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塵塵刹刹這種說法的義趣給我們顯示出來,我們聽佛講經,聽完了就完了,出了講堂就沒有了,都忘掉了。你懂得這些義趣,表法的義趣,今天我們念到菩提樹的莊嚴,我們將來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樹,就想到這段經文,就想到佛在《華嚴經》上的教誨。你這一想,全部的“大華嚴”不都現前了嗎?這個方法才妙,等於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講《華嚴經》永無中斷。教你看到地,金剛妙寶所成;看到這些樹木、花草,這裏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圓滿的佛法,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裏頭含攝圓滿之法,虛空法界。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諸佛如來塵說刹說、無間之說,都在任何一法裏面顯現無馀,這個說法真是巧妙到極處。我們今天講藝術的境界,世間那一種人在藝術境界裏面能夠跟佛相比,沒法子。下面“體攝衆德”。這一段裏面有六句,“金剛爲身”,身是樹身,就是樹的本幹、它的主幹,從這個本裏面再生枝,枝裏面再生條。這個身就是本,就是樹身,樹身是金剛的。金剛表什麽?在此地我們曉得,佛在此地說這個“樹”,其實是在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說明我們自性真心的體、相、德用,無論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說這些大道理。所以才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如果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這《華嚴經》後頭還要聽嗎?不要聽了,你全都明白了,這是實話,不是假話。我過去在臺中,在李老師法會裏面學《華嚴經》,我只聽了一卷,諸位曉得《華嚴經》八十卷,我聽了一卷。這一卷聽了之後,我就到臺北講《華嚴經》,我講了十七年,十七年沒講完,只講了一半,我講的比李老師講得還要詳細。所以你這一段聽會了,全都會了;你要不會,全都不會。“身”,身是講的本體,這是用樹來作比喻。樹是菩提,菩提的本體。菩提是覺,覺性的本體是什麽?叁昧。他說是“金剛爲身”,金剛叁昧。金剛叁昧是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這個爲基礎,以這個爲根本。“金剛”是比喻,比喻不變、不壞,比喻堅固,取這個意思,你看《金剛經》裏面所說的表法。在金屬裏面,唯有黃金顔色不變,它的化學結構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一般人喜歡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金的顔色不變,銀就不一樣了,銀、銅、鐵、錫會起氧化作用,會變色。“金”不會變,所以大家特別喜歡黃金,表不變的意思;不變就是表不生不滅,表這個意思。“剛”是非常堅固,金剛是不但不變,而且表示堅固。堅固是信心堅固,願心堅固、行心堅固,信、願、行這叁個都不變,叁個都堅固,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如來家業,這就樹立起來了,取這個意思。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之所行,都離不開這一個基礎,都離不開這一個原則。所以說“金剛爲身”。“幹”,幹是從身,我們中國人叫它本,根本,這本此地叫身,就是我們說的本。從這個本裏面生出來的幹,幹裏面再生枝,枝裏頭再生條,條裏面再長葉、花果,那麽這是我們略說。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幹是琉璃”。“琉璃”是七寶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你身體就是透明的。確確實實佛菩薩、修道人心地清淨,身體真的是透明的。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有特殊能力的人,我們一般講有天眼,他能看得出來,看出這個修行人的身體裏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樣。裏面雖然有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染汙;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們凡夫這個身裏面漆黑,汙穢肮髒。爲什麽呢?這個裏面被一些貪、嗔、癡、慢,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汙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曉得,煩惱業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們這個世間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個大概,一看到這個人的容貌,看到這個人談吐、行動,知道這個人有學問、有德行;看到這個人形象很粗魯,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個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講有智慧,那個慧是從定裏面發的,跟世間有學問、有道德不一樣,定中發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我過去在美國邁阿密講經的時候,有幾個美國人,邁阿密這個地方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裏面有不少有特異功能,是美國人,他們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從那裏來的呢?他們修禅定,也是跟佛教裏面這些老一輩參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確確實實得定,但是那個定功並不怎麽很高,這個我們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點小小的定功已經超越一般人,他們得的這個定,在佛門裏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還在欲界。所以在欲界裏面,多多少少都可以有一點定功。如果沒有定功,決定不能夠生夜摩天,全憑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個定功,如果說是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這個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達九十分;化樂天,八十分,一層一層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強了,達不到這個標准。但是他這個定功超過我們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他看到。我到那邊是講《無量壽經》,正好《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來了,我是先送了一些過去。前面有一張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我們裏面就有一位同修拿這個照片給這些外國人,他們有神通的人,給他們看,看看這個人怎麽樣。這幾個人一看之後,他說這個人身體透明的。我聽了很奇怪,他沒有見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體是透明的,換句話說,他沒有貪、嗔、癡、慢。而且告訴大家,這個人現在不在世,又說這個人是個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他講的都有道理,沒有人事先給他介紹過。所以如果現場見到人的時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徹、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淨,一塵不染,這是智慧往外透,內外明徹。所以說“幹是琉璃”。佛在此地教我們如何觀察萬物,體會六塵說法;說,不一定要用言語,任何表示都可以說是說法。在我們人間,我們有意的表示,這個大家很明顯的能夠領悟,所謂生活當中,特別是在舞臺上,講臺也等於舞臺,眉目可以表情,動作也可以表情,這些有意都屬於說法。而無意的那種表法,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同樣是很明顯的能夠領悟。如果領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礦物,一切自然現象,中國古書裏面記載的所謂“上天垂象”,這個意思就是說大自然的現象。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夠領悟。這個裏面的道理很深,實在說也唯有佛法能說得透徹。理是什麽呢?因爲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我們自己向內觀察比較難,觀察我們的心性,觀察我們極微細的念頭,實在是相當不容易。但是我們對外面觀察,那就比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曉得,內外是一如,沒有兩樣。所以從外面境界能夠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與法是否相應,都能夠體會得出來。雜寶枝條,一棵樹枝條多,越是大樹,枝條越多。“雜寶”,這不是一寶,雜寶比喻差別的智慧,佛家講後得智,也叫做權智。權,對實說的;後得,對根本說的。後得智能知一切萬事萬物,所謂是無所不知。他用雜寶來比喻,這是說我們解能隨境生,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能夠開悟,都能夠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第四句是講“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條如果要是沒有葉,那就變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條的莊嚴就是綠葉。佛在此地用這個法來表定與慧密切的關系,慧能夠幫助定,定也能幫助慧,所謂是智資定而深照。寶葉雖然多,雖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樹的蔭涼,比喻百千定門,或者我們講百千叁昧,同歸一寂。叁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爲什麽說有那麽多呢?禅定跟正受都是說明我們在境界裏面能保持著如如不動,這個時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動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經裏面把它分作五大類∶苦、樂、憂、喜、舍,五大類,每一類裏面無量無邊。身體有苦受跟樂受;心裏面有憂受跟喜受;憂、喜是心理的,苦、樂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錯,身這個時候也沒有苦沒有樂,心也沒有憂沒有喜,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時間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叁昧了,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們凡夫有;叁昧、正受,凡夫沒有,這個差別在此地。如果我們一個人對財不貪,財擺在面前不動心,你在財裏面得叁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一些人不貪財,他貪名,他在名裏面他叁昧就沒有了,財裏面有叁昧。如果也不貪名,那在名裏面也得叁昧了。由此可知,境界無量無邊,叁昧就無量無邊。無論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上那個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貪著,何況世間法呢?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所謂百千叁昧,同歸寂滅,這一種清涼自在。定、慧不僅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這大樹,樹蔭很蔭涼,也能夠庇佑別人,這就是你定慧的影響力,就能夠普度衆生。影響的力有有形的,有無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紋一樣。水很清,很平,我們在池子裏面,投一塊小石頭,它就有個波浪,慢慢波浪就擴大了,普遍整個池中。由此可知,我們的影響力決定是跟諸佛如來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可是這種影響力往往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說沒有因果,沒有報應,你要這樣想就完全錯了。極其微弱的念頭,我們自己沒有辦法發覺到的,諸佛如來都清楚,都能夠明了。爲什麽呢?他們的心清淨,感應的力量特別強。我們心不清淨,粗心大意,感應的力量很微弱,耳朵邊敲鍾都聽不見。那個耳根靈的,馬路旁邊掉一根針他都聽清楚。這個就是心地清淨與否,産生這樣一個現象。第五句“寶華”,色彩衆多,分在枝條裏面。這些花的顔色,在光明照耀之下顯出非常之美觀。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樹影。這個樹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們一般說,對文人給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