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帶來的靈感,他因這個靈感能夠寫出很美的詩詞歌賦;帶給音樂家,寫出微妙的樂章;帶給畫家,作出作畫。這是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的靈感,可是總是不能超越六道輪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樣,爲什麽不一樣呢?我們在前面講過,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對著真心本性,正對著“大方廣”,他領悟的決定不相同。這是佛家講,他看到這些景觀領會的,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明心見性,提高他修證的層次,這個不一樣。那麽這些文人,他在這個裏面也得到許多靈感,能夠成就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世間人欣賞覺得很美。可是在佛法裏面,美多動感情,換句話說,都是叫你生煩惱。過去東晉的時代,慧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以虎溪爲界。謝靈運居士想參加這個念佛堂,被慧遠大師拒絕了。遠公大師爲什麽要拒絕他?這個人在中國曆史上是大文學家,他有許多作品一直傳留到現在,《四庫全書》裏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習氣太重,換句話說,他很聰明,有智慧,他那個角度不是對著“大方廣”,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裏面去。遠公怕他常常看到這個六塵境界,又寫詩、又寫詞、又寫文章,擾亂大衆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絕他;文人習氣太重。“寶華光影”表神通,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種種不同的差別,不同的才藝。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我們是以世法來說,對於音樂家,他得到靈感,他能夠譜曲;對於畫家,他得到靈感,他能畫出一幅名畫;詩人,他寫得出好的詩句。這就是說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沒有定力不會有感應,也就是你得不到靈感。可見得靈感,你要得到深度,與你的心有密切關系。這定心,在世間人不講禅定,專心;專心接近定,他心專於一門,往往觸目動心,他就有靈感産生。世法都要專,何況佛法的修學!所以佛家講定、講慧都是這一些智光,光影現在心地。陽光照著樹的影,枝條花果之影,在地面上,比喻六塵落謝的影子在我們的心地上,它才能觸動,才有感應。所以本經《淨行品》裏面說:“若見華開,當願衆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佛在《淨行品》教給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清淨心。綜合全品的義趣,我們如果念念爲衆生,清淨心容易成就;反過來,念念爲自己,清淨心決定不能現前。這個是《淨行品》裏面整個的義趣、大意。“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廣無盡。花開了之後一定會結果,果表受用,表果報。果皆如意,這個是真實的果報,自在如意。它表無邊的行海,海比喻廣大,比喻數量無盡。菩薩的行門無量無邊,六度萬行,那個“萬”不是數字,這個六度是六個綱領,每一個綱領裏面細行都說之不盡,無量無邊,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薩行,菩薩覺悟了,覺悟了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趣向於大菩提。只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求其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們學佛,學什麽?求什麽?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那你就對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間,求福、求名、求利、求長壽、求兒女,都錯了。那我們要問,世間人求的這些東西,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有求不到的道理?我們讀袁了凡居士的家書《了凡四訓》,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世間像了凡居士這樣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這樣的成就的人也很多,不過是沒有把它寫成書而已,很多。這種求,這個心依舊是輪回心,你雖然求到了,真實智慧不開,叁昧正受你不能夠獲得,這一生依舊是空過了,非常可惜。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標定在無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講的成佛。我們學佛,要學得跟諸佛如來一模一樣,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難!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沒有比這個更難。這麽難的事情,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辦得成嗎?行!《華嚴》在末後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我們念佛往生淨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記住,前面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我們雖然不能像諸菩薩那一種的修學,最低限度也要有幾分相應,相似的相應,我們念佛往生才有把握。這是這一次在此地跟諸位同修報告《無量壽經》,這一句經文我們特別多說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人人有分。既然能夠到這個講堂來,就可以證明你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你跟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緣,只要這一生能真正發願,決定得生。所以這個果一定是菩提涅槃的大果。自利就如同經上講的含晖,沒有發出來,他的光色還沒能夠發出來,可是內裏面確確實實已經在這個地方作修養的功夫了。修心養性,養性就是養道。怎麽個養法呢?一定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放下,才能得到感應道交。我們求感應,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禱告、禮拜、供養,能不能得到感應?也可能得一點,小啊!爲什麽小呢?能感的這個力量小,佛菩薩所應的當然也就不大了。“感應道交”要用現在數學的名詞,它決定是成正比例。我們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應;有兩分感,決定就有兩分應。怎樣才能獲得圓滿的感應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個心,只有一個願,爲佛法爲一切衆生。像清涼大師在這部經裏頭所說,“爲續佛慧命,爲普利一切衆生”,其他的什麽念頭都沒有,這個感應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薩,什麽都不求。爲什麽呢?你這個心正是佛心,你這個願就是佛願,你的心、願跟佛完全相同,那個感應力量是圓滿的。求佛菩薩保佑我,可不行了;“我”這個是煩惱,這是妄想,這是分別、執著;縱得到感應,那個感應很微薄。決定沒有爲我,爲正法久住,爲續佛慧命,爲利益一切衆生。我們只要發這個願,行願相資,必定能得到諸佛如來滿分的加持,滿分的感應。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觸外面的境界,當然最明顯的是接觸到一切衆生。如果緣沒成熟,這個緣是兩方面,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大衆。自己的緣沒成熟,自己還沒有能夠悟入境界。我們講《華嚴經》,這是華嚴境界,沒入這個境界,沒熟。可是我們的確每一天在認真修學,在充實自己,這就好比果裏面的含晖,逐漸在長成。如果已熟,光色發現出來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現前,德能也現前,就像那個果成熟一樣,可以利益一切衆生。我們看這個果,果成熟之後,果自己沒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給別人享受。我們幾個人看到花果,有這種感受呢?花開了,我們可以說它自己也可以欣賞,很美!果成熟了都被別人吃掉了,它自己沒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獻給大衆,奉獻給大衆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虛。果要是自己來享受,給諸位說,沒有那個道理。可是世間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積的福報,這一生開花結果了,得了大的財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得大財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一天還是吃叁頓飯,頂多吃五頓;晚上睡覺還是六尺床,就算他那個床做一丈吧!一丈,他身體就那麽大,他也不能把身體放大跟床一樣,他做不到。中國古人講“日食叁餐,夜眠六尺”,你還能享受什麽?那麽累世修積的福報,在這一生當中,真的叫空過了。無論你用什麽樣的心機,細細想想都是給別人糟蹋掉,家親眷屬糟蹋掉了,旁邊的近人糟蹋掉了。爲什麽不把這些東西布施給一切衆生,將福報與一切衆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報,你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的福報。這個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塗人你給他講他不相信;你給他講,他說這個人不懷好意,要來騙我錢了;你說給他講真話,他還說我們去騙他,說我們不懷好意。最可憐的人是什麽呢?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得老人癡呆症。他有錢,又有地位、又有錢,他一口氣不斷,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叁班護士來照顧他,往往一躺躺個十幾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錢?這個花得很辛苦。這種情形佛法裏頭有沒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裏有福報,有那麽大的福報,福必須享完他才會走,他沒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親眷屬明白,把他這個財富拿去布施,去做這些慈善救濟的事業,幫助那些苦難的衆生。那麽他就兩個現象∶如果他壽命還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壽命沒有了,他很快就離開這個世間,不再受病苦了,都是好事。但是我們看到這些現象,不好意思說,說了是什麽?這個和尚不懷好心來騙我們。我們是真明白,真能夠幫助他解決,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我們明白之後,果決定是給大衆享受,這是真實的果報,這有意義,有價值。在花報裏面,自己可以欣賞,當然也供給別人欣賞。尤其是菩薩們,菩薩就是覺悟的人。說這部大經,總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覺悟,人人都做菩薩。菩薩的生活,菩薩的工作,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與“如”相應,與真如自性相應,或者說我們講的與“大方廣”相應。“大方廣”還難懂,我們再換一句話,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行。或者我們落實在事相上,與六度、四攝相應。我們所得的這個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間列在一起。本經經文裏頭有說:“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長許許多多的樹木,我們心地裏面有妙法樹。清涼大師爲我們說明這妙法樹,“信是種”,樹的種子。桃樹,桃核種子能長成樹。這個菩提樹,種子是什麽呢?信,信心。你看《華嚴》一展開:信、解、行、證;淨土叁個往生的條件∶信、願、行;信是種,是佛種。菩提樹就是講成佛,成佛的種子,信心。“慈悲是根”,一個人沒有清淨信心,沒有慈悲心,他怎麽會成就呢?好像這個植物,沒有種子,沒有根,再好看也不過像我們現在臺上擺的假花、假樹,不是的真。雖然有幾盆真的,盆栽長不大,幾天不照顧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們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風順,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種子。那你沒有信心怎麽行?沒有慈悲怎麽行?佛法裏面常說:“慈悲爲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