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P35

  ..續本文上一頁依果,依報的莊嚴。這個說,說得很好,真的是簡簡單單,一語道破。第一種是行的“法身因”,所以“報得金剛地果”,經上說其地堅固,就是這個意思。地上有無盡的莊嚴,性德的流露。無盡的莊嚴就是因地裏面修行無量的法門。無量,在教學講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無量歸納爲十大類,十條。《華嚴經》統統以十爲一個圓滿的單位,每一法都說十法,這個就是十波羅蜜;在這部經上文殊菩薩所表。文殊菩薩表十波羅蜜,普賢菩薩表十大願王。長者的意思是說寶地的莊嚴是依十波羅蜜而成,也就是說十波羅蜜是因,感得金剛寶地是果報。那麽我們要問,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這個地是不是真的金剛呢?是的,沒錯。我們今天這個大地,爲什麽是瓦礫土石呢?現代科學進步,我們明白了,原來這些瓦礫土石跟金剛是一不是二,只是它們的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一切萬事萬物把它分析到最後,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都一樣的,沒有貴賤,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那麽現在要問,這一些萬物萬法誰給它排列的?現在沒有人知道。爲什麽這一組的原子排列成一個石頭,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組原子排列成黃金,排列成金剛鑽?誰去排的呢?沒人知道。沒有人知道,世間人就在那裏想,這總是有人在排,大概這個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從那裏來?從想像變出來的。人沒有這個能力!給諸位說實在的,這是《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不是上帝,也不是人爲的,還是從心想生的。如果我們天天想的是十波羅蜜,這個大地它這個結構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黃金。西方極樂世界人心清淨,一塵不染,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琉璃,琉璃爲地,透明的,心清淨。菩薩修學十波羅蜜,這個心堅固,堅固,黃金就堅固了。正是佛法中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如果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體會得幾分,我們現前的生活一定能夠改進。今天我們大家都說我們生活環境不好,現前這個社會上幾個人認真在修十波羅蜜?大家所作所爲跟這個十波羅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金剛七寶就變成汙穢的土石大地。現代人相信科學,不相信佛法了。展開經卷,聽到佛這種講法會點頭、會贊成,實在講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決定不肯承認。但是凡夫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法子解釋,這是真的。怎麽樣研究,也總是幾百千萬年、幾億萬年、幾十億萬年這種化學産生的變化,變成地裏面這些金屬的寶藏,他們從這個地方去想。以爲宇宙的形成是經過不斷不斷演變到今天這個樣子,所謂是“進化論”。佛在經上有沒有給我們講這個?佛沒有。佛在經上講,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間形成,刹那際形成。將來到本經後面《十定品》裏面詳細說明,沒有演變,演變是假的,不是真的。事實的真相不是演變,刹那際。這個是很難懂、很難懂的,但是它的的確確是事實真相。正因爲理太深,事太繁雜,我們要不是很細心,怎麽能夠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世間人,世間聰明智慧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不能解如來真實義,原因就是錯用了心,這方向錯了。這是說明金剛寶地莊嚴之所以然。第二段講寶樹。長者說,這是“萬行因果”。菩薩修六度萬行所感的寶樹莊嚴,那是果。如來他也在修行,他那個行不叫修。“修”是什麽呢?因爲我們的行有錯誤,把錯誤的行修正過來叫修行。如來果地上絲毫錯誤都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的行還可以叫修行,還要修正。如來在果地上絲毫錯誤、缺陷都沒有了,所以他只有行,不能講修。諸佛如來,這都是證得究竟果位的這些人,他們自行普賢行,我們也把它稱作因地,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因與果了。我們爲了說話、體會方便起見,佛在果地上他也要過生活,他也有他的工作,我們今天講他也有他的事業。他的生活是什麽呢?享受寂靜之樂,那是他的生活。《仁王經》上講五忍,如來果地上是寂滅忍,他享受的是清淨寂滅的生活,這是真實到了極處,比無生法忍的境界還要高一級,這是他的生活狀況清淨寂滅。他的工作、他的事業是什麽呢?普度衆生。這個工作做不做呢?做,天天在做,從來沒有休息,如經所說“千處祈求千處應”。實在講那裏止千處?這個“千”也代表圓滿,代表一個大圓滿。經上講十,十是代表圓滿。十而百,百而千,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圓滿,無處不應。所以成了佛之後忙得不亦樂乎,不是沒事幹,事情太多了。那我們要問了,他究竟忙不忙呢?他不忙。爲什麽不忙呢?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自在。他的工作自在,他的事業自在,那是真實的。果報顯示出來“寶樹行列,莊嚴金地”。金地是表真如本性。以六度十願,普賢行就是十願,普度法界一切衆生;這是樹,這是建樹,樹立如來果地上度化衆生的大事業。佛家常講大事因緣,無過於是。經上講∶“令此道場一切嚴具樹中現像。”這些境界都是如來行之中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報,顯示出覺行交徹。如來在果地上證得圓滿的大覺,所以他的生活是覺行,他的事業也是覺行。行與覺,工作與智覺,我們加個智慧,大家更容易明了。生活與智覺相應,工作與智覺相應,度衆生是幫助衆生,與智覺也相應,沒有一樣不相應。所以寶樹的莊嚴說之不盡,怎麽能說得盡?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想到這個從因感果,因無盡,果當然無盡。總而言之,寶樹,如來自行爲因,因行感果,樹是依果,依報之果。這個樹的身是金剛,樹的枝幹、條葉、花果衆寶所成,這些枝葉、花果都依樹幹而生。花表法,果表智。所以法是花,智是果,我們見到花就想到菩薩所修的法門。所以通常我們講的比較具體,大家印象能夠深一些。花表六度,六度含攝所有一切行門。譬如我們講修學下手,從叁福下手。叁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想想這四句裏面是不是六度?是不是經上講的萬行?六度萬行都在其中。如果智慧現前了,心量拓開了,這個四句不僅僅是六度萬行,又與十大願王相應。與十願相應,普賢行,不是普通菩薩,普賢行門。普賢行,跟諸位說,就是佛行。我們與普賢行不相應的時候,把那個不相應修正變成相應,修普賢行。如來在果地上完全相應,沒得修了,所以如來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賢行;我們今天是修普賢行,他們是行普賢行。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從那裏來的,我們知道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從那裏來的,我們也明白了,是他們行普賢行自然感得的殊勝果報。我們到那個地方要修普賢行,正如同《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是要修的。那些人要修呢?因地都要修,果地是在行,這個果就是究竟的佛果。因地,等覺菩薩還在因地,等覺菩薩還修普賢行;到最後一品無明破了,證到妙覺,證得圓滿的佛果,這個時候叫行普賢行。豈不是因位、果位都是修普賢行嗎?長者給我們說,慈悲好比是樹葉,十波羅蜜是樹幹,以“法身爲其莖,而隨十行之上,報得十種依果莊嚴。”十種依果就是經上講的十句。我們很喜歡樹木、花草,我們接觸樹木、花草,如果能夠記住、能夠想得起來佛在經上給我們這些開示,我們面對著樹木,豈不就是如來給我們說法嗎?那有兩樣?所以才真正是無時、無處、無物不是道。這個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我們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廣佛華嚴”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覺。佛果真實的受用,在古人講“當面錯過”。以前我們聽“當面錯過”這四個字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些什麽;古人講的也沒法子問,書上看到也沒辦法問。今人有些學佛的問他這一句,他也說不出來。這個境界要不能稍稍體會得一些,“當面錯過”這四個字確實很難懂得它的意思。第叁大段講宮殿。宮殿嚴裏面,長者爲我們說“大悲因果”。他都從因果上說,地嚴心地因果,樹嚴萬行因果,宮殿大悲因果。大悲心爲因(說得很有道理),感得殊勝莊嚴的宮殿。宮殿作什麽用?庇佑一切衆生,特別是一切苦難的衆生。苦難衆生,他這個意思我們也不懂。我們今天聽說苦難衆生,一定是很貧窮、沒飯吃的時候、沒衣服穿,過得非常苦的那個日子,我們稱爲他苦難。大乘經裏面講的苦難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麽意思呢?沒有證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難衆生。如果我們把範圍再縮小一點,苦難衆生就是指十法界裏面的衆生,沒有能力脫離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謂的異生性的衆生,那都叫苦難衆生。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盡,這是真的。世間衆生,六道裏面,你今天再富貴,古人所謂是“貴爲天子,富有四海”,這在人間,人上之人,了不起了。實際上怎麽樣呢?還是不免輪回,還是要受流轉之苦。換句話說,既然在六道裏面,沒有不墮叁惡道的道理。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衆生在這個世間,在叁惡道的時間長,在叁善道的時間短,這個話一點都不錯。六道裏面這一切衆生是以叁惡道爲自己的故鄉,他的老家;叁善道是出來旅遊觀光、住旅館,沒幾天就要走了,就又要回去了。特別是在《地藏本願經》裏面我們看得很明顯,地藏菩薩非常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勸導一個衆生斷惡向善,離開地獄,生到人間去享福,但是沒有一會他又來了,又回來了。人間享受一百年,在地獄裏頭才幾分鍾。你看看佛在經上講,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兩千七百年是地獄的一天,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你說人間活個一百歲,在地獄裏只有幾分鍾;地藏菩薩勸他出去,幾分鍾他又回來了。這成什麽話呢?所以地藏菩薩很頭痛,感歎道,衆生難度!但是他老人家畢竟是了不起,難度也要度,決定不退心。這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他真有耐心。所以宮殿,前面跟諸位說過,就是我們居住的房舍。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這個建築讓我們這個身體能夠遮蔽風雨,身能夠得到安樂。見到這個相就要想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就像這個居住一樣,保佑一切…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