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都顯二空真如。於是我們才能夠體會到,才能夠真正相信如來的智慧是真的究竟圓滿。萬德萬能、究竟圓滿不是贊歎的話,是真的,確確實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想恢複自性圓滿的智慧德能,學佛就是幹這樁事情。這個智慧德能不是學來,不是從外頭得來,是自己自性裏面本來具足,把那些障礙去掉而已,修行就是去障礙,換句話說,去妄想、分別、執著,你要真幹。執著舍掉,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六道輪回就是虛妄的執著變現出這個幻相。再能把一切分別舍掉,那十法界就突破,十法界是從分別裏頭變現出來。所以分別、妄想、執著斷掉了,你就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那裏呢?一真法界就在現前,你得一真法界的受用,你的受用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也許諸位要問,那你講的還是個理,事還是不行;再告訴諸位,這個理悟了之後,事變了。事上怎麽變呢?我們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這個地方起變化了。你的相貌改變了,你的體質改變了,這個變化就太大太大。你現在是凡夫,你要養這個色身,天天用盡了心思,到處去請教要吃什麽補的東西,什麽營養的東西,身體才能健康。如果你要是見到性,明白理了,給諸位說,你一天喝一杯水,營養都足了,那要那麽麻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這些學生們日中一食,講求什麽營養?到外面去托缽,給什麽吃什麽,一個個都健康長壽。爲什麽呢?體質變化了,心地清淨了;清淨心,這個身體就放光了,真的放光。那裏放光?沒看見;沒看見是不讓你看見。爲什麽不讓你看見?讓你看見你害怕,哎呀!這個大概是妖魔鬼怪來了,趕緊遠著些。凡夫福薄,佛雖有身光,他要把它收斂起來。所以佛法始終以教學,用這種方式來教化衆生,不以神通感應。爲什麽呢?因爲神通感應,妖魔鬼怪也有,魔也會放光,他會變戲法。如果佛用放光現瑞這種方式來教化衆生,魔變這個境界,我們就沒有辦法辨別,邪正難分,混淆視聽,這個對於佛法的弘傳、佛的教化衆生有很大的障礙。所以佛自己作一個榜樣,佛確實有身光,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一般人看不到他放光,收斂起來了。偶爾放光,那有特別因緣,接引一類的衆生,有此必要,佛才展現。由此可知,我們的修行重點、關鍵還是個清淨心,正是此地講“淨寶出光”,寶就是心,心地。淨寶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寶,清淨心出光;清淨心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法裏面常講∶實智、權智、中道智,《華嚴經》上都用十來表法,講智也說十種,其實要細說無量無邊的智慧法門。這是經文裏面“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希望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後面這一句“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佛是果地上,是老師,是教主,菩薩是學生,是佛的法侶、法眷屬。《華嚴》會上稱爲主伴,佛是主,菩薩是伴,這也是互相的發揮。佛化摩尼教化衆生,所以佛寶在十方能作佛事。佛寶是什麽?寶珠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什麽?覺、正、淨叁寶,這是摩尼寶珠,能作一切破迷開悟的佛事。佛事就是教學,教化衆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初成佛的時候,自自然然感得一切諸佛現形來給他灌頂,一切菩薩來親授敬養,這示現初成佛的時候。諸佛如來爲什麽這麽做?這是諸佛如來對你的嘉獎。諸佛如來的本願滿足,一切諸佛都是希望衆生快快成佛,你今天果然成佛,他怎麽不歡喜呢?成佛好像我們世間讀書畢業典禮,授予學位,他一定要來參加,要來道賀。諸佛如來來道賀,恭喜你,你今天成佛了,你今天入佛位了。所以現形灌頂,灌頂就是道賀的意思。菩薩來親近你,菩薩他還沒成佛,他要求佛教導,所以菩薩來親近,菩薩來供養。親近老師總要帶一點禮物,禮物是表自己一點恭敬心,不在禮物的厚薄,是表他的恭敬心。所以這份禮物隨著各人自己的力量,有財富的人禮物可以送好一點的,沒有財富的禮物可以送差一點的。所以一朵鮮花也都是供養,貧窮之人我們獻一朵花表敬意,富貴的人獻珍寶,寶花,金銀珠寶之花,這很名貴,但是那個敬心沒有兩樣,恭敬心是相等的。所以這個供養物是表法的,老師絕不計較,老師要計較,這個老師就沒有道德了。沒有道德,那裏有真學問?他有道德,有真學問,絕不在這裏計較,完全看學生的真誠,真誠是寶。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句裏面給我們顯示佛寶加持。菩薩這個寶,佛寶入菩薩寶中,菩薩寶入佛的寶中,這個很有味道。你看這個經文裏面所說,“十方諸佛化現珠王”,這是佛化寶;“一切菩薩髻中妙寶”,這是菩薩之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這個光明裏面就交融了。髻中妙寶,這是頭發戴的帽子裏面的寶珠,光中有佛的寶珠之光,佛寶珠光中有菩薩妙髻寶珠裏面的光明,光光互照。這個意思顯示出如來圓滿的智慧,菩薩無量差別的智慧,菩薩差別智慧跟佛圓滿智慧的交融,佛智慧當中有菩薩智慧,菩薩智慧當中有佛的智慧,表這個意思。如來從果上起用,所以叫化現。究竟圓滿的智慧說它做珠王,摩尼寶珠之珠王,取這個意思。菩薩心頂裏面智光圓照,所以叫它作髻中妙寶,取這個意思。這個義趣很深。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告訴我們,菩薩初成佛的時候決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要用我們人間的意思來講,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來賀喜的意思。他們在形式上都是現形灌頂,這個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國王就職大典,一定是請宗教裏面權威的上首,給他舉行灌頂的典禮,這是說在世間禮法裏面最隆重的禮節。佛在人間說法一切也隨緣,我們世間人觀念當中,那一種禮俗最隆重的,佛就用這個來作比喻,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爲喻,可是在意思裏面那就不一樣。灌頂的意思,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的注解裏面,引用經典裏面的話來給我們說,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這個意思;頂,就是最高的法門。換句話說,把成佛最高的法門傳授給你,這就叫做灌頂。由此可知,灌頂並不重視在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呢?形式也不能廢除,形式是世間禮俗,如果形式廢除了,實在講實質的精神就沒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像我們講法性,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顯示出來;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顯不出來。理由事顯,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我們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認真的去做,就好像舞臺上表演一樣,雖然是假戲,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夠感動這一些聽衆們。佛法不但感動聽衆,而且一定要讓聽衆悟入如來的境界。而《華嚴經》自始至終我們所看到,都是非常濃厚的表法義趣,這個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說,是一種教學的藝術,是一種教學的手法。可是如果我們用這個觀念來看佛的教學,那又錯了。錯在那裏呢?世間一個好的老師,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確實是他一種精心獨到的一種設計。那麽佛有沒有精心獨到的設計呢?沒有。如果佛也要像世間人用種種方法來設計,想個什麽方法來教學,佛就變成凡夫了,就不能叫做聖人了。那他這一套東西從那裏來的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實在講宇宙之間一切事物本來如是,佛在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佛實實在在說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裏頭,也沒有加一點什麽權巧方法在裏面,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往這個裏面去體會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們就會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減,正像《金剛經》上所說“真語、實語、如語”,事實是什麽樣子,佛就老老實實說出來就是了。我們用這種心態面對《華嚴》,《華嚴》的義趣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菩薩成佛,什麽叫成佛?就事相上來說,他兩種障礙斷了,也就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這個就是菩薩成佛的時候。兩種執著離開了,真心法性透出來了,就是宗門裏面所說明心見性。從前這個心被障礙住了,所以不明,有煩惱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了之後,這個心明了,心恢複了光明,明心就是見性,那個心就是性,心跟性不二,是一樁事情。可是在有障礙的時候,心跟性就不一樣。性是講真心,心是講被障礙的自性,被兩種障礙障住的那個自性,我們給它另外起個名字叫它做心,心意識。所以明心就是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從理上說。菩薩成佛了,成佛他要現相,他現什麽相?“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不一定現什麽相,不是自己想現什麽相,不是的。自己想現什麽相,那又變成造作了,又落在意識裏頭了,自己沒想,自自然然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他現這個相。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華嚴經》上講圓融,講差別,講權,講實,後面我們會講到。菩薩示現成佛,這個是以低的階級去表演高的,他不是真的佛,這是權,這個不是實。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示現成佛那是真的是佛。佛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如果衆生希望是菩薩來得度,他就現菩薩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現菩薩身。那個菩薩也叫權,也不叫實,他不是真的菩薩。菩薩也示現菩薩身爲衆生說法,他真的是菩薩,他不是權。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權巧示現。所以圓初住菩薩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那麽示現八相成道了,諸佛要來給他灌頂,給他授記;菩薩們會親近他,來向他請教,接受他的教誨,來供養他。這就是經文裏面比喻佛化現摩尼寶珠,珠王;菩薩寶髻當中妙寶也是寶珠,光光互映,而來瑩燭。這裏面顯示出因中有果,菩薩是因,菩薩境界裏面有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給他授記,來給他道賀;果中有因,諸佛如來是果地,菩薩是因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顯示出這個意思。“化現”,化是變化。摩尼珠王,這個是比喻如來果地上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用摩尼珠王來做比喻。菩薩求知之心勇猛精進,達…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