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25

  ..续本文上一页,方便为门。”,慈悲,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於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这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个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麽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这棵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这个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後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那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後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後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麽?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个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这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那麽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个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那里来呢?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那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麽叫禅?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叫禅。这个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里头不起贪、嗔、痴、慢,这是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不是对於外面境界相是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第二句里面,“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就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所以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那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的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一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来,这个成绩就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了。怎麽说变成菩萨呢?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了,信心生起来了,慈悲心现前了,智慧也现前了,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把妄想、分别、执着通通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麽做怎麽做,那就不相应了。所以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麽个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麽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了;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这个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麽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後,人家把他纪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後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智慧成就智慧之身,然後自然这个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末後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着重在实质,不着重在形式。他为什麽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着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了,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後无论在什麽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像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那些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是藉着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你看随机教育,机会教育,那个地方不是道场?那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这个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於後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後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碍,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麽方法来处理呢?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个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在台湾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於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後来,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於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台湾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了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