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盡,太多太多了,所以經上用個“一切”就統統包括了,說個一切。“影現”好!“影”,告訴你是影相,影相不是無,有;但是不是真有,沒有自體,體性是空的,緣起性空。相是緣起的,所以把它比作“夢幻泡影”。它有,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可以受用,不可得,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受用沒錯,執著就錯了。我們對於一切事物有受用,我們每天穿衣吃飯,衣、食、住、行許許多多這些器皿,都是我們日用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用具,可以受用。佛菩薩應現在這個世間也一樣受用,那佛菩薩跟我們的差別在那裏呢?我們在受用當中起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在受用當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那個心裏面生起來的是無量智慧,我們生起來的是無量無邊的憂慮、牽挂、煩惱。所以一樣的受用,兩種不同的感受,這就是凡聖的差別。我們今天要學佛,要學佛的受用。我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同修們,我們在這個世間,現在人都講權力,我們也講,恒順世間吧!我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使用權很自在。像我們住酒店、住旅館一樣,我們有使用權。大酒店,你看這觀光酒店,在新加坡有六星級的,服務非常周到。我們到那裏住一晚上,到那邊去吃個東西,接受這些很周全的招待,我使用,我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老板,他天天傷腦筋,怎麽管理、怎麽賺錢、怎麽賠本,那個麻煩可大了!我們使用的人很自在,不管這些事情。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就是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我們這個世間凡夫,說實在的話,他要的是所有權,沒有使用權。可憐,好可憐!我看了很多,有錢的,有錢的這些人家,你看在世界上這個風景好的地方,都買了洋房,都買了別墅,都是他的。他工作忙得不得了,又不能去住,怎麽樣呢?請人去住,每個月還給人家錢,給他;那個人就是有享受的權,沒有所有權,你看看那個人才叫真正有福報。那個老板實在是大傻瓜,沒福報!他不會孝順他的父母,他孝順他的傭人,請了個傭人孝順他。蓋那麽好的房子,那麽大花園叫他去享受,每個月還給他生活費,對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說糟不糟糕。這種人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著很歎息,愚癡!他有沒有享受?可能一生在那裏住一個晚上,實實在在的。我在年輕學佛的時候就看到,臺灣有個很富有的,臺灣人都知道:陳查某;在陽明山有一楝別墅,我在那個別墅裏頭住過一天。我聽說陳查某一生在那兒住了一個晚上,請了兩、叁個工人在那裏住,請他們去享受。前世欠他,沒法子,前世欠他的。有這麽多錢,不知道去利益社會,不知道去布施給社會許許多多苦難的衆生,不肯去幫助他,把那個錢在那裏浪費,造了些毫無意義的事情。風景好的地區很好,何必到那裏去買房子?又住不了幾天,大酒店有的是,那個花錢很有限。爲什麽自己一定要在那裏置産業,搞這個?要所有權,所有權就是六道輪回,離不開了。死的時候還挂念著,這個地方有財産、那裏有房子,一樣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嗎?不能,隨業受報,叁途流轉,這個是世間愚癡到了極處。所以這種人,他的心行與佛的感應完全相違背,不起作用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如何求佛力加持,一定要與佛的願行相應;佛是什麽樣的心,佛是怎麽樣的行持。一切“影現”範圍非常的廣大,或在地中現,或在地面現,或在樹中現,或在種種莊嚴具上現(這個種種莊嚴具就說之不盡了),或者在有情衆生身相上現,或者在有情衆生德行上現,或者在這些植物、礦物形象上現,不定,太多太多了。心在極清淨的時候,妄念不生的時候,六塵表法的義趣你統統都能夠領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呢?正報裏面一一毛孔,依報裏頭一一微塵,都在轉妙*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強烈的感受,明顯的感受;我們在這個世間六塵同樣說法,從來沒有間斷,從來沒有差別,我們的心粗,感受不到。這個事情,理與事在《華嚴經》上都能得到證明,然後才曉得《華嚴經》所講佛的道場始成正覺。道場在那裏?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道場,處處皆是菩提場,時時皆是成正覺。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時存在、同處存在。這個意思很深,但這的的確確是事實的真相。二)樹、嚴
【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琉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複以摩尼而爲其果。含晖發焰,與華間列。其樹周圍,鹹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衆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經文總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裏面只有一句“其菩提樹,高顯殊特。”我們這裏有個小標題:“總顯高勝”。這個勝是殊勝,高顯殊勝。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寶樹,寶樹就太多了。爲什麽叫寶樹呢?任何一棵樹,覺悟的人看,其妙無窮;迷人看不出來,覺悟的人看得出來。爲什麽呢?任何一棵樹都說妙法,那怎麽會看得厭呢?而且所表之法無有窮盡,深廣無際,細說就是諸佛如來共同來說,說上一個阿僧祇劫也說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們都能夠略知大概,所以在衆多寶樹裏面舉一個例子:菩提樹,舉一個例子。那你要問,爲什麽舉菩提樹,不舉別的樹呢?這個問的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他這裏舉一棵松樹來,爲什麽選松樹,不選其他的樹呢?你這個問題永遠得不到答案。所以這個舉例是任意舉,隨意來舉。舉菩提樹,這個是理所當然。佛在菩提樹下說法,就近取比喻,就舉佛住在這棵樹下,就以這棵樹爲例子。其實我們以後叫它做“菩提樹”,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樹,“畢缽羅樹”。佛在這棵樹下示現成等正覺,所以以後就把這棵樹稱之爲“菩提樹”,是這麽個意思。菩提是覺,佛在這個地方覺悟,以它作爲一個紀念。覺,覺之體是智慧,沒有智慧,你怎麽會覺悟?換句話說,覺的因是智慧,覺之體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學是以智慧爲目的,以定爲手段,因定開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開智慧。佛能成大覺,對於虛空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內,徹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虛空法界的一切現相,因緣果報,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成正覺,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大智慧。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智慧跟佛是一樣的,無二無別。佛所謂“成”,成是什麽意思?發現了,明了了,說之爲“成”。我們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沒有現前,我們沒有發現,所以我們不能叫“成”。我們的智慧爲什麽不能現前,爲什麽不能發現呢?有障礙把它障住了。障礙很多很多,佛在經教裏面將這些障礙歸納,歸納爲兩大類∶一類叫煩惱障,一類叫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把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礙住了,不能現前,不起作用。佛把這兩種障礙除掉了,將這兩種障礙轉變過來了;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他把它轉過來了。我們今天修學要想功夫得力,你要不做個轉變,是決定不能成就的。我們從前的老習氣、老毛病、老舊的習慣,都是造作一些罪業,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譬如佛在五戒、十善裏面告訴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性德。十善裏面: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身叁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是性德,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有,所謂是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衆生個個皆有。這那裏是佛提倡,那裏是佛教我們?我們有,忘掉了,現在所幹的,恰恰相反。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盡幹這些,心裏面貪、嗔、癡、慢。這就是與自性性德與佛的願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得不到感應。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諸位要曉得,佛家講的這些戒律、教條,不是佛製訂這些東西來約束我們的,你要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佛從來不幹這些事情,不會約束別人。佛給你說明白,全是你自己的性德,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如果你要覺悟了,你就很歡喜,回過頭來了,回頭是岸。這是能感。菩提樹的高,“高”是你的德高,智高。菩提樹茂盛,這個“盛”是講你的行殊勝,你的行爲殊勝,你的表演殊勝,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這是菩提樹茂盛的樣子。從這個樹顯示出性德體、相、德用,無不周圓。古大德在注解裏面也注得好,“智超數表”,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超得世間人沒有辦法形容,這個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這是“顯”;這個不昧就是我們常講“覺而不迷”。無論在什麽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在那一種人事環境裏面、物質環境裏面,他都能夠覺而不迷。這是顯,總顯的意思,這是顯。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象上,前面講的光色,流露在形象上,能夠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幫助一切衆生回頭,成就一切衆生修學佛法,這個叫“殊”,殊勝。除此之外,別無馀法,這是“特”,獨特之行。佛是獨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個學佛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獨特之行。這個獨特之行還是用世間術語說大家容易懂,出類拔萃,就是這個意思。你在群衆裏面所表現的跟人家不一樣,人家是迷,你是覺悟;人家作惡,你獨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這個寶樹來表法,特別選定用菩提樹來細說。確實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衆生沒有不喜歡樹木、花草,世尊將樹木、花草裏面說出這麽多的妙法來,讓我們以後一看到樹木、花草,都在說法,沒有一樣不在說法。才知道《華嚴經》裏面所說,塵說刹說:一切萬物都在說,無間說:從來沒有間斷的在說。說什麽呢?說“大方廣佛華嚴”。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領悟到佛說法的高明、善巧,確確實實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表現。佛要不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