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麽不一样呢?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着真心本性,正对着“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那麽这些文人,他在这个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麽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着“大方广”,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这个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於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於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你要得到深度,与你的心有密切关系。这定心,在世间人不讲禅定,专心;专心接近定,他心专於一门,往往触目动心,他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一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阳光照着树的影,枝条花果之影,在地面上,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它才能触动,才有感应。所以本经《净行品》里面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佛在《净行品》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综合全品的义趣,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个是《净行品》里面整个的义趣、大意。“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了之後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个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这个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了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於大菩提。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学佛,学什麽?求什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那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的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麽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後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一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槃的大果。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晖,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作修养的功夫了。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麽个养法呢?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啊!为什麽小呢?能感的这个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了。“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头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麽都不求。为什麽呢?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了;“我”这个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着;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一天在认真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的含晖,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那个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後,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呢?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了都被别人吃掉了,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了,得了大的财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一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吧!一丈,他身体就那麽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麽?那麽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无论你用什麽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的近人糟蹋掉了。为什麽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你说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麽呢?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个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头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麽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那麽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了,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麽?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我们明白之後,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本经经文里头有说:“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这个菩提树,种子是什麽呢?信,信心。你看《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麽会成就呢?好像这个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的真。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那你没有信心怎麽行?没有慈悲怎麽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