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不要自稱其能地說人家一定前世造了惡,當然,這樣說沒錯,可惜,這樣的說法是解決不了他的困惑。世間的哲學原理,也得每個原理提供一個方法論,佛教如果只是大道理,解決不了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你這理論再圓滿也是毫無意義,我們現在都達不到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故對于有些問題,如“因果事”之類,最好回避一下,千萬不要自稱其能。

  我們是在說心不相應行法,現在說不相應行法中有一個叫“相應”,奇怪嗎?我們現在所說的“相應”是指同類法之間的相應。心不相應行法的“不相應”是總名稱,包括二十四個,現在還沒說完,它們只是一個觀點假名而已,故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它們都無質礙,故也不與色法相應,它們是生滅法,是因緣和合之法,故也不與無爲法相應,因此,不相應與這第十七相應法無矛盾。

  18、勢速。因緣和合之法呢,都是在刹那刹那地變化,快得很。別看我們這個人,今天是這副尊容,明天看也差不多,後天看還差不多,大後天看照樣差不多,但我們身上的細胞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每一個刹那都有老細胞在死亡,每一個刹那都有新細胞在生成。

  一遊客在門外插嘴:和尚們盡說這些沒用的東西。當然有用!我說勢速是變化極快,你就應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快得很,趁現在還沒老,趕緊做點事兒,不然到時候,悼詞也讓人作難寫不出。

  這第十八勢速與第十四無常兩法有相似的地方,大家注意區別:勢速是就因果相續方面來說,而你若從這對象是人?是物?還是心這方面來討論,則是“無常”法。勢速有叁種:諸行勢速,就是一切法的生滅勢速;士用勢速,指我們身、口、意叁業造作迅速;神通勢速,這是有大神通的人的事兒,與我們無關。

  19、次第。順序不紊亂,有前後,有尊卑。象《辭海》,要編輯這種大型的工具書,絕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得了的,需要數十人、上百人共同完成。這麼多人,名字該怎麼排列?除了主編之外,其他的編輯統統按照姓名首字筆畫爲序排列。這樣就有了次序,而如選代表之類,就不可能以姓氏筆畫來排列了,要以得票多少來排列。按說排名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你若把名字次序排亂了,有些人就不高興,他認爲你不尊重他。在《甘露》上,每一期的功德名錄欄目,比如助刊,我就沒有次序,他們說讓把錢多的排前邊,或者捐早的排前邊,我才不幹呢。比如這一期有一百個名字,我把你整理排列,多麻煩呀,我只要輸入電腦,加一個參數,電腦會排的,電腦絕不會把你錢多的往前提。若有次序,中間一顛倒,會有人不高興,我幹脆沒有次序,看你怎麼不高興!次第其實名堂挺多的,比如修行,也得有次第,不然就不行。禅定也有次第等。

  20、方。方位。色法的處所分界。上海在東邊,廣州屬南方,而吉林則是北方,月亮在上邊。這東、南、北、上都是方位。這只是假法,是人爲安立的,根本沒有實在確定性。廣東在南邊,你與海南島相比又成了北方。

  21、時。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春天、夏天、早上、今年、昨天等。時間是爲了方便表示諸法的因果相續而假立的名相,也是個假法,沒有自性,相對論中就有鍾慢尺縮現象,若高速運動,鍾表就走得慢了。即使平常狀態下,比如現在,我們這兒的時間與巴黎的時間、莫斯科的時間也不相同。時間是不確定的。

  22、數。數目。一、二、叁、百、千、萬等,是爲了量度諸法的一一差別而假立的名相,也是不確定的。比如“1+1=2”,這是十進製, 但你若用電腦二進製呢1+1絕不會等于2。若用鍾表六十進製呢?這都是假法。藕益大師的《百法直解》上說,數是“依于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相仍就是因循,也就是後一個數字是因循前一個數字而來。比如說二,它就得因循、依托一而有,不過是一又多加了一個一而已。再比如我有十塊錢,中間就得一張挨一張,少了任何一張,就不是十塊。而相待呢,則是對照。這類似于物理上講的參照系。張叁比李四大兩歲,這是“二”,但若張叁與王二麻子比,他還比王二麻子小八歲,這就有了“八”。或比做數學上的坐標系也可以。這相仍相待才有了“數”。不過藕益大師他們對于唯識的許多說法,我是不贊成的。

  23、和合。諸法很和諧地融彙在一起就叫和合。衆緣相合,不相乖違。法不孤起,待緣而生,一法要生起,就必須得衆緣相合。我們就把這種諸緣相合的性質叫和合。你想喝奶粉,開水與奶粉有這麼一個和合性,你才能夠喝上,水乳交融呀。

  24、不和合。要形成某法,但各種因緣相互乖違,這一法怎麼也形不成。我想個歪竅,要配點兒油溶液,把油往水中一加,任你怎麼搖晃,二者總不交彙。因緣乖違的性質叫不和合性。夫妻兩個老打架,過不了日子,也是不和合。

  接下來我們說八識心王,一般法師們在講百法時都是依照原論文上的次序,把心王放在第一位述說,這一回我是把它放在後邊兒來說。我們下邊按照唯識宗的老祖師玄奘大師的說法,把前五識放在一塊兒來說,爲什麼呢?因爲這前五識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放在一塊兒來說既省時又省力。

  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這就是前五識。我們以眼識爲代表來解說。什麼叫眼識呢?先說“識”,這“識”就是“了別”(能了別),也就是說識是我們了解辨別事物的能力、作用。注意:其實這個“識”含有“了別”與“顯現”兩義。眼識則是當我們的眼睛,嚴格來說應是眼根──所謂根,乃是增上之意,眼根對眼識有強盛的扶助力,比如眼睛(眼根)好時,眼識也好用,若不注意用眼衛生,使得眼睛(根)近視了,看什麼都模模糊糊,即眼識也損,若眼根壞了,就是眼睛瞎了,則眼識也不得現行──與外邊的色境,或者叫色塵,比如這張桌子,相互和合時産生的這個認識了別作用。若要記,就這麼簡單來記──眼識就是“依眼根了別色境(塵)之作用”。那麼,這眼識怎樣起作用,起什麼樣的作用呢?也就是說,眼識起現行時有什麼樣的條件與限製呢?或者說眼識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呢?任何的理論學說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下邊兒我們就來說眼識的活動範疇。

  識的生起,必須有根有境。比如眼識要認識這張桌子,就必須有這張桌子存在,不然它認識什麼呀?這張桌子就是它所要認識的對象。眼識是對于什麼樣的對象才起作用呢?性境是它認識的對象(即所緣)!什麼是性境呢?所謂“性”就是真實不虛,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它都不會改變,這才是“性”。比如這張桌子,它在這間房子中,其質量爲10kg,把它搬到大街上,質量還是10kg,即使搬到月亮上,雖然重量變了,但其質量照樣是10kg。如此,其質量就是桌子的本“性”。佛教說物質是由四大構成,水以濕爲性,地以堅爲性,火以暖爲性,風以動爲性,這是絕對不改變的(這是指“用”)。那麼性境呢?就是具有真實不虛,不可改變的性質的境界。我這說法可能不太嚴密,但是好懂。祖師們下過幾個定義,但不好記,我在黑板上寫幾個,你們抄下來。“色是真心,諸真法體名爲性境。”這是《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的原話。還有一個,“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爲性境。”這是《成唯識論了義燈》中的解釋。還有“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名爲性境)。”這是《宗鏡錄》中的說法。眼識就只有對那些真實不虛的性境,才能起作用,其他不行。

  下邊兒接著說。比如我要買點兒布,營業員會拿出一把尺子來量,我要幾尺他就量幾尺,這把尺子就有量布的功能,我們叫它“能(量)”,它要量的對象,布,我們叫“所(量),”所量得的就有一個結果──這塊布是五尺四寸──眼識要來認識這張桌子,眼識是“能”──它有認識了別的功能,這張桌子則是“所”,在這能、所之間也要有一個結果──這張桌子是黑是白,是高是矮等──這個我們叫“識量”。眼識的識量與其他七個識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眼識的識量是現量。

  什麼叫現量呢?能量的這個識如果沒有執著,不依名取相,它與所緣境中無障礙,這時其識量就是。現量幾乎相當于俗言的直觀認識,注意:只是相當于。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大明白,下邊我分成叁點來說:

  A、以時間爲基准,假如說用叁世作單位來分,過去世不行,未來世不行,只有現在世才可以。就是說眼識在過去起現行、未來起現行,則識量都不叫現量,只有現在世起現行,才叫現量。若以年爲單位來分,現在是九六年,八0年、九一年、九二年、乃至九五年都不可以,九八年、九九年也不可以,只有九六年眼識起現行,這時其識量才叫現量。若以天爲單位來分,昨天的不行、前天的不行,大前天的也不行……明天的不行、後天的不行、大後天的不行……只有今天的才行。若以小時爲單位來分,若現在是十點鍾則九點鍾不算、八點鍾不算……十一點鍾不算、十二點鍾不算,只有當下這十點鍾眼識起現行時其識量才算是現量……把時間再往下分,分到無法再小,小到刹那刹那也是這個道理。總結一下就是:時間上必須是現在,這是現量第一要件。插:《金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了不可得呀!現在說的不是《金剛經》境界。

  B、以對象爲基准,若我說的對象是桌子,就必須是這一張做成的桌子,而不能說它的材料──木材、釘子等,如果這張桌子還有一個抽屜沒做好,那麼我的眼識起的現行就不算現量,我一斧子下去桌子斷了一條腿,這時眼識起現行,識量也不是現量。說大樓也是,這大樓還沒有完全蓋好,這時眼識的識量不是現量,一下子地震了,大樓塌了,這時眼識的識量也不是現量……說茶杯,說黑板等等都是這個道理。總結一下就是:對象上必是顯現,而不能在種子位上,這是現量第二要件。好好兒記住,是種子位!種…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剛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淺談(明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