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障有问题的小朋友开智慧,训练他清净心,不容易。教他读《四书》,读唐诗,读这些古籍,这两年来很有成就,我看到很欢喜。教小朋友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是修心养性,心要定不下来,那个一笔就写不好。我看到有六岁半的小朋友写的几个字,就裱起来挂着,写得很好;还有九岁的小朋友,小学三年级;六岁半的是小学一年级。这一批人里面将来决定有成就的,有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特别提醒他一句话,小朋友在你这个地方训练,训练个总算长吧!十年、八年,恐怕不可能有这麽长的时间,大概我想两、三年顶多。他离开你了,到别的学校去了,看看人家所作所为跟他自己现在念的不一样;回到家里面,小朋友去学圣、学贤,父母亲不是,一看不对头,那怎麽办呢?这书上骗我们的,大人做的都不是书上的。社会是个大染缸,在你这里短时间很清净,出了你这里入染缸又被污染,你不是前功尽弃吗?他听我这个话也愣了。我说有办法,用什麽?你要不断的教小朋友,常常给他说,不要学社会人的样子,不要学父母的样子;我要做好样子给父母看,给社会看,叫他学我,我不学他,你就成功了。这个理念天天灌输,大人做的,知道他跟我书上古圣先贤讲的不一样,大人做的错了,我做的对了,大人要跟我学,我不能跟他学;我念过圣贤书,他们没有念过。这才能收得到效果,才能做到持,受持。持之有恒,每天读诵,养成读诵圣贤书的习惯。圣贤书里头味道长、味道浓,这世间之乐,实在讲,什麽样的乐没有读经这个乐浓厚。那你来尝尝看,你说你读几卷经苦死了,这那里有乐呢?没乐。不如去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取那个乐。那是什麽原因呢?你虽然在这里读经,读了一部经,经里头什麽味道没有尝到,你是囫囵吞枣,你没尝到法味。如果你要是细嚼慢咽,尝到经典的法味,这个乐世间什麽样的乐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所以你要晓得老僧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盘腿打坐,心里头没有妄念就是定,读诵经典也是入定。他在享受,他不是在受苦,他在享受,无上的妙乐他在那儿受用,凡夫那里知道?那里懂得?好像看到这修行人枯坐,这个世间许多好玩的地方,他都不知道享受,傻瓜一个。到底谁傻?恐怕说人家傻瓜的人,自己傻!所以这个里头真的有乐趣。我们要懂得布施怎麽样修法,决不是讲到布施,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则,做出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真实;世间人喜欢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我们对於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施舍。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并不是讲这个话,大家都喜欢听的,不是的。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你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为他好嘛!那些都是爱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父母爱护儿女,对儿女犯过错,责备很深。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受严厉的处罚。那些呵斥、责备、惩罚都是爱语,都是爱护他的。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社会,不利众生的,决定不做。末後“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示现人身,他才能度得了我们。他要示现一个天神的身分,我们不敢接近他,一定要现一个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身分,我们才欢喜接受他。佛要度畜生,一定要到畜生里面去投胎,现畜生身,现它的同类身,才能度畜生。经典里面都有,佛要是度那个猪,他要在猪里面投胎,也变成一只猪,天天在猪圈里面给那些小猪们讲经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要度饿鬼,一定要变现一个鬼的身分,给饿鬼道讲经说法。在那一道,现那一道的身,你才能度得了众生,同事摄,应当说什麽法就给他说什麽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这些东西,我们读了、听了、学会了,马上就起作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现在分工很细,各行各业,你遇到那一类的人,那一界的人,那一个行业的人,你给他说什麽样的法。这个法一定是帮助他,在他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能有成就,他就喜欢。如果与他经营的行业相违背,他是一个经商的商人,是一个企业家,你去劝他来当和尚,那怎麽行呢?决定办不到的。他怎麽能接受?他是个商人,你就要说法帮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企业家;佛经里面讲的商主,商业界的领袖人物,他高兴,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说什麽法,一定要应机。佛说法,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叫四摄。四摄在这一句经文里面就是缨络,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这个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下面这一句,“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这一句里面它含的意思,神通如意,变现自在。众生根基的差别无量无边,你有智慧,你有能力,这个神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力、技巧,你的方法非常巧妙。无论什麽样身分的人,无论那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都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里面,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帮助他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在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宝,法宝是无量无边的。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於地。”这散花。散花在世法里面,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种地毯一样,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这金刚宝地是指我们自性、心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我们庄严自己的心地,那就是佛经里面所讲六度万行,这个是心地真实的庄严。後面这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树,底下还有一段经文,给我们说宝树的庄严。树是代表建立,建树。我们中国古人常常说,人这个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就是让後人有一个好的纪念。那要怎样做到呢?三桩事情∶立功,为国家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这是世俗人的观念。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呢?很难说。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那里能真正做到不朽呢?可是佛法里面德行建立,真实的不朽。为什麽呢?自性是没有生灭的,凡是称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意思,往後经上还有很多地方都会说到。这一次,我们在此地启讲这一部大经,因缘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缘,那就是我们“净宗培训班”第四届决定采取《华严经》,所以这一届的时间比较上长。原本《华严经》是打算在课堂里面上课的。所以我们这个属於教学,着重在真实的受用,解行相应,着重在契入《华严》境界,所以跟往常讲经不一样。往常讲经,我们的目的定在信、解,让你对佛法能生起信心,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的,这一次我们着重在行,学了之後怎麽样去做,怎样去做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既然有这麽长的时间要开讲这部经,我们同学十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所以就把讲堂搬到此地来了。我们教学对象前面这一排,後面诸位同修旁听。不要小看旁听,有的时候旁听都证果了,学习的人还在迷糊颠倒,旁听里头还有真的证果的,功德利益不可限量。这一次我们讲的方法、方式跟过去都不一样,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告诉我∶“法师,你这次讲经风格跟从前完全变了。”是变了,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说明。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影现”两个字好!前面所说的果德,果德到最後那真的是有所建树,所以以“宝树行列”作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有成就了、有成绩了。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佛的经教再好,摆在我们面前;古大德的注解讲得再透彻、再明白,我们依旧是没有法子入门,没有法子理解。所以说、听都要得佛力的加持,三宝的感应。这个里面能感、所感我们一定要清楚,能感就是真诚的发心,经上常讲“发菩提心”,我们真正肯发心学佛、学菩萨。我们现在一般是不是在这儿学佛呢?不是。接触佛法一点气氛,接触到一点边缘,到这边来听听经。或者你在家里每一天也做早晚课,也在读诵经典,是不是学佛呢?不是的。怎样才叫学佛呢?学作佛,这才叫学佛。佛存的是什麽心,佛怎样待人;佛是存什麽心,我也存什麽心;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也学佛这样处事、待人、接物;佛如何生活,佛如何工作,样样都要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如其不然,都不叫学佛,叫什麽呢?叫佛学。你们现在在搞佛学,在研究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两把事情,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了。为什麽呢?跟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前面我跟诸位说过了,我们虽然是凡夫,业障习气一品也没消除,我们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对着成佛之道,对着成佛的门径,一点都没有偏差,那个感应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强,正如我们这个世间物理里面所讲磁力、磁场。你看看那个方向对准的时候,那个力量多强;角度偏差一点也有力量,但是力量就减弱;如果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一点感应都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真正发“四弘誓愿”的心,这个方向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偏差了,这才能得佛力加持。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