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求,比寻追究得更深。 寻是粗粗追究,而伺则详细地追究。但寻的粗粗追究,也比一般人追求得深。寻是推究到“知其然”,而伺呢则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伺也是对善则善、对恶则恶,不定。注意寻、伺与遍行的想、思之区别。我举个例子大家看能否辨清:参禅时一门心思参“念佛是谁”,这是“伺”还是“思”呢?五十一个心所法到这儿就说完了。

  第三是色法。前边儿的心王、心所,都无形质,都有知觉作用,而这色法是有形质可见,却没有知觉作用,说白了,色法就是物质世界,我们都可以感知得到,它共十一种,有三类:一根,二境,三法处所摄色。先说根,有五个:

  1。眼。2。耳。3。鼻。4。舌。5。身。这五根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唯识中说根有浮尘根与胜义根之别。拿眼根来说,浮尘根是眼睛,胜义根则相当于视觉神经。耳根,其浮尘根为耳朵,胜义根则相当于听觉神经。鼻、舌、身也是如此。注意:如眼,胜义根只是相当于视觉神经,而不是说就是视觉神经,何况这只是个勉强的比拟。《楞严经》中有“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就是说胜义根是清静四大,只有比量可知。绝不是象广超法师、佛瀅法师所说的就是神经系统。他们的说法值得商榷。

  再说境。1、色。通过眼睛看而感知到的外境。有显色(青、黄、绿、光明、阴影、 云烟尘雾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粗细、正斜高下等);表色(行、住、坐、卧,静止活动等)三种。

  2、声。通过耳朵听而感知到的外境。分内声(我们的身体发出的声音, 如拍手鼓掌、肚子饿了的咕咕叫);外声(自然界的声音,如风雨声、流水声);内外声(由身体与外界共同发出的声音,如上殿时敲木鱼、打铃鼓)。或者分为可意声(悦耳动听的声音,如音乐《二泉映月》、《百鸟朝凤》);不可意声(厌恶的噪音)等。

  3、香。通过鼻子嗅而感知到的外境。有实香与假香之分。实香分:A。好香。香的气味。B。恶香。臭的气味。C。平等香。砖石的气味。假香分:A。 俱生香。如沉香木的香。B。和合香。如我们现在庙里殿堂中烧的香, 是香厂把多种原料和合起来造的。C。变异香。果实还不熟时并没有香味,长熟后却有了。

  4、味。通过舌头尝而感知到的外境。有甘、酸、咸、辛、苦、淡等。

  5、触。通过身根摸而感知到的外境。分能造触(坚、湿、暖、 动)和所造触(有滑、涩、轻、重、软、缓、急、冷、饥──肚子饿、渴、饱等二十二种)。注意:心所法的触为根、尘、识三者和合时的心理,与这色法触不同。

  最后一类是法处所摄色,这是第六识所感知到的色法,有五种情况:A。把土石等有形的物质分析下去,越分体积越小,直到不能再分,这时叫极略色。B。把青、黄、紫、兰等颜色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这叫极迥色。C。你若受了戒,得到了戒体,这戒体有一种止恶扬善的殊胜功能, 但它无形无相,无法表示,属心力所摄持,叫受所引色,又叫无表色。有律仪、不律仪、非律仪之别。D。八地以上菩萨,在禅定中变现出色、声、香等境,这境也可为五根所领纳,叫定所引色。E。你坐下想,想什么呢,想乌龟长了毛、兔子有了角、想空中开花、 想水中出月,想的久了,真的发现乌龟有了毛,兔子长了角……这是独散意识产生的幻觉,叫遍计所起色。

  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这心不相应行法呢,总共有二十四个,它们都是假法。所谓假法,就是只有个空名字而无有实体自性,也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有其名而无其实。”它与我们前边所说的心所法、色法以及八识心王──心王我们也马上说──不相同。心王、心所有法、色法是真,即有实体自性,当然,这也是方便说,用唯识名相来说,叫做有自己的“种子”……

  问:什么叫做种子?答:这“种子”是唯识家借用世间现象套过来的一个名词。以前是农业社会,人们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比如我冬天种下了一颗麦籽,到明年夏天我可以收到一把麦籽。我所收的这一把麦籽,与去年所种下去的那一颗麦籽相比较,在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的,都是麦籽。但是,我所收的这一把麦籽绝不是种下去的那颗麦籽,在生物学上称之为遗传、变异。用大白话来说那一颗麦籽与这一把麦籽之间就是这么一种既是又不是,说不是呢又是,同又不同,不同又同的微妙关系,于是我们把去年所种的那颗麦籽叫做种子(今年所收的这把麦籽可称现行)。心法、色法、心所法就有那颗麦籽一样的作用,佛教称其为有自己的“种子”。我这样解释大家明白吗?当然,佛教不会仅只是借用“种子”这个名词,而是又赋予了“种子”这个名词一些新的内涵,就使得“种子”也变成了佛教的一个概念,至于佛教赋予它的新内涵,现在不谈。这“种子”是唯识宗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下去后大家有必要好好研究思惟一下。

  从本质上来说,心王、心所、色法以及一会儿要说的心不相应行法都是有为法,都没有自性,都是众缘和合之法,但人家心王、心所、色法还有可指,而心不相应行法则可指也没有。问:“可指”是什么意思?答:这是我家乡的土话,也没办法用语言来确切解释。我们下边就把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一个个地分析。

  1、得。什么叫做“得”呢?有人说是“获得”,有人说是“成就”, 都差不多。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就称之为“得”。用稍微规范一点儿的语言可以这么说:“得”是色法的传递,心法的领受。你翻哪本书都不会有这个解释法,这是独创的,书上的语言疙里疙瘩,很拗口的。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刚晓参加了一次运动会,结果赛跑跑了个第一名,人家发给我一支钢笔做奖品。赛跑前我没有奖品──钢笔──赛跑后我有了这支钢笔,这就是色法(钢笔)从人家那儿传递到了我这儿,构成了“得”的观念。再比如我害了一场病,重感冒。昨天没有这感冒,今天有了感冒,这也是“得”,奖品钢笔我可以拿出来,钢笔可以称有自体种子,得奖品这“得”却无此功能,可称无自体种子。我得感冒的“感冒”令我难受,可称有自体种子,得感冒的“得”却无此功能。

  2、命根。什么叫命根呢?这个名词很难给说得好。 古来的高僧大德给下过很多拗口的定义,比如安慧论师在《大乘广五蕴论》中说命根是“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为性”。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说:“然依自生此识种子,由业所行功能差别,住时决定。”窥基在《百法明门论解》中说:“依业所引第八识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命根耳。”普光在《百法明门论疏》中说:“先业所感,随寿短长,住时决定,称曰命根。”义忠法师说:“依业所引,第八识种,令色心不断,名曰命根。”还有四、五种,就不说了,我们现在呢,把这些先辈大德们所下的所谓定义统统“封杀”,一个也不用。命根就是一个假法。我们就这么理解:比如我刚晓,从父母生下我直到现在,呼吸一直没断过,心脏一直在跳动,神经活动也从未停止,那么就可以说我刚晓有命根,我只要活着就有命根。人这样,狗也这样,它自从生草落地,只要没死,就一直有命根存在。用佛教的话来说,一个生命体,只要肉体住世,寿、暖、识三者具备,就称为有命根。我们不妨就这么记:命根就等于寿加上暖再加上识。大家觉得这样说行吗?

  问:还是稍为正规地给下个定义吧,就用现在的语言下,这样以后若有人问起来,我们也可以给讲。答:我倒认为还是不下定义为好,因为任何的理论,不论它怎么个严密法,它一定有漏洞,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平面几何推理很严密,立体几何理论也很严密,但二者就不能互相通融。牛顿力学理论也很严密,但到高速状态就必须得用相对论。大家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吧,最高的武功是无招无式,你只要有招式,我工夫下够一定可以找到对付的方法,可人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招无式。对于佛教这出世大法呢?我给“命根”下个定义,绝对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你们只要能理解就行了,以后你给别人讲,你就用自己的语言临时编。我给你说一个定义,其实是给你了一条绳索,束缚住了你的思想。

  3、众同分。即种类相似。虽然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但总有相同的东西,科学上说万事万物都是一百多种元素组成,佛教称阿赖耶识的显现。万变不离其宗,或元素,或阿赖耶,或什么都行,我们现在就是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东西,互称众同分。我给你们相比,你有脑袋,我也有,可以互称众同分。人与人有相差不多的业报,人与人可称众同分;狗与狗的业报差不多,它们可称众同分;我们是佛教徒,都信奉佛陀,佛教徒与佛教徒可称众同分……众同分有这么两种:

  A。心同分。在思想上可归纳为一类。我们都是佛教徒,信奉佛陀的教义。

  B。色同分。在色法上具有共同的属性。我到医院瞧病,医生先让我抽血化验,再来一个人看病,医生还是先让抽血化验,这就是我有血,那个人也有血。这个就是色同分。我们人都有头、颈、躯干、四肢。

  4、异生性。异生即凡夫,性这里是习气,不是本性的性。 异生性即凡夫的思想、类别各不相同。异生性就是千人千面,同样是人,但各个不同。我刚晓与这位先生站在一起,来一个人,他可以看出是两个不同的人,为什么?因为我脸上有雀斑,而人家没有。容貌不同。其实人与人之间至少有名字不同;爱好不同;吃东西口味不同;肤色不同;地域不同;有生死的凡夫,有解脱的圣人之差别等等,总起来说异生性就是凡夫众生之间相互不同的地方。众同分是众生的共相,而异生性是众生的差别相。

  5、无想定。有一类外道,他们认为, 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呢?主要是因为人老在想事情,想东想西的不着边际就永不安宁,于是就尽力地不想,一直向“不想”这个目标努力。久…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浅谈(明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