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就统统包括了,说个一切。“影现”好!“影”,告诉你是影相,影相不是无,有;但是不是真有,没有自体,体性是空的,缘起性空。相是缘起的,所以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它有,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可以受用,不可得,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受用没错,执着就错了。我们对於一切事物有受用,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衣、食、住、行许许多多这些器皿,都是我们日用生活当中必须要的用具,可以受用。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也一样受用,那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在那里呢?我们在受用当中起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在受用当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那个心里面生起来的是无量智慧,我们生起来的是无量无边的忧虑、牵挂、烦恼。所以一样的受用,两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凡圣的差别。我们今天要学佛,要学佛的受用。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在人都讲权力,我们也讲,恒顺世间吧!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大酒店,你看这观光酒店,在新加坡有六星级的,服务非常周到。我们到那里住一晚上,到那边去吃个东西,接受这些很周全的招待,我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老板,他天天伤脑筋,怎麽管理、怎麽赚钱、怎麽赔本,那个麻烦可大了!我们使用的人很自在,不管这些事情。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有钱的这些人家,你看在世界上这个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都买了别墅,都是他的。他工作忙得不得了,又不能去住,怎麽样呢?请人去住,每个月还给人家钱,给他;那个人就是有享受的权,没有所有权,你看看那个人才叫真正有福报。那个老板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请了个佣人孝顺他。盖那麽好的房子,那麽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着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实实在在的。我在年轻学佛的时候就看到,台湾有个很富有的,台湾人都知道:陈查某;在阳明山有一楝别墅,我在那个别墅里头住过一天。我听说陈查某一生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请了两、三个工人在那里住,请他们去享受。前世欠他,没法子,前世欠他的。有这麽多钱,不知道去利益社会,不知道去布施给社会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不肯去帮助他,把那个钱在那里浪费,造了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风景好的地区很好,何必到那里去买房子?又住不了几天,大酒店有的是,那个花钱很有限。为什麽自己一定要在那里置产业,搞这个?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离不开了。死的时候还挂念着,这个地方有财产、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这种人,他的心行与佛的感应完全相违背,不起作用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何求佛力加持,一定要与佛的愿行相应;佛是什麽样的心,佛是怎麽样的行持。一切“影现”范围非常的广大,或在地中现,或在地面现,或在树中现,或在种种庄严具上现(这个种种庄严具就说之不尽了),或者在有情众生身相上现,或者在有情众生德行上现,或者在这些植物、矿物形象上现,不定,太多太多了。心在极清净的时候,妄念不生的时候,六尘表法的义趣你统统都能够领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呢?正报里面一一毛孔,依报里头一一微尘,都在转妙*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後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的真相。二)树、严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围,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里面只有一句“其菩提树,高显殊特。”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总显高胜”。这个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麽叫宝树呢?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其妙无穷;迷人看不出来,觉悟的人看得出来。为什麽呢?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那怎麽会看得厌呢?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是诸佛如来共同来说,说上一个阿僧祇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里面举一个例子:菩提树,举一个例子。那你要问,为什麽举菩提树,不举别的树呢?这个问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他这里举一棵松树来,为什麽选松树,不选其他的树呢?你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所以这个举例是任意举,随意来举。举菩提树,这个是理所当然。佛在菩提树下说法,就近取比喻,就举佛住在这棵树下,就以这棵树为例子。其实我们以後叫它做“菩提树”,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树,“毕钵罗树”。佛在这棵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所以以後就把这棵树称之为“菩提树”,是这麽个意思。菩提是觉,佛在这个地方觉悟,以它作为一个纪念。觉,觉之体是智慧,没有智慧,你怎麽会觉悟?换句话说,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於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的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成正觉,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跟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成是什麽意思?发现了,明了了,说之为“成”。我们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没有现前,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不能叫“成”。我们的智慧为什麽不能现前,为什麽不能发现呢?有障碍把它障住了。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里面将这些障碍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把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不起作用。佛把这两种障碍除掉了,将这两种障碍转变过来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要想功夫得力,你要不做个转变,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都是造作一些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在五戒、十善里面告诉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性德。十善里面: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是性德,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所谓是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那里是佛提倡,那里是佛教我们?我们有,忘掉了,现在所干的,恰恰相反。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尽干这些,心里面贪、嗔、痴、慢。这就是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这些东西来约束我们的,你要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佛从来不干这些事情,不会约束别人。佛给你说明白,全是你自己的性德,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如果你要觉悟了,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了,回头是岸。这是能感。菩提树的高,“高”是你的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这个“盛”是讲你的行殊胜,你的行为殊胜,你的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这个树显示出性德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里面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超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这个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这个不昧就是我们常讲“觉而不迷”。无论在什麽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那一种人事环境里面、物质环境里面,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总显的意思,这是显。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象上,前面讲的光色,流露在形象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馀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这个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里面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这个宝树来表法,特别选定用菩提树来细说。确实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不喜欢树木、花草,世尊将树木、花草里面说出这麽多的妙法来,让我们以後一看到树木、花草,都在说法,没有一样不在说法。才知道《华严经》里面所说,尘说刹说:一切万物都在说,无间说:从来没有间断的在说。说什麽呢?说“大方广佛华严”。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佛说法的高明、善巧,确确实实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表现。佛要不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