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34

  ..續本文上一頁到相當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漸逐漸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說他做髻中妙寶。從這一句經文裏面我們更應當細心去領會,出家二衆沒有髻,髻是頭,古時候梳頭,男子也梳頭,挽成一個髻,這才戴上帽子,寶珠放在頭頂上;說明這是在家菩薩。實實在在諸佛如來教化衆生,在家菩薩是居多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是菩薩。出家菩薩很少,出家菩薩實在講,跟在家菩薩是一樣的。我們人生在世,總要做一番事業,那你選擇那一個行業呢?我選擇出家這個行業。出家,是在家各種行業裏面,這叁百六十行裏面也是一行,沒什麽兩樣,地位決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淨、平等、覺。這一行,佛教育,像我們世間有一些人非常喜歡教育,喜歡教學,他讀書去讀師範學校、讀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他興趣在此地。四衆同修當中發心出家,出家是選擇行業,我們選擇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廣大的社會教育,我們選擇這個行業。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希望把這個社會教學的工作做好,不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期望,是這麽一回事情。所以在《華嚴經》上看到的這些菩薩,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國形象表法裏面,我們也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代表大乘法門的是四大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中國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場,這四位菩薩。這四位菩薩是一切諸佛如來,他在因地修行,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就是依靠這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才能獲得究竟圓滿的成就。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地藏教我們孝親尊師,他表孝道,根啊!我們《華嚴經》一展開,你看先說什麽?先說毗盧遮那佛依報莊嚴裏面的地莊嚴,地是心地法門。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心地而生,從心地變現,還歸心地,永遠不能離開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擺在第一位。然後把孝敬擴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師長,把這個孝敬擴大到孝敬一切衆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男子、女人並不是指的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九法界一切衆生。換句話說,對待一切衆生,都要像對父母、師長那樣的孝敬,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圓滿的理法作爲依據,這個孝敬是真的,是從真誠心裏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虛妄;不是佛叫我這麽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虛情假意,這不可以。文殊代表智慧,代表法理。普賢菩薩代表落實,這個“落實”,空間是講遍法界,在時間是講遍叁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無時不是,這是普賢菩薩的落實。菩薩怎麽樣修行成佛的呢?依靠這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門裏面必定包含其他的叁門,不是個個獨立,它是圓融,它是無障礙,你要是一個一個分了家,那什麽都不是了。佛在教學的時候,對我們凡夫劣根來說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後,這就所謂是行布。高等的凡夫,《華嚴經》裏面講的大心凡夫,他就不執著行布,他知道行布裏面有圓融,圓融裏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圓過來了。像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所以經文末後這兩句,不但是因果互徹,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經上用了四個字“瑩淨照燭”。這是講它的作用廣大,這個兩句。末後這一段:【複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這一段經文不但意思圓滿,文字也好,詞句非常之美。這一段是講得佛力加持,“佛加廣演”。我們要曉得,此地所講諸佛如來,就是一般大乘經上常說,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裏面告訴我們,《金剛經》講的諸佛,那個諸佛就是《華嚴經》講的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這一共是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究竟的佛果,這四十二個位次叫“諸佛”。所以這個“諸”,不是一般講很多是多、衆多,不是這個意思,是四十二個不同的程度。但是他們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身普度衆生,他有這個能力,所以稱之爲諸佛。而每一類裏面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這四十二位,位位的數量都沒有邊際,沒有法子計算。他示現成佛,實在講示現成菩薩,示現成任何的身分,你們念過《普門品》,《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叁十二種不同的身分,無論示現那一種身分去教化衆生,都得諸佛加持。那些諸佛呢?除自己之外,一切諸佛統統加持,就是這四十二位諸佛都加持,這是妙不可言

  初住菩薩示現度化衆生,得一切諸佛加持,等覺菩薩示現種種身分度衆生,初住菩薩也加持他,真的是光光互照。等覺菩薩示現,那初住菩薩怎麽加持他?我們這部經後面會講到,真正不可思議。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佛境如空,故雲廣大”,這是解釋廣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兩邊不著,不著也不著,這是真的廣大。雖然一切都不著,真正是“本來無一物”,但是它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九法界的衆生,我們常講“九界有情”,換句話說,十法界裏面的所有一切衆生,有感就應。那個地方衆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感應道交,絕沒有空過,真的是應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現身,應說什麽法他就給他說什麽法門。這個事相就是本經末後《入法界品》裏面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把這個現象顯示出來告訴我們。我們要發心,要學菩薩,知道從那裏學起。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入佛的境界,沒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雖沒入,我們也能學習。憑什麽能學習?經上講“大心凡夫”,我們是凡夫,凡夫就是沒有契入,我們可以學習,有能力學習,就是因爲你發大心。如果我們不夠資格學習,沒有條件學習,那佛給我們講這部經,有什麽意思?這不叫吊口味,開玩笑嘛!佛給我們講的,我們都能得真實受用,這才是成就真實功德,所以佛跟衆生感應道交。佛所示現的身,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從法性當中變現出來的。法性周遍法界,從法性流露出來的現相、形象,流露出來的音聲,流露出來的點點滴滴,也周法界。一開端我們先介紹《華嚴經》的五周因果,這是《華嚴經》跟其他經不一樣的地方,開頭給你講“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什麽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講周遍時空。實實在在說明了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才周遍,不是一體怎麽能周遍?所以讀《華嚴經》,實實在在說確實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拓開。那麽我們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萬有的一切事理。這一分裏面講的因,把它分爲兩種∶一個是差別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別是講事相,平等是講體性;體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別還是周遍法界。諸位想想這樣深廣的理與事,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裏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是周遍虛空法界。我們怎麽知道?正因爲周遍法界,才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同樣一個道理,跟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不能說是我們只跟佛感應,跟其他衆生沒有感應,統統有感應。就像電波一樣發射出去,任何一個電臺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轉播。這個理事相接近,這個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這麽殊勝圓滿。“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這個如來廣大境界實在講就是指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自始至終確確實實是講如來果地上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妙音就是說《華嚴經》的音聲,也是周遍法界。這一段經文是講師子座,師子座就是比喻說法。前面這四個字是總綱領,“高廣妙好”,下面經文都是這四個字的注解。清涼的《疏鈔》爲我們開導,意思確實是相當的圓滿。可是李長者在《論》裏面也有他的妙處,《疏》跟《論》要合參,合起來看。世間人講參考研究,我們佛法不用這個名詞,我們講合起來參究,不叫研究。參跟研究有什麽差別呢?研究是用心意識,參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叫參。這個講法恐怕初學的同修還是不好懂,什麽叫心意識?我們說得更白一點,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心是阿賴耶,阿賴耶裏頭含藏種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執著;識是第六意識,是分別。不用心意識,不用第六意識的分別,不用第七識的執著,也不用第八識的含藏,這就叫做參。所以參究是真實智慧,用心意識那叫世智辯聰,這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沒有離開心意識,他不是真實智慧。不是真實智慧,不能解決問題。什麽問題呢?斷煩惱的問題,了生死的問題,出叁界的問題不能解決,所以佛叫我們參究。我們現在可以說多數的同修,雖學佛,進展非常緩慢,緩慢的原因在那裏呢?錯用了心。佛教我們離心意識,我們偏偏要用心意識,這錯用了心。如果你會用心的話,這個人一定會開悟。這個開悟就是禅家講“明心見性”,我們淨土法門裏面講“得一心不亂”,通常一般教下講“大開圓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門,老師常常來測驗學生,往往問∶會麽?你會麽?這“會”,你領會了嗎?你體會了嗎?都是從悟處講,不是從思考。我們今天學東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錯了。法身大士以上沒有用心意識了。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連佛都包括,我們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還是用心意識。凡是用心意識都叫異生性,不用心意識就叫同生性,跟諸佛如來同心同德,同用一個真心。真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用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用真心。再說真心是永遠不變,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滅,刹那刹那在變,它不是真的,所以我們要會用心。這是講經論應當合參,都看看,能幫助我們悟入。長者在《華嚴》這一大段的開示,他是把依報莊嚴裏面這四段:地嚴、樹嚴、宮殿嚴、師子座嚴這四段合起來講。這一段文裏面顯示出如來本性當中行四種因,所以感得四種果報。這個四段是如來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