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能證得的一種條件。“爲能證得一切智智”,在加行行動上是最能引大菩提性,在理論、行動上都可以說與大菩提性、證一切智智是密切相關。下面的兩個頌子就是結束前面所說的十處。
“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
叁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
此說、此余、見、不見,”
翻譯頌子打標點比較麻煩。大乘裏頭是處處見說,小乘沒見過、沒說過。(“此說”指大乘中所說,“此余”指大乘以外所說,“見”對應前者,“不見”對應後者。《藏要》本注:藏本此句雲:“此說此見余不見。”今譯文晦。——整理者注。)
“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
菩提因是最能成佛的,是佛當然要說的經驗了,佛就是靠這成佛的,所以真正是佛所說的話。
“複次,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
剛才是問爲什麼,現在是說爲什麼這樣排次序
“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緣起應得善巧。”
這是修習的第一步。你要不認識諸法因,對緣起法當然認識不清楚,因和緣起有密切關系,所以先明白因、後知道緣起。就是先要知道阿賴耶識。
你要知道世界的緣起,因果的問題最重要,因果的問題是大問題。怎樣認識因果?現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講的是增上緣、助緣,不是真正的原因,不是講因緣。因緣是親辦自果,有點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發現第八識以前可以說是找不到因果規律,所以真正能認識宇宙人生的緣起,這在人類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次後于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
第二步也是很重要,認識了原因,還要認識原因造成的事物到底是怎麼回事,認識它的能相?在藏文中能相、所相分別得很清楚。我們講叁自性、叁能相可以說是我們能夠進入解脫的一個門徑。
開始講阿賴耶識這是很稀有的事情。如果佛不出世,慈氏要不繼續,那真正的原因我們還是找不到。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後,怎麼認識這些原因造成的事情,關系到我們能不能解脫、走向自在、不受生死束縛,我們能否安排自己的命運,就看這個步驟。 那麼怎麼認識能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這是關鍵。我們人類的認識裏頭有好多是主觀成分而不是如實,是人類自己安上去的。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兩邊,一個是增益執,一個是損減執。
說增益執,普通舉例子,如“上帝”是增益上去的,這大家還容易知道。可還有許多和人類認識離不開的東西也是人類加上去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唯心、主觀主義。爲什麼這樣說?世親解釋這段話說:
“謂實無有,遍計所執定執爲有,名爲增益。增益無故損減實有。圓成實性遠離如是二邊過失,故名善巧。”
通常佛教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也就是“常”與“我”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這個檢驗人自己的觀念是不是真實。常,哪有常一不變的東西?佛教裏頭講刹那刹那生滅,物質裏頭真有不滅的?真是這樣?這和人們信上帝、信真主是一樣的。什麼東西能停一會兒?不可能!只有相似相續。常的東西有嗎?根本沒有,是人類主觀認識加上去的。
諸法無我,“我”就是指的獨立存在,不受其他東西影響,世間有這東西沒有?這也是人安立上去的,用馬克思的話叫“異化”。這些都是增益執,增益的同時也就是損減,損減了真實。
這裏主要講的是常、我,另外還有“常樂我淨”的樂與淨,本來醜的認爲美,本來臭的認爲香,本來苦的認爲樂,類似等等都成了習慣。就這麼習慣下去沒人提出異議?應該多提異議,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你說什麼東西沒變?你說什麼東西獨立存在?這種思想認識從哪兒來的?可靠嗎?所以這叫增益執,主觀的異化當成客觀的東西。
損減執,比如一些人,我兩眼一閉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就是空見,就是損減執,損減了阿賴耶識。剛才說了阿賴耶識是多麼重要的原因,你連阿賴耶識都要反對,就使得原因、因果都講不通了。還有人說真如可以受熏,把阿賴耶識當真如、當無爲法,你說離奇不離奇!真如能作萬有的原因嗎?要是真如能受熏,佛也能受熏了。
損減和增益是雙胞胎,增益的時候就有損減,增益了遍計所執性的時候就損減了真如。根本沒有的增加上去,根本有的就損減,就是損減了真如。所以針對這種謬論,我們要把真正的原典、慈氏學的原典好好讀一讀,那種邪說怪論就沒市場了。所以我們現在主要是提倡讀原典,不聽胡說八道。
底下是講唯識性,這個唯識不是普通的認識問題,它是關系到一個人的修養、修行,走上正軌的必由之路。
“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
通達這個善修,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因爲障礙不能解脫,大家知道有所知障和煩惱障。怎麼才能排除障礙?就是遠離二邊。“應正通達善所取相”,就是真正明白叁性是怎麼回事。
唯識不是一種學說,是個修行的方法,是認識真實的一種方法。我們現在辦這個班,希望大家將來有些成就,那就是勸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要慢慢來,要多次來,是可以了解這裏面的東西的,這大家慢慢也越來越能領會到。
“應正通達善所取相,”叁性問題曆來很少人提到,即使一些講唯識的人也不大提。可是叁性與唯識有密切關系,所謂認識叁性就是唯識性,你對叁能相、叁自性能有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才真正能修習,這是修行的關鍵。
我不止一次碰到這種人:“你淨會弄書本,你不懂修行。”修行是怎麼回事?這地方大家要注意,什麼是修行?修行者也,就是你按照正確的認識,一次、兩次、叁次、四次、五次、六次、……這樣重複下去,也就是拿道理來認識一切事情,這就叫修行!否則你頂多把佛當成個神聖的東西,和神一樣,和上帝一樣、和大自在天一樣。
所以你怎麼認識佛?什麼叫佛?那也離不開叁性、叁能相的問題。首先談到叁法印,這是佛說的,合乎這道理的就是佛教,不合乎的就不是佛教,這說的很清楚,就是看你用什麼標准衡量。叁自性、叁能相,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標准,是中道,是非空非有的,是能證真如的,是能證圓成實的。
下面就是說怎麼實行的問題,也就是六度。我們怎麼能夠從這個“諸障心得解脫”?
“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
在這講的是修行的次序。正確的認識是由聞慧、思慧、修慧,慢慢的由加行位到見道位,然後修習位,這樣循序漸進才叫修行。
我們最初不叫加行位叫資糧位,象我們都是資糧位,也叫信解行位,以後才有加行位,就是加力修行、努力學習。你努力學習的辦法主要是六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主要是“度”的意思,這度和渡船相似,能達到彼岸,從我們這生死海能渡到解脫的彼岸,能證得真如,能證到無住涅槃,這都靠什麼修行?就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這六度。
這六度的確關涉到所有的修行。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布施,幫助他改善生活,對治自己的貪心。
戒律就是善惡問題,我們的行爲很合理、如理的話就是善的,都和真實相應,那你就是戒住。
忍辱不但是人家欺侮你要忍耐(耐怨害忍),痛苦的時候要忍耐(安受苦忍),有時候不懂的東西我們要忍耐想法子懂——“谛察法忍”,就是能夠仔細理解佛教的道理,對于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仔細理解《攝大乘論》的道理。這很難做到,學習要有高度的忍耐性才能真正學好。
精進也很厲害。中國有句古話叫“自強不息”。精進也是勤,這勤很重要,人的一生沒有多長時間,光陰難得,怎樣運用時間是大問題,表示你這一輩子是活得長呢、還是活得短呢,和你運用時間很有關系。有的人勤,一天能當兩天過,我們就不成。可是佛學文獻浩如煙海,又挺難懂,還要搞翻譯,不容易,有些人認爲這輩子恐怕不行,算了吧!我想這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自己怎麼做、怎麼精進的問題。
靜慮、般若。
定和一、多特別有關系。的確,我們這一天忽忽悠悠的能有什麼一貫的事情?很難。現在我們就想法子能證得真實、破除虛妄、時時刻刻都和真實相應,老離不開一個目標,能不能?把這漂泊的生活安定下來,能不能?晚上躺在床上一想,這一天亂七八糟、忽忽悠悠的,這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了?我們要求能控製我們的生活,能穩定我們的生活,能不能?
我要告訴大家:能!從原典中找出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找出路,那也就是六度,不用多,六條都包括了。你要做好了,時時刻刻都在渡,在漂洋過海。這就要求你改造錯誤的認識,也就是剛才所說的增益、損減執,也就是兩個障礙。我們修行就是要對治障礙,智慧是能對治,障礙是所對治。你就相信佛教裏是有辦法能對治你這錯誤認識,那就是你得細心研究、學習。
學習的第一關就碰到叁自性、叁能相問題,實行六度要叁輪清淨,這就和叁性、認識真實有密切關系。你所以能度的原因就在于你能認識真實,破除你的錯誤認識,打破障礙。前頭提到:障礙已經很清楚:一個增益執,一個損減執,很簡單了!你不論怎麼修習,就是分析裏頭有沒有增益執、損減執,假設有那就不是修行了,你還在那兒生死輪回,還在那兒惡性循環,很簡單。
佛不是叫你爲難,不是一定叫你不明白才好。這裏頭看起來什麼叫叁自性、叁能相?特別,沒聽說過,我就聽說過阿彌陀佛,還有人說我就聽說過上帝。其實佛教真正看起來並不複雜,很簡單,禅宗也說過,“佛法無多子”,的確,佛菩薩尤其無著菩薩盡給你方便,就看你自己認識怎麼樣,是不是下決心認識。
“增上意樂”包括兩種心所。一種勝解;一種欲,樂欲——很有興趣。已經能行六波…
《攝大乘論講座(1-8講)(韓鏡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