如說偷拿走後,自己覺得:我這是盜竊呀,我怎麼能這麼做呢,趕緊送回去,這是自責,是良心上難安,叫慚。但若我偷書…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