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空”是一个意思,就是“无自性”、“缘起”。龙树、提婆他们在世时,其智慧无人可敌,空宗就弘扬开了。
佛灭度九百年左右,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先后出生了三个孩子,都具大智慧,很了不起。老大叫无著,长大后出了家,当时空宗中观学派呢,已经弘扬了几百年,在龙树菩萨入灭后,人们怎比菩萨,魔力卷土重现,使得人们对龙树的“空”理解成为“恶取空”,认为修行也空,不修行也空,吃也是空、享乐也是空,既然都是一样的空,为什么不选择享乐呢,于是就不按中观教理去真正体悟缘起的“空”。无著在弥勒菩萨帮助下开始弘扬瑜伽。无著的大弟叫世亲,他比无著小二十岁左右,长大后在一切有部出家。哥哥当时已在大力弘扬瑜伽,而弟弟呢还抱着一切有部不放,诽谤大乘。无著想扭转弟弟的观点,于是,就捎信儿给世亲,说我病得厉害,快要死了,临终时想见见世亲,虽然无著、世亲是大菩萨,但他们示现的是凡人,既是凡人,故也有人情味儿(注意,隔世之迷),弟弟得到消息立刻去见哥哥。然当世亲到无著那儿一看,无著正升大座讲法,世亲一见,心说:老兄,你自己连戒律也不守,打妄语,有什么资格升座说法!但无著正在演说《十地经》,世亲不能去捣乱,因世亲一切有部守戒很严,恼听法人的心神是犯戒的,世亲就耐着性子等,等得无聊,就也坐下来听,听听哥哥到底说的什么。然而就这么一听,世亲明白了,原来自己以前犯了大错,是在谤法呀,就向哥哥求忏悔,拿出戒刀:以前我用舌头谤法,现在我要把舌头割去。无著拦住了:“你割舌头有什么用呢,以前用舌头谤法,现在可以用舌头弘扬教法呀~~”于是,世亲转回头来,一生致力于弘扬大乘瑜伽教法,造下了许多著述,人称“千部论主”。
翻译者玄奘大师呢,他十三岁出家,以后历尽艰辛西行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学成回国后,主要从事于译经、讲经工作,很少著述,他奠定了唯识宗在中国发展的雄厚基础,他传法给窥基后,唯识宗正式创立。
下边说论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正如世尊所说的,诸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呢?又为什么说它是“无我”呢?“如”表示同意下面的观点。“世尊”即佛,佛有十大尊号,就象一个人有好几个名字一样。鲁迅用过一百多个名字,即使我们平常人,户口本上也有姓名是什么,曾用过什么名字。佛不是一个,而是一类,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类众生,“世尊”与“佛”一模一样。
“我”字,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义:
①主宰,即可以自由支配。比如我喝水,水就不能不让我喝;我拿粉笔写字,粉笔不能不让我写;我要往东走,腿就不能不抬。
②常,即存在,而且存在一段时间。比如张三,生于一九二一年,死于一九九五年,那么你说一九二二年的张三是否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张三?若说不是,举个例子来说,张三二十岁那年杀了个人,当时潜逃,廿二岁时被抓住了,难道说二十岁时的张三不是廿二岁的张三,就不制裁了?若说是,为什么有几年不见,老朋友也会认不出来,即变化着的存在。
③唯一,只有一个。有个怀素和尚,书法极棒,然而你在佛教史上找,会找到好几个怀素和尚,但书法家怀素只有一个,即可以同名,但本质不同。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商标,不能重复,即“单独一个,不可共有”。
一般来说,“我”就有这三义,比如我刚晓,我要喝水,就可以喝;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存在于这世上;只有我一个刚晓,若有重名的,本质也不同。这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佛教说的彻底,彻底得“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又为什么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森罗万象,统统都包括了,也就是“法界尽包罗”。世亲说,所有的这些法,我们可以简略地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种。
下面又说:一切最胜故,这是说的心法。与此相应故,这是说的心所有法,指心所有法与心王相应配合。二所现影故,是说的色法,指色法只是心王、心所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影子。三位差别故,是说的心不相应行法。四所显示故,是说的无为法,指无为法是通过修行才可以显示出来。如是次第,百法就是这么个次第。
下面就开始正式说百法。
第一是心法,有八种,我们放后边说。
第二是心所有法,为什么这些法叫做心所有法呢?因为:A。这些法“恒依心起”,若无八识心王,它们就完蛋了,什么都干不了。B。这些法“与心相应”,就是说它们只能听命于心王,绝不违背心王的命令。世间事儿若搞不好,还来个政变,而这些法只会听命。C。这些法“系属于心”,就是说它们永远是心王的附庸。用通俗的话来说,心所有法就是指心王派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种,又分六类,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
先说遍行位心所,有五个:
1、触。即接触。比如书本放在桌子上,这时候,我们的心所就是触。 我看见一盆花,这在眼光碰到一盆花的刹那间,心所也是触。当耳朵听到声音的刹那,心所同样。为什么说这是触呢?因为当我猛看见书本放在桌子时,眼根、外境、眼识三者相合了呀。触就是当根、尘、识三者相合的刹那之心态……
你说的很对,心识若偏偏不去与根、尘交汇自然就不叫触了,但心识不去交汇行吗?比如,我沿地球表面要直直往东走,然而实际上你没有直直走,而是沿地球表面在走曲线,你摆脱不了地球。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怎么就怎么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也是“求不得”。根尘交接时,心识不去相合也不行。
2、作意。即注意,留意。或者说“作意”是兴起念头。在九华山, 每晚学僧们都要静坐一柱香。而我呢有点儿特殊,我呆在自己房中。一次,我正在诵经,猛听到外边儿有脚步声,我马上分心到脚步声那儿了:学僧们都在殿堂中静坐,这是什么人?我虽然口中还是在诵着经,但耳朵已刻意留神外边了。脚步声渐渐上楼,我再也诵不下去了,赶忙跑出来,我怕是陌生人做乱。现在不说结果,只来分析一下这事儿:我诵经时猛听到外边儿脚步声,根尘识刹那交汇成触,我马上分心留意外边脚步声,这即是作意。
作意有两重义:A是警觉,诵经时听到脚步声怕有坏人做乱,因为前不久我们的功德箱被盗;B是趣境,我现在人在河南却又口说九华山的那天晚上听见脚步声,这就使得心到那晚去了。
触是由境生心,作意是由心生境。不同的本子,有时触与作意的次序有些不同。起先我不明白,后来知道了。比如我手用力压桌子,此时有一对力:可以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是同时起作用。触与作意也是如此。再比如考试后排名次,从高到低排,但出现了并列第一名。我们只有一张口,不能在说触的同时去说作意,故有了先后。另外,《瑜伽师地论》(作意在前)与《成唯识论》(触在前),因为各经要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也是原因。不论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现在关系都不大。
3、受。感受。这两天经了雨感冒了,鼻子也不通,不舒服得很, 心里感到难捱,这就是受,叫做苦受。听音乐《下扬州》、《百鸟朝凤》,让人感到欢畅,听一遍还要再听一遍,这也是受,叫乐受。比如我在街上走,有几个小孩儿在玩,一孩不小心碰在我身上,这也是一种受,但我无所谓,那么个小孩儿碰一下,不痛不痒,小孩儿也没摔跤,这受在心理上不起大涟漪,叫舍受。上边这苦乐舍叫三受。若是孩子病了,做母亲的就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得厉害,心时时系在孩子身上,这叫忧受。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叫喜受。前边三受加上忧受喜受就成了五受。前边三受是与前五识相应,忧喜二受与第六意识相应,这是区别。
4、想。即让某个境界在头脑中转了几圈, 稍微可以区别此境与彼境的明显不同,对境界有了最浅的基本观念。比如一个婴儿,生下来后第一次睁开眼睛,他可以看到墙与妈妈,他知道两种境界不一样,墙不会动而妈妈会动。他发觉这不同就是把墙与妈妈等外境在头脑中转了圈,即取像。当然刹那间他不知道这叫墙那叫妈妈,到以后,他绝不会把妈妈和墙混淆。再比如,我听到外边儿有车子声,我绝不会把车子与麻雀混淆,这就是小孩的心识缘外边的墙后在阿赖耶留下了影像。
5、思。思考。这个思心所最厉害,它促使我们做事儿。 小瓦特有一次看见茶壶中的水烧开后热气冲得壶盖直响(触),他的心就注意到这件事儿(作意),他感到奇怪(受),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想)?于是他为这件事儿困扰,反复想(思),并动手做实验(这是以后造业),直使得后来有了蒸汽机。
比如明天十五,我准备去买点儿苹果来上供(作意),去看见苹果(触),这家的苹果又大又红,一定不错(受),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呢(想)?算了,去看看其他的比较一下吧(思),结果我走了,去看别家的,惹得这家卖苹果的轻骂:“臭和尚,挑个鬼子名堂。”
这思分三个步骤:我恨极了一个人,决定杀了他,这是第一步叫审虑思。但前思后想,我若杀了他,公安局要抓我,我一家人怎么办,这后果太可怕了,我决定改变主意,不杀他了,这是第二步叫决定思。但我太恨他了,不能杀他就骂他一通算了,而且还不敢当面骂,骂起性还不要打架,人家那么棒打不赢他,在背后骂他一通,这是第三步叫发动思。
遍行这五个心所是一连串的,一个动其他四个跟着就动,此五心所都动起来叫一个念头,触、作意、受、想四心所不会发动善恶,到思心所,才会引发我们造善恶业。
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叫遍行呢?A。昨天我有这…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