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23

  ..续本文上一页把尘尘刹刹这种说法的义趣给我们显示出来,我们听佛讲经,听完了就完了,出了讲堂就没有了,都忘掉了。你懂得这些义趣,表法的义趣,今天我们念到菩提树的庄严,我们将来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树,就想到这段经文,就想到佛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你这一想,全部的“大华严”不都现前了吗?这个方法才妙,等於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华严经》永无中断。教你看到地,金刚妙宝所成;看到这些树木、花草,这里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圆满的佛法,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里头含摄圆满之法,虚空法界。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无间之说,都在任何一法里面显现无馀,这个说法真是巧妙到极处。我们今天讲艺术的境界,世间那一种人在艺术境界里面能够跟佛相比,没法子。下面“体摄众德”。这一段里面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它的主干,从这个本里面再生枝,枝里面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的。金刚表什麽?在此地我们晓得,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果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这《华严经》後头还要听吗?不要听了,你全都明白了,这是实话,不是假话。我过去在台中,在李老师法会里面学《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诸位晓得《华严经》八十卷,我听了一卷。这一卷听了之後,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十七年没讲完,只讲了一半,我讲的比李老师讲得还要详细。所以你这一段听会了,全都会了;你要不会,全都不会。“身”,身是讲的本体,这是用树来作比喻。树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麽?三昧。他说是“金刚为身”,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金刚”是比喻,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取这个意思,你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表法。在金属里面,唯有黄金颜色不变,它的化学结构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喜欢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金的颜色不变,银就不一样了,银、铜、铁、锡会起氧化作用,会变色。“金”不会变,所以大家特别喜欢黄金,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是表不生不灭,表这个意思。“刚”是非常坚固,金刚是不但不变,而且表示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这三个都不变,三个都坚固,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离不开这一个基础,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所以说“金刚为身”。“干”,干是从身,我们中国人叫它本,根本,这本此地叫身,就是我们说的本。从这个本里面生出来的干,干里面再生枝,枝里头再生条,条里面再长叶、花果,那麽这是我们略说。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身体就是透明的。确确实实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真的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特殊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有天眼,他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的身体里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样。里面虽然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们凡夫这个身里面漆黑,污秽肮脏。为什麽呢?这个里面被一些贪、嗔、痴、慢,被妄想、分别、执着染污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晓得,烦恼业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个大概,一看到这个人的容貌,看到这个人谈吐、行动,知道这个人有学问、有德行;看到这个人形象很粗鲁,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个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讲有智慧,那个慧是从定里面发的,跟世间有学问、有道德不一样,定中发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我过去在美国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有几个美国人,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里面有不少有特异功能,是美国人,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他们修禅定,也是跟佛教里面这些老一辈参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确确实实得定,但是那个定功并不怎麽很高,这个我们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点小小的定功已经超越一般人,他们得的这个定,在佛门里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还在欲界。所以在欲界里面,多多少少都可以有一点定功。如果没有定功,决定不能够生夜摩天,全凭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个定功,如果说是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这个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达九十分;化乐天,八十分,一层一层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强了,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他这个定功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他看到。我到那边是讲《无量寿经》,正好《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来了,我是先送了一些过去。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我们里面就有一位同修拿这个照片给这些外国人,他们有神通的人,给他们看,看看这个人怎麽样。这几个人一看之後,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听了很奇怪,他没有见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体是透明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贪、嗔、痴、慢。而且告诉大家,这个人现在不在世,又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讲的都有道理,没有人事先给他介绍过。所以如果现场见到人的时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彻、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智慧往外透,内外明彻。所以说“干是琉璃”。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的表示,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於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都属於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个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麽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越是大树,枝条越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後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後得,对根本说的。後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是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为什麽说有那麽多呢?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着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了,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这个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一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着,何况世间法呢?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所谓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一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这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的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水很清,很平,我们在池子里面,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了,普遍整个池中。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麽呢?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个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这个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