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20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寶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如本性用摩尼寶珠來比喻、來形容,是很恰當的;世出世間一切法心想事成,當然是真正的摩尼寶珠。第二句講光,第叁句講音,光跟音都是它的作用。“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光是非常微妙的物體,它的相狀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它沒有體性;你也不能說它無,它有現相;這就說明相有體無。那些是光?萬事萬法都是光。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實在講粗心大意,不知道眼前所現的萬事萬象,都是光化的作用,是光化物,一切人、事、物統統都是。所以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甚至於有一些練氣功的人,他們看到人,每一個人有光,有光環包住這個形象;光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一樣。人有光,動物也有光,看到這些小狗、小貓都有光,乃至於更小的動物,蚊蟲螞蟻也有光。植物也有光,礦物也有光,我們這裏桌椅板凳都有光,磚頭瓦礫也有光。光裏面含攝無量無邊的色相,這些色相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這才是事實真相。因此覺悟的人,這些人、事、物的色相,他可以受用,決定沒有執著。爲什麽說不執著它呢?因爲他知道“當相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現前,當相即空。佛在《般若經》裏面跟我們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很清楚。他說一切法緣生,因緣生法。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也沒有自體,就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因此,不僅僅是理事無礙,實在講事事無礙。爲什麽事事無礙?當相即空,所以它沒有障礙。這個現象《華嚴經》裏面講得太多太多,非常豐富。音是音聲,光與音,諸佛如來用它來作佛事,作佛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覺悟衆生。衆生在迷惑,如何幫助這些衆生覺悟,這個光與音就是兩種很好的工具。第四句跟第五句裏面講羅網、纓絡。“衆寶羅網,妙香華纓。”它的作用是“周匝垂布”,它這個作用。菩薩在因地。如來在果地,菩薩在因地。因地修行,修個什麽?說實在的話,除障而已。古德所謂“但除妄想,切莫覓真”,你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爲什麽呢?妄除掉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頭上安頭”,又錯了了,要知道離了妄就是真。所以網,網的作用是防止鳥雀。這個網是羅網,羅網在新加坡我好像沒有見過。中國大陸皇宮裏面有,中國大陸這些大的寺院,我很少去,沒有注意到。但是在日本大的寺廟裏面都有羅網,用銅絲編成,保護它這個梁跟柱。因爲這些梁跟柱多是高度的藝術品,雕梁畫楝,這上面高度藝術,怕鳥到上面去蓄窩,把藝術品破壞,所以就用羅網把它包起來,保護它,網作用是在此地;也相當的美觀,做得很精致。佛經裏面常常講大梵天的羅網,當然比人間的更美、更要殊勝。我們只取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防止鳥雀來蓄窩,破壞藝術品。這個意思就是防非止過。這個高度的藝術品是什麽?是心性。那些東西來破壞我們呢?魔王外道,防止魔外的就是羅網了。羅網、纓絡不但是一種裝飾品,而且防非止過,降魔伏外。魔跟外,昨天晚上跟諸位提示出來,希望大家要留意,魔是煩惱。你看世尊在《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不長,很多人都能夠背誦,這部經裏面給我們講有四種魔∶第一個是五陰魔,第二是煩惱魔,第叁是死魔,第四是天魔。這個四樣東西障礙了心性,使我們本有的性德不能夠現前。我們要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先要把魔障消除掉。五陰,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陰,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身體是物質,物質是“色”法,叫色陰,物質。除了這個物質的色法之外,還有“受”,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慮。“行”,行就是念頭不住的生滅,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永遠在那個地方循環,不能夠停止下來。“識”就是指的阿賴耶識,佛法裏面稱爲神識,世俗人叫它做靈魂。實在講這個靈魂不太恰當,這個魂要靈,它一定會選擇很好的地方去投胎,它去享福,它怎麽會落得這麽些苦難?可見那個魂不靈,迷魂是對的,那個沒有錯誤,迷魂,絕對不靈。我們佛門裏面叫它做神識,這個是很合乎道理的。神,神奇莫測;識,識是它有了別的作用,它有含藏的作用,集起種子現行,它有這麽許多作用在裏面,所以稱之爲識。這個是六道輪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裏面也是它,將來修行證果作佛還是它。它要真正明心見性了,它就轉了,就不再叫神識,在相宗裏面叫大圓鏡智,識轉成智。一般經論裏面稱之爲真如本性、真心、理體、法界,名詞很多,在佛經裏面我看有一百個以上的名稱,都是說這一樁事情。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爲什麽說這麽多名字?這是佛說法的善巧,讓我們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對了,不要執著名相,怎麽說都行,都可以。佛自己本身就不執著,給我們作出最佳的模範。佛不分別、不執著,真正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說法無一不是恒順衆生。你們喜歡聽什麽樣的名詞,就給你說什麽樣的名詞,只要意思達到就行了,這些地方我們都需要學習。光,佛菩薩的光,覺悟人的光,是智慧光,這個光的顔色好,金色光明,晃曜熾盛。不但自己住真實慧,而且這個智慧之光能夠加持一切衆生。衆生心行與“大方廣”相應,或者我們說《無量壽經》那個經題好懂,“清淨、平等、覺”相應,“清淨、平等、覺”五個字就是“大方廣”;與這個相應,智慧光就能加持到,它就起作用。音,這是慈悲之音,這個慈音,關懷之音,愛護之音,教誨之音,協助之音。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在十法界,示現在六道,無不是以利益衆生爲能事,不爲自己,沒有自己,說真的,衆生就是自己,萬物就是自己,所以全心全力爲衆生、爲萬物去服務。這個裏面包含的行門無量無邊,佛家在講學總用歸納的方法,使大衆能夠舉一反叁,聞一知十。譬如願,平常我們講“四弘誓願”,在本經裏面我們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在《無量壽經》裏面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也要效法諸佛如來,要發願利生。發願之後一定有行,如果我們沒有行,這個願是空的,以行去填願,願中有行,行中有願,行願交織,就像羅網、纓絡一樣;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戒香遠播。戒是這個人的德行,有道德、有學問;香是這個人所作所爲利益社會,利益廣大的群衆,那叫香。香用現在的話講是知名度,這個社會大衆都知道你、都尊敬你、都仰慕你,這叫香,不是真的那個香味。恒以如來“四攝法”處事、待人、接物,這全要落實在生活上,這就好比纓絡周匝垂布的意思,利益社會,利益衆生;恒是永恒,從來沒有間斷。“布施”,看看衆生、看看社會缺少什麽,就要施什麽。要懂得布施,要會觀察,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你要能夠觀察世間,觀察社會。現在這個世間,這個社會,大家缺少什麽?最明顯的,缺少佛法。可是我們說缺少佛法,大家不以爲然。佛教是宗教,是迷信,這個東西缺乏,好事,不是壞事。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名詞變一變,缺乏覺悟之法,這個他聽起來會點頭。衆生都是迷惑顛倒,什麽方法幫助他覺悟呢?缺少覺悟之法。迷在什麽地方?內裏面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己。古德常說:“人貴自知。”一個人最好最貴的是什麽?自知之明。誰自知呢?諸佛如來自知。自知而後就能知人,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聖人;聖人的標准就是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這樣的人中國人叫他做聖人。今天社會上缺少聖賢之學,聖賢之學就是智慧之學、覺悟之學,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學問,缺少這個東西。於是乎一切衆生迷惑、造業,感受種種苦報,這些不善的現象就現前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曉得我們應該要布施什麽,這是講的大前提、大綱領。在日常生活細行當中來講,現在的人不懂得孝順父母,我們要布施孝順,怎麽布施呢?自己要做出一個孝順的榜樣給社會大衆看,啓發大家覺悟,所以我們做就是布施。現在社會上年輕人不曉得尊師重道,我們尊敬老師,也做出樣子給社會大衆看,這是布施,布施尊師重道。現在社會大衆,起心動念都落在貪、嗔、癡、慢裏面,我們要布施不貪、不嗔、不癡,做出樣子出來就是布施。就如同諸佛如來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你看他們所做,他們這一生的生活,用一句話把它說出來;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無論示現什麽樣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一不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就說完了。他示現在世間幹什麽?我們《華嚴經》到最後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你要問他,他表演的是什麽?就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受是接受,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依教奉行,這是受。持是永遠保持,永遠做下去,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沒有間斷的,沒有休息的,念念都在給大衆做一個好樣子。起心動念是起心動念的好樣子,言語是言語的好樣子,造作是一切造作的好樣子,這是受持。現在世間人不念聖賢書,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身體所接觸的,舌所嘗到的,都是妖魔鬼怪,那我們要布施什麽?我們要布施聖賢的教學,世出世間聖賢的典籍,我們常常讀誦。讀誦,自己得利益,也叫別人看看,你看我們其他的書籍都不看,報章雜志什麽東西都不看,看聖賢書,學做聖賢人,這就是大布施。布施不是講天天拿東西送人家,拿著財物去供養人家,不是這個意思。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人看,叫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覺悟,回頭,改過自新,我們布施的功德就達到了。所以我們要讀誦聖賢的經典,獎勵別人讀誦聖賢書。特別是對於兒童、小學生,我們可以獎勵他讀經,甚至於我們可以設立專門的獎學金都好。我這一次在臺北,臺北有一位居士非常發心,他把工作辭掉,教小學生讀經,他收了一百個小學生。這些學生是最頑皮的學生,在家裏面父母教不了,學校老師也沒辦法管教,裏面很多智障有問題,他專門收養這些父母、老師沒有法子教的這些兒童,他收來教。非常有耐心,幫助…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