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想:我偷书若是带不出图书馆,被管理员发现了(偷书者可能不怕被同看书者发现),我这么大的个子,脸往哪儿放,就打消了偷的念头,这是愧。若你想:偷书没关系,偷书是雅贼,读书人的事,窃书不算偷,这是无惭无愧。惭与愧的区别是什么呢?惭的做主是一个人──我,我的良心。而愧呢,则有外人参与。
5、无贪。真正的无贪我们是做不到的,必须是阿罗汉位之后才完全无贪。 但我们得知道什么叫无贪。比如我有些钱,那么我拿这些钱广行布施,有人需要我就给他,我这个所为叫布施,我布施时的心理则可称为无贪,当然了,在布施时得清心布施,如《地藏经》上的“下心含笑……软言慰喻……”虽然我们不能做得彻底,但只要有一分清净,则可以有一分无贪。
6、无嗔。不发怒,仁慈,不记恨。对待逆境,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 他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迎上去(若强压住心头的怒火则不算)。《再世情缘》中,珍格格病得厉害,喜春要去请玉琳,王爷怒冲冲地说:“吴总管,给我掌嘴!”于是吴成对着喜春左右开弓打,这时喜春的内心若是泰然则叫无嗔。可后来她说:“我哪儿敢恨呢?”这说明无嗔真难做到。主子打奴才,奴才也不能泰然。若有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就让风自然把它吹干。有人骂我,我想:我总有对不住人家的地方,也可能是有误会。这只是说说,你若真往我脸上吐唾沫、骂我,我能泰然吗?若真能,那我岂不是修行棒极了。当然,虽然我们做不好,但我们要尽量往好处做。
7、无痴。什么叫无痴呢,就是明白事理,不愚痴。明白什么事理呢? 假如说我要吃西瓜,那我就种下西瓜籽,想要花生,就得种花生颗。你说“1+1=10”,我说那你这是二进制。我明白这些道理,这是什么道理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呀。这就叫无痴。我可以明辩你的所为是是还是非。严格来说,我们还在六道中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无明”。我们到须陀洹果位时,才有真正的无痴心所现起。我们现在整日里在说因果呀什么的,是在鹦鹉学舌,不是我们亲自体证到的。我们现在的是无痴的皮毛,不是严格的无痴心所。这无贪、无嗔、无痴叫做三善根。
8、轻安。我们要修禅,最初的入手处该是静坐。但是刚坐下来时, 心中一团乱糟。老和尚可能会教你一些方法,比如数息法,或者干脆让念佛,以数息或念佛来使心不到处乱跑。当然,这不是参禅,在禅堂中自有一套,要盘腿子,参话头。现在只说入门的静坐。过一段时间后,你的心不乱跑了,可以做到专一的数息或念佛了,这时候,你的内心会感到宁静,觉得很舒服适然,这就是轻安心所。注意:轻安心所必须与别境的定心所相互配合,不能单独作用。那么我们看定与轻安。若我保持定心所很长时间,那么一定有轻安。但若定心所只是刹那即逝,则没有轻安。故二者的关系是:有“轻安”一定有“定”,但有“定”未必有“轻安”。还有种说法,是“烦恼过后得自在”,当然这是做事的过程。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发表过一篇短文,叫《专业外的学问》。在写的时候,要引用一句话:“专门家的话多悖,博识家的话多浅”。我记得这句话好象是鲁迅说的,但记不准了,写文章引文当然一定得准确,于是我就翻《鲁迅全集》,这时我就想:这个死鲁迅,怎么写这么多文章,让我难找。这是烦恼法吧。然而我最后真找着了,那就放下心来。做这的始终是为了写那短文,这烦恼(找引文出处)过后得自在,大家看是不是轻安呢?慈航菩萨说:“……脱离烦恼的重担,得身轻心安(名为轻安)”。
9、不放逸。也就是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就要乱套。 活在世上会有好多规矩,不能杀人、偷盗、贪污,这些都是犯罪,若犯了这些规矩,国家就要制裁你。有些是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对父母要孝顺,你若不孝(当然不是虐待),法律没办法制裁你,但众人的唾沫可以淹死你。对于修道者来说,象我们,刚出家,去求戒时先受的沙弥十戒,接着二百五十大戒,最后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这就是我们的规矩。你最好按这个做,若你饮酒,别人没办法管你,但别人内心中会鄙弃你,别人还怕说你时惹麻烦哩~~在一般人,容易把精进和不放逸搞不清楚,现在我们得明白:一个是努力做事儿(精进),当然得是正当的事儿。一个是守规矩(不放逸)。
10、行舍。一般解释,都说行是行蕴,舍是舍弃。本来在说遍行受的时候,说到一种舍受,现在这行舍不指那个舍。现在我们来这么说这行舍,把行做“修行”,舍还做舍弃,在修行时舍弃不如法的东西。本来修行就是“修改行为”,因为我们的日常行为有许多不好的地方,所以要修改,在修改的时候就需要舍弃一些比如执著、贪欲这些。或者有更高的境界叫舍弃修行,比如一坐下来,就先在心中想:我现在要修行了,这端起架子,也是一种执著。《再世情缘》中玉琳一入皇宫,当时还没举行大典,玉岚还如平时一般疯癫,玉琳说:“师兄,这里是皇宫!”玉岚说:“哎~~师弟,还没当国师你倒先端起来了。”就是说玉琳你应该“令心平等,无功用行”。这个境界太高了,我们只要修行时舍弃那些不如法的,而不要舍弃修行。在上执事进修班时,有人提出寺院以后不要上早晚殿了,我们呢应该在上早晚殿(修行)时不要打妄想(舍弃不如法的东西),而不能不上殿(舍弃修行)。
11、不害。有悲悯心,不令对方在精神上、生活上、身体上痛苦。有一次单位中有一个人丢了一千元钱,一个知识分子,可不比富豪,丢一千元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张中行(这是中国现在的文化名人)拿出五百元:“就当是你丢了五百,我丢了五百,一人的不快我们两个人负担。”张老这是解除了同事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害。这个例子不懂?!那我再举个你可以懂的,《再世情缘》中,天仁见两只动物被猎后圈在笼子里要杀,就放了两动物,这是不害,这个懂了吧。惠能在猎人队中的时候,也放过掉进陷阱中的老虎,这也是不害。现在把不害与不嗔放在一起比较,甲以为乙对不起自己,要揍乙,打乙的左脸,乙把右脸也递给甲,这时乙想:甲的心被烦恨恼乱了,打我后就可以平静。这时乙的心态是不嗔──乙给甲了“快乐”(即与乐)。若甲现在病了,痛苦难耐,乙给他送去药,乙这叫不害──乙解除了甲的痛苦(即拔苦)。知道了这,就可以明白张中行的行为为什么该叫不害。问:“与乐”“拔苦”不是慈悲吗?答:在《百法明门论》中没有慈悲这两法。
善心所也就说完了。下面接着说心所法的第四类──烦恼法,它有六个:
1、贪。这个贪是对于顺境来说的,是苦的根本。春天里人容易犯困, 早上在迷糊中也知道天亮了,该起床了,可身体就是懒得动,这就是贪心所作怪,贪睡……这同学你错了,这是贪不是欲,为什么呢?还以睡为例:我已经睡了一夜,现在起床已经不会影响我的身心健康了,可这时还不想起来。本来睡充足了还想过分地多睡一会儿,这是贪。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搞资本积累时,资本家强迫工人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这劳动强度太大,休息时间太短呢,就危害身心健康,这时的想多睡一会儿,就是欲。再比如:小伙子要结婚却没有房子,这时他想拥有房子的心态是欲。而一个当官的,本已有充足的房子,可还想多占一套,说是给刚七岁的孙子预备的,这是贪。
2、嗔。嗔是对于逆境而有的心态,是恶业的根本。九华山佛学院是过堂吃饭,做饭的师傅要说也不错,可就是烧菜时有很多汤,下面条却无一点儿汤,完全颠倒。有一次巡堂师父也会开玩笑,在我们念供养咒时,他先给我纯打了一勺豆腐汤,我马上心中就狠狠地想:“怎么搞的,这到底是吃菜呀还是喝汤!”这是嗔。一个星期六,中午时理发,我到的时候,已有一个同学在洗头,可他们非让我先理:“法师事儿忙,先理。”我马上心中不痛快:“我一心与大家打成一片,可你们偏要把我往外推,你们怎么偏要与我过不去?!”我这还是嗔。
3、痴。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不明事理。啥叫不明事理呢? 事指俗谛的因缘果报等道理;理指真谛的二空真如等。对于这真俗二谛之理在内心中迷惑,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儿。抗战时,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被毁于战火,丰先生的姑母怨道:你老师弘一大师是位高僧,为什么佛还不保佑缘缘堂呢?老太太对这道理自然不明白。都说善恶有报,为什么甲终生为善却一生潦倒?为什么张三贪污受贿却名利双收?这到底为什么?不明白!若我不吃肉,猪活在世上岂不无用了吗?这病人如此痛苦,打一针安乐死不是很好吗?这都是痴。贪、嗔、痴是生死的根本。有它我们就不能了生脱死,出离六道。
4、慢。它有好多种情况。A、在一个单位里,甲有文凭,而乙没有, 则评职称什么的,统统轮不到乙,甲的内心一定会有优越感。当然,有教养的人不会明显表示出轻视乙。再如甲八五年北大毕业,乙八六年北大毕业,但某次来人,谈起话来流露出了对乙的佩服,甲马上说:乙是我学弟,很替他高兴。说穿了,甲的内心是说我也北大,而且是学长,这就叫做慢。B、甲乙两人能力差不多,可甲总自认为比乙强,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慢。还有乙明明比甲强,可甲内心不服,说乙没什么了不起。据传王丹说:“若我当总理,一定比李鹏强。”这叫过慢。C、考试过后,甲99分,乙95分,平时呢,甲总七十分,这次进步很大,老师表扬甲,乙心想:“老师怎么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我平时比甲强多了。老师是故意刺激我。”印度人总说:“我们这儿的白薯东亚第一。”家长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设法找理由来证实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这叫慢过慢。D、张三比我强,我不是努力向张三学习,却是想:他不也与我一样吃饭睡觉!强又怎么了!这叫卑慢。E、某一次传染病流行,我们…
《《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刚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