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空”是一個意思,就是“無自性”、“緣起”。龍樹、提婆他們在世時,其智慧無人可敵,空宗就弘揚開了。
佛滅度九百年左右,北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先後出生了叁個孩子,都具大智慧,很了不起。老大叫無著,長大後出了家,當時空宗中觀學派呢,已經弘揚了幾百年,在龍樹菩薩入滅後,人們怎比菩薩,魔力卷土重現,使得人們對龍樹的“空”理解成爲“惡取空”,認爲修行也空,不修行也空,吃也是空、享樂也是空,既然都是一樣的空,爲什麼不選擇享樂呢,于是就不按中觀教理去真正體悟緣起的“空”。無著在彌勒菩薩幫助下開始弘揚瑜伽。無著的大弟叫世親,他比無著小二十歲左右,長大後在一切有部出家。哥哥當時已在大力弘揚瑜伽,而弟弟呢還抱著一切有部不放,誹謗大乘。無著想扭轉弟弟的觀點,于是,就捎信兒給世親,說我病得厲害,快要死了,臨終時想見見世親,雖然無著、世親是大菩薩,但他們示現的是凡人,既是凡人,故也有人情味兒(注意,隔世之迷),弟弟得到消息立刻去見哥哥。然當世親到無著那兒一看,無著正升大座講法,世親一見,心說:老兄,你自己連戒律也不守,打妄語,有什麼資格升座說法!但無著正在演說《十地經》,世親不能去搗亂,因世親一切有部守戒很嚴,惱聽法人的心神是犯戒的,世親就耐著性子等,等得無聊,就也坐下來聽,聽聽哥哥到底說的什麼。然而就這麼一聽,世親明白了,原來自己以前犯了大錯,是在謗法呀,就向哥哥求忏悔,拿出戒刀:以前我用舌頭謗法,現在我要把舌頭割去。無著攔住了:“你割舌頭有什麼用呢,以前用舌頭謗法,現在可以用舌頭弘揚教法呀~~”于是,世親轉回頭來,一生致力于弘揚大乘瑜伽教法,造下了許多著述,人稱“千部論主”。
翻譯者玄奘大師呢,他十叁歲出家,以後曆盡艱辛西行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學成回國後,主要從事于譯經、講經工作,很少著述,他奠定了唯識宗在中國發展的雄厚基礎,他傳法給窺基後,唯識宗正式創立。
下邊說論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正如世尊所說的,諸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呢?又爲什麼說它是“無我”呢?“如”表示同意下面的觀點。“世尊”即佛,佛有十大尊號,就象一個人有好幾個名字一樣。魯迅用過一百多個名字,即使我們平常人,戶口本上也有姓名是什麼,曾用過什麼名字。佛不是一個,而是一類,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一類衆生,“世尊”與“佛”一模一樣。
“我”字,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義:
①主宰,即可以自由支配。比如我喝水,水就不能不讓我喝;我拿粉筆寫字,粉筆不能不讓我寫;我要往東走,腿就不能不擡。
②常,即存在,而且存在一段時間。比如張叁,生于一九二一年,死于一九九五年,那麼你說一九二二年的張叁是否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張叁?若說不是,舉個例子來說,張叁二十歲那年殺了個人,當時潛逃,廿二歲時被抓住了,難道說二十歲時的張叁不是廿二歲的張叁,就不製裁了?若說是,爲什麼有幾年不見,老朋友也會認不出來,即變化著的存在。
③唯一,只有一個。有個懷素和尚,書法極棒,然而你在佛教史上找,會找到好幾個懷素和尚,但書法家懷素只有一個,即可以同名,但本質不同。一種商品,都有自己的商標,不能重複,即“單獨一個,不可共有”。
一般來說,“我”就有這叁義,比如我剛曉,我要喝水,就可以喝;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存在于這世上;只有我一個剛曉,若有重名的,本質也不同。這有很明顯的局限性,佛教說的徹底,徹底得“無我”。
什麼是一切法,又爲什麼無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森羅萬象,統統都包括了,也就是“法界盡包羅”。世親說,所有的這些法,我們可以簡略地分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五種。
下面又說:一切最勝故,這是說的心法。與此相應故,這是說的心所有法,指心所有法與心王相應配合。二所現影故,是說的色法,指色法只是心王、心所所顯現出來的相分、影子。叁位差別故,是說的心不相應行法。四所顯示故,是說的無爲法,指無爲法是通過修行才可以顯示出來。如是次第,百法就是這麼個次第。
下面就開始正式說百法。
第一是心法,有八種,我們放後邊說。
第二是心所有法,爲什麼這些法叫做心所有法呢?因爲:A。這些法“恒依心起”,若無八識心王,它們就完蛋了,什麼都幹不了。B。這些法“與心相應”,就是說它們只能聽命于心王,絕不違背心王的命令。世間事兒若搞不好,還來個政變,而這些法只會聽命。C。這些法“系屬于心”,就是說它們永遠是心王的附庸。用通俗的話來說,心所有法就是指心王派生的各種心理活動。
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種,又分六類,一遍行,二別境,叁善,四根本煩惱,五隨煩惱,六不定。
先說遍行位心所,有五個:
1、觸。即接觸。比如書本放在桌子上,這時候,我們的心所就是觸。 我看見一盆花,這在眼光碰到一盆花的刹那間,心所也是觸。當耳朵聽到聲音的刹那,心所同樣。爲什麼說這是觸呢?因爲當我猛看見書本放在桌子時,眼根、外境、眼識叁者相合了呀。觸就是當根、塵、識叁者相合的刹那之心態……
你說的很對,心識若偏偏不去與根、塵交彙自然就不叫觸了,但心識不去交彙行嗎?比如,我沿地球表面要直直往東走,然而實際上你沒有直直走,而是沿地球表面在走曲線,你擺脫不了地球。有些事情不是我們想怎麼就怎麼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這也是“求不得”。根塵交接時,心識不去相合也不行。
2、作意。即注意,留意。或者說“作意”是興起念頭。在九華山, 每晚學僧們都要靜坐一柱香。而我呢有點兒特殊,我呆在自己房中。一次,我正在誦經,猛聽到外邊兒有腳步聲,我馬上分心到腳步聲那兒了:學僧們都在殿堂中靜坐,這是什麼人?我雖然口中還是在誦著經,但耳朵已刻意留神外邊了。腳步聲漸漸上樓,我再也誦不下去了,趕忙跑出來,我怕是陌生人做亂。現在不說結果,只來分析一下這事兒:我誦經時猛聽到外邊兒腳步聲,根塵識刹那交彙成觸,我馬上分心留意外邊腳步聲,這即是作意。
作意有兩重義:A是警覺,誦經時聽到腳步聲怕有壞人做亂,因爲前不久我們的功德箱被盜;B是趣境,我現在人在河南卻又口說九華山的那天晚上聽見腳步聲,這就使得心到那晚去了。
觸是由境生心,作意是由心生境。不同的本子,有時觸與作意的次序有些不同。起先我不明白,後來知道了。比如我手用力壓桌子,此時有一對力:可以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兩個力是同時起作用。觸與作意也是如此。再比如考試後排名次,從高到低排,但出現了並列第一名。我們只有一張口,不能在說觸的同時去說作意,故有了先後。另外,《瑜伽師地論》(作意在前)與《成唯識論》(觸在前),因爲各經要度化不同根機的衆生,這也是原因。不論哪個在前哪個在後現在關系都不大。
3、受。感受。這兩天經了雨感冒了,鼻子也不通,不舒服得很, 心裏感到難捱,這就是受,叫做苦受。聽音樂《下揚州》、《百鳥朝鳳》,讓人感到歡暢,聽一遍還要再聽一遍,這也是受,叫樂受。比如我在街上走,有幾個小孩兒在玩,一孩不小心碰在我身上,這也是一種受,但我無所謂,那麼個小孩兒碰一下,不痛不癢,小孩兒也沒摔跤,這受在心理上不起大漣漪,叫舍受。上邊這苦樂舍叫叁受。若是孩子病了,做母親的就吃不好睡不香,擔心得厲害,心時時系在孩子身上,這叫憂受。孩子考上大學,父母高興得合不攏嘴,這叫喜受。前邊叁受加上憂受喜受就成了五受。前邊叁受是與前五識相應,憂喜二受與第六意識相應,這是區別。
4、想。即讓某個境界在頭腦中轉了幾圈, 稍微可以區別此境與彼境的明顯不同,對境界有了最淺的基本觀念。比如一個嬰兒,生下來後第一次睜開眼睛,他可以看到牆與媽媽,他知道兩種境界不一樣,牆不會動而媽媽會動。他發覺這不同就是把牆與媽媽等外境在頭腦中轉了圈,即取像。當然刹那間他不知道這叫牆那叫媽媽,到以後,他絕不會把媽媽和牆混淆。再比如,我聽到外邊兒有車子聲,我絕不會把車子與麻雀混淆,這就是小孩的心識緣外邊的牆後在阿賴耶留下了影像。
5、思。思考。這個思心所最厲害,它促使我們做事兒。 小瓦特有一次看見茶壺中的水燒開後熱氣沖得壺蓋直響(觸),他的心就注意到這件事兒(作意),他感到奇怪(受),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想)?于是他爲這件事兒困擾,反複想(思),並動手做實驗(這是以後造業),直使得後來有了蒸汽機。
比如明天十五,我准備去買點兒蘋果來上供(作意),去看見蘋果(觸),這家的蘋果又大又紅,一定不錯(受),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呢(想)?算了,去看看其他的比較一下吧(思),結果我走了,去看別家的,惹得這家賣蘋果的輕罵:“臭和尚,挑個鬼子名堂。”
這思分叁個步驟:我恨極了一個人,決定殺了他,這是第一步叫審慮思。但前思後想,我若殺了他,公安局要抓我,我一家人怎麼辦,這後果太可怕了,我決定改變主意,不殺他了,這是第二步叫決定思。但我太恨他了,不能殺他就罵他一通算了,而且還不敢當面罵,罵起性還不要打架,人家那麼棒打不贏他,在背後罵他一通,這是第叁步叫發動思。
遍行這五個心所是一連串的,一個動其他四個跟著就動,此五心所都動起來叫一個念頭,觸、作意、受、想四心所不會發動善惡,到思心所,才會引發我們造善惡業。
爲什麼這五個心所叫遍行呢?A。昨天我有這…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