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27

  ..續本文上一頁淨宗學會有一塊舊的招牌,是以前租借房子裏面挂的,那個招牌放在樓下,我看到了,我說:爲什麽不挂起來呢?這一邊同修們告訴我,他說:李會長說這個招牌不能挂,我說:爲什麽呢?他說:我們現在是淨宗學會,不是新加坡淨宗學會。我說:我明白了。我立刻就通知臺北,把我們“淨宗學會”的印信請來,這個應當是移交給李會長,因爲他不是新加坡的淨宗學會,他是淨宗學會,淨宗學會是盡虛空、遍法界,會長確實有這個心量。今天在此地又開華嚴海會,諸位要知道,華嚴海會還是淨宗學會的。古德跟我們講過,《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我們這一會還是“淨宗學會”最主要的課程,我們在此地認真研究討論,希望新加坡將來是世界“淨宗學會”的中心。旗幟上面翻譯的也是“淨宗學會”的中心,一般外國人看到,意思非常的鮮明,很清楚,得到許許多多知識分子的贊歎。所以剛剛我們舉行一個簡單隆重的儀式。現在我們接著開始講經。【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爲莊校。】這是宮殿莊嚴裏面的第二段,“體相圓備”。圓是圓滿,備就是具足的意思,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前面這一段我們已經介紹過,如來世尊所處的宮、殿、樓閣,這個表法的意思都跟諸位介紹過了。廣、博、嚴、麗這四個字是形容它無比的壯觀殊勝。接著給我們說明這些宮殿樓閣的質料,都是“衆色摩尼”寶成就,這一句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建築材料。我們世間建築的材料,高樓大廈都是用鋼筋水泥;我們看看佛的宮殿樓閣,材料是摩尼衆寶成就。佛在經典裏面所說的這些話,最要緊的我們要體會它表法的意思。體是心地,前面跟諸位說了,真心本性。衆寶摩尼就是稱性的智慧德能,換句話說,這種種莊嚴是佛無量劫中累積功德的成就,這是從事上講。從理上講,自性裏面本具的功德莊嚴,是自性本具的。本具就是本有,佛有,我們也有;佛能夠顯現,我們也能夠顯現。所顯現的,底下經文上會說到,自在如意。我們在《彌陀經》上讀到,《無量壽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所居住的環境,樓、臺、殿、閣,爲什麽要這個說法?爲什麽不換一個其他的名詞?這個裏頭的道理我們要懂得。佛說經是在叁千年前,以西洋人的說法也是兩千五百多年之前。佛出現在印度,在那個時代的背景,那個時代的文化,那個時代大衆的生活狀況,佛說經決定不能夠離開現實。是當時人認爲居住環境最舒適的、最壯麗的、最美觀的,佛就用這個來形容。其實審美的觀念,對於生活舒適的感觸,也不盡完全相同。有人喜歡住華麗的建築物,有人喜歡住茅草篷,只要他住得很舒服,稱心歡喜就行了,這才是真正的莊嚴。所以諸佛國土,那個地方所生活的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稱心滿願。所以經上講他們居住的房舍,我們用房舍比較上通俗一點,他喜歡大,他房子就變大;喜歡小,他房子就縮小了;喜歡在空中,他房子就飄起來,浮起來;喜歡在地上,他在地上建築得也很牢固;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這個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佛極其形容呢?給諸位說,佛的言語是真實語,《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實語者”,實則不虛;“如語者”,如是完全與事實真相相應,佛沒有添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完全把事實真相爲我們說出來;佛不妄語,不诳語,我們要相信。我們今天做不到,一切法不能夠隨心所欲,是因爲我們有業障,我們稱性的德能不能現前。如果業障消除了,性德顯露了,佛經上講的境界我們每一個同修都能做得到,這是實話。爲什麽能相信佛的話呢?佛說話都有個道理在,有理一定有其事。我們如果把這個理參透了,縱然不能完全參透,能夠悟個幾分,我們對於佛的話就能肯定,就不懷疑。《華嚴》裏面所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從那裏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建立的原理,這個理是真的。從這個道理,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就是唯識所變的注解。唯識所變這四個字,怕大家聽不清楚,不能體會到,所以換一句話來解釋它,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裏想什麽,這個境界就隨著你的心想在轉變,千變萬化,變化自在,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證得阿羅漢果就變化自在。阿羅漢的變化比不上菩薩,菩薩的變化比不上如來。什麽原因?障礙。阿羅漢見思煩惱斷掉了,就能隨心所欲起變化,可是他塵沙煩惱沒斷,所以不如菩薩;菩薩塵沙煩惱斷了,所以菩薩比羅漢就更自在了。菩薩雖然見思、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未盡,所以比起佛那又要差一等;到如來果地上才是圓滿的大自在,所以這裏所說的全是性德之所流露。“種種寶華以爲莊校”。“莊”就是莊嚴,“校”是講裝飾。這個裏面要以我們世間形容來說,裏面珍奇之寶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顯示如來果地上的神通德用,圓滿具足。怎麽變現出來的呢?是世尊在因地當中行菩薩道的時候悲智等運;他有大悲心,普度一切衆生;他有真實智慧,不住一切相。正是《般若經》裏面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智慧,生心是生大慈悲心;生心是度生的德用,果地上才有體相圓備這種莊嚴。下面經文有六句,這是講作用自在。【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衆會,鹹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爲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衆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這個六句經文,第一句是說“衆行發光,流光如雲”。“莊嚴具”,我們曉得是德行的成就,這個話諸位要細細的去體會。你有大智,有大德,對衆生有大恩大惠,雖然行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可是受恩惠的這些衆生,報恩之心是油然而生,你不需要莊嚴,他要送種種莊嚴具來裝飾你。這個是就我們在形相上來講,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世間在過去福報最大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所在,種種莊校也不一定是他自己去設計,自己去設計少數,多半是十方進貢來的,進貢就是送禮物。你的道德身教能夠利益十方,爲世間的典型榜樣,不但自己國家的人感恩,其馀其他各國都受了感化,所以自自然然送許許多多這些禮物,莊嚴你的道場。我們佛法講道場,無論是什麽樣場地,辦公的場地、居住的場地、教化衆生的場地,我們道場兩個字籠統來稱就可以了。像“居士林”這個道場,常住的主人發了心,這一發心就有感應,許許多多這些莊嚴具,不一定是他設計,不一定他去找得來,許許多多同修常常送這一些莊嚴供養具到這個地方來擺飾。他爲什麽送到這裏來,他不送到別的地方去呢?常住主人有德有行,也能感化這一方,亦能動人心,不過這個感動力量比不上毗盧遮那如來就是了,同樣一個道理。經文裏面用一個雲作比喻,“雲”是表事有、相有,體是空寂的。我們常講“得其受用,絕無執著”,這是雲代表的意思。在《華嚴經》它表的意思很多,這是裏頭主要的一個意思。第二句“光幢獨出”。“萃”是聚集的意思,“幢”是高顯的意思。前天這個道場,華嚴雙塔點燈了,光幢獨出。這個也是表法幢高豎的意思。古大德把這一句經文的義趣爲我們宣示,這就是“悲寂交際,承智起應”,應是感應道交。這個地方講經說法,講經說法要以清淨心,清淨心是寂的意思。我們要懂得、要認真的修學,要能把世出世間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舍掉,清淨心才能現前,與法才能夠相應。不僅僅是佛法要以清淨心修學,要以清淨心弘揚,要以清淨心去傳法,世法也不例外。世法如果也要用清淨心去做,念念利益社會,利益衆生,那個世法就是佛法,世法跟佛法沒有界限,是一法不是二法。我們一定要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麽?夢幻泡影,這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真實的;人人都知道,古德所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這一生,實實在在講,無論是財富也好、地位也好,任何一法也好,你說你所擁有的,那是一個錯誤的妄想。你怎麽可能擁有呢?連自己的身都得不到。這個身體我們曉得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刹那刹那在新陳代謝,你都止不住,換句話說,你都得不到,連這個身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全是假的。在這個假的裏面去做活計,這叫造業。我們學佛,學了這麽久了,連這麽一點道理都不懂,這豈不是大錯了嗎?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不造業了,也學佛能夠悲寂交際,慈悲心跟清淨心能同時現前起作用,清淨、慈悲。《華嚴》這個教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將佛在經上教導我們許許多多的法門,把它歸納成五句,好記好學∶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句每一句裏面就具足其他的四句,這是古人所講的交際的意思,交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誠心裏頭如果沒有清淨,沒有平等,沒有正覺,沒有慈悲,不是真誠心;慈悲心裏面沒有真誠,沒有清淨,沒有平等,沒有正覺,不是真慈悲;說一法就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這才能夠相應。相應之後它就有力量了,能降伏魔外,顯示它超出了。這是“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的意思。降伏魔外,魔是煩惱,貪、嗔、癡、慢,這是魔;外是邪知邪見。魔跟外都是自己心裏頭的,不是心外之物。心外的妖魔鬼怪,說老實話不礙事,它的能力很有限,最怕的是我們心裏面的魔王外道,那個障礙就嚴重了。所以要懂得降伏自己的煩惱,消除自己的邪知邪見。魔外裏頭最嚴重的就是我執、法執,兩種執著。起心動念都有個我、我所有,這佛經裏面講的我與我所,麻煩就大了。我在新加坡,接受這一邊同修們邀請,與大家共同研究佛法,我們的錄像帶流通得很廣。有人來問我:法師,你的法緣很不錯,到處都看到你的錄音帶、錄像帶。我說:我沒有版權,所以大家拿去流通去了。那人家要拷貝你的,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