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21

  ..續本文上一頁智障有問題的小朋友開智慧,訓練他清淨心,不容易。教他讀《四書》,讀唐詩,讀這些古籍,這兩年來很有成就,我看到很歡喜。教小朋友寫毛筆字,寫毛筆字是修心養性,心要定不下來,那個一筆就寫不好。我看到有六歲半的小朋友寫的幾個字,就裱起來挂著,寫得很好;還有九歲的小朋友,小學叁年級;六歲半的是小學一年級。這一批人裏面將來決定有成就的,有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他的心血沒有白費。我特別提醒他一句話,小朋友在你這個地方訓練,訓練個總算長吧!十年、八年,恐怕不可能有這麽長的時間,大概我想兩、叁年頂多。他離開你了,到別的學校去了,看看人家所作所爲跟他自己現在念的不一樣;回到家裏面,小朋友去學聖、學賢,父母親不是,一看不對頭,那怎麽辦呢?這書上騙我們的,大人做的都不是書上的。社會是個大染缸,在你這裏短時間很清淨,出了你這裏入染缸又被汙染,你不是前功盡棄嗎?他聽我這個話也愣了。我說有辦法,用什麽?你要不斷的教小朋友,常常給他說,不要學社會人的樣子,不要學父母的樣子;我要做好樣子給父母看,給社會看,叫他學我,我不學他,你就成功了。這個理念天天灌輸,大人做的,知道他跟我書上古聖先賢講的不一樣,大人做的錯了,我做的對了,大人要跟我學,我不能跟他學;我念過聖賢書,他們沒有念過。這才能收得到效果,才能做到持,受持。持之有恒,每天讀誦,養成讀誦聖賢書的習慣。聖賢書裏頭味道長、味道濃,這世間之樂,實在講,什麽樣的樂沒有讀經這個樂濃厚。那你來嘗嘗看,你說你讀幾卷經苦死了,這那裏有樂呢?沒樂。不如去看電視、看電影、看戲,取那個樂。那是什麽原因呢?你雖然在這裏讀經,讀了一部經,經裏頭什麽味道沒有嘗到,你是囫囵吞棗,你沒嘗到法味。如果你要是細嚼慢咽,嘗到經典的法味,這個樂世間什麽樣的樂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所以你要曉得老僧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盤腿打坐,心裏頭沒有妄念就是定,讀誦經典也是入定。他在享受,他不是在受苦,他在享受,無上的妙樂他在那兒受用,凡夫那裏知道?那裏懂得?好像看到這修行人枯坐,這個世間許多好玩的地方,他都不知道享受,傻瓜一個。到底誰傻?恐怕說人家傻瓜的人,自己傻!所以這個裏頭真的有樂趣。我們要懂得布施怎麽樣修法,決不是講到布施,拿一點錢、拿一點物品去施舍送給人家,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學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則,做出個好樣子給人家看叫布施。社會缺乏道德觀念,我們特別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這是布施。世間人喜歡打妄語,我們真實;世間人喜歡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我們對於善人、惡人平等恭敬,這就是對社會、對一切衆生的施舍。第二個是“愛語”。這個愛,關懷的意思,真正的愛護,不是甜言蜜語,並不是講這個話,大家都喜歡聽的,不是的。真正愛護衆生的言語。你教訓他,呵斥他,責備他,罵他,爲他好嘛!那些都是愛語。安慰他,獎勵他,勸勉他,都是爲了利益他,這種言語就叫做愛語。父母愛護兒女,對兒女犯過錯,責備很深。老師愛護學生,學生有過失一定要受嚴厲的處罰。那些呵斥、責備、懲罰都是愛語,都是愛護他的。第叁個是“利行”,利益一切衆生之行。我們所作所爲都是利益社會、利益衆生,凡是不利社會,不利衆生的,決定不做。末後“同事”,同事就是經上講“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身”,現同類身。在我們這個世間,應以人身而得度者,釋迦牟尼佛示現人身,他才能度得了我們。他要示現一個天神的身分,我們不敢接近他,一定要現一個跟我們普通人一樣的身分,我們才歡喜接受他。佛要度畜生,一定要到畜生裏面去投胎,現畜生身,現它的同類身,才能度畜生。經典裏面都有,佛要是度那個豬,他要在豬裏面投胎,也變成一只豬,天天在豬圈裏面給那些小豬們講經說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要度餓鬼,一定要變現一個鬼的身分,給餓鬼道講經說法。在那一道,現那一道的身,你才能度得了衆生,同事攝,應當說什麽法就給他說什麽法門。我們在經典裏面要學這些東西,我們讀了、聽了、學會了,馬上就起作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現在分工很細,各行各業,你遇到那一類的人,那一界的人,那一個行業的人,你給他說什麽樣的法。這個法一定是幫助他,在他自己這個行業當中能有成就,他就喜歡。如果與他經營的行業相違背,他是一個經商的商人,是一個企業家,你去勸他來當和尚,那怎麽行呢?決定辦不到的。他怎麽能接受?他是個商人,你就要說法幫助他作爲一個成功的商人,成功的企業家;佛經裏面講的商主,商業界的領袖人物,他高興,他能接受,他歡喜。所以說什麽法,一定要應機。佛說法,佛經稱爲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這個叫四攝。四攝在這一句經文裏面就是纓絡,纓絡的垂布,垂下來表這個四攝法,接引一切衆生。下面這一句,“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這一句裏面它含的意思,神通如意,變現自在。衆生根基的差別無量無邊,你有智慧,你有能力,這個神通,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能力、技巧,你的方法非常巧妙。無論什麽樣身分的人,無論那一種行業的人,你一接觸,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都有善巧方便幫助他,令他歡喜修學佛法。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現實生活上,用在他現前的工作環境裏面,幫助他成功,幫助他的事業順利,幫助他達到圓滿,這個就譬喻是摩尼雨寶,這才是真正的寶,在我們佛法裏面講法寶,法寶是無量無邊的。第叁句,“及衆妙華,分散於地。”這散花。散花在世法裏面,所謂天女散花,表無量的因行,普遍的莊嚴大地。我們在《無量壽經》裏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種地毯一樣,而且這個地毯的花紋組織非常微妙並不淩亂。此地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是以無量的德行、無量的智慧莊嚴心地。這金剛寶地是指我們自性、心地,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我們莊嚴自己的心地,那就是佛經裏面所講六度萬行,這個是心地真實的莊嚴。後面這一句,“寶樹行列,枝葉光茂。”樹,底下還有一段經文,給我們說寶樹的莊嚴。樹是代表建立,建樹。我們中國古人常常說,人這個一生不能空過,至少要流芳千古,就是讓後人有一個好的紀念。那要怎樣做到呢?叁樁事情∶立功,爲國家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稱之爲叁不朽,這是世俗人的觀念。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呢?很難說。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會有成住壞空,太陽也有失掉光輝的一天,那裏能真正做到不朽呢?可是佛法裏面德行建立,真實的不朽。爲什麽呢?自性是沒有生滅的,凡是稱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意思,往後經上還有很多地方都會說到。這一次,我們在此地啓講這一部大經,因緣裏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緣,那就是我們“淨宗培訓班”第四屆決定采取《華嚴經》,所以這一屆的時間比較上長。原本《華嚴經》是打算在課堂裏面上課的。所以我們這個屬於教學,著重在真實的受用,解行相應,著重在契入《華嚴》境界,所以跟往常講經不一樣。往常講經,我們的目的定在信、解,讓你對佛法能生起信心,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這一次不是的,這一次我們著重在行,學了之後怎麽樣去做,怎樣去做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既然有這麽長的時間要開講這部經,我們同學十幾個人在一起學習,所以就把講堂搬到此地來了。我們教學對象前面這一排,後面諸位同修旁聽。不要小看旁聽,有的時候旁聽都證果了,學習的人還在迷糊顛倒,旁聽裏頭還有真的證果的,功德利益不可限量。這一次我們講的方法、方式跟過去都不一樣,有一些同學已經發現了,告訴我∶“法師,你這次講經風格跟從前完全變了。”是變了,我們順便在此地跟諸位說明。

  【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影現”兩個字好!前面所說的果德,果德到最後那真的是有所建樹,所以以“寶樹行列”作爲總結,我們的德行建樹有成就了、有成績了。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證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們確確實實不得其門而入。佛的經教再好,擺在我們面前;古大德的注解講得再透徹、再明白,我們依舊是沒有法子入門,沒有法子理解。所以說、聽都要得佛力的加持,叁寶的感應。這個裏面能感、所感我們一定要清楚,能感就是真誠的發心,經上常講“發菩提心”,我們真正肯發心學佛、學菩薩。我們現在一般是不是在這兒學佛呢?不是。接觸佛法一點氣氛,接觸到一點邊緣,到這邊來聽聽經。或者你在家裏每一天也做早晚課,也在讀誦經典,是不是學佛呢?不是的。怎樣才叫學佛呢?學作佛,這才叫學佛。佛存的是什麽心,佛怎樣待人;佛是存什麽心,我也存什麽心;佛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我也學佛這樣處事、待人、接物;佛如何生活,佛如何工作,樣樣都要向他學習,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佛。如其不然,都不叫學佛,叫什麽呢?叫佛學。你們現在在搞佛學,在研究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跟佛學不一樣,兩把事情,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唯有真正發心學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了。爲什麽呢?跟佛同心,同心就有感應。前面我跟諸位說過了,我們雖然是凡夫,業障習氣一品也沒消除,我們這個方向非常正確,對著成佛之道,對著成佛的門徑,一點都沒有偏差,那個感應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強,正如我們這個世間物理裏面所講磁力、磁場。你看看那個方向對准的時候,那個力量多強;角度偏差一點也有力量,但是力量就減弱;如果完全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一點感應都沒有。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真正發“四弘誓願”的心,這個方向就是一絲一毫都不偏差了,這才能得佛力加持。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衆生成佛還是要得佛力加持。“莊嚴”,這一段是講心地的莊嚴,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