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34

  ..续本文上一页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做髻中妙宝。从这一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古时候梳头,男子也梳头,挽成一个髻,这才戴上帽子,宝珠放在头顶上;说明这是在家菩萨。实实在在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在家菩萨是居多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出家菩萨很少,出家菩萨实在讲,跟在家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那你选择那一个行业呢?我选择出家这个行业。出家,是在家各种行业里面,这三百六十行里面也是一行,没什麽两样,地位决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一行,佛教育,像我们世间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教育,喜欢教学,他读书去读师范学校、读师范大学,毕业之後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他兴趣在此地。四众同修当中发心出家,出家是选择行业,我们选择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广大的社会教育,我们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希望把这个社会教学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是这麽一回事情。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菩萨,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国形象表法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代表大乘法门的是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四位菩萨。这四位菩萨是一切诸佛如来,他在因地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就是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地藏教我们孝亲尊师,他表孝道,根啊!我们《华严经》一展开,你看先说什麽?先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里面的地庄严,地是心地法门。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地而生,从心地变现,还归心地,永远不能离开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摆在第一位。然後把孝敬扩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把这个孝敬扩大到孝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并不是指的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九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像对父母、师长那样的孝敬,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圆满的理法作为依据,这个孝敬是真的,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虚妄;不是佛叫我这麽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不可以。文殊代表智慧,代表法理。普贤菩萨代表落实,这个“落实”,空间是讲遍法界,在时间是讲遍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是普贤菩萨的落实。菩萨怎麽样修行成佛的呢?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门里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门,不是个个独立,它是圆融,它是无障碍,你要是一个一个分了家,那什麽都不是了。佛在教学的时候,对我们凡夫劣根来说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後,这就所谓是行布。高等的凡夫,《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心凡夫,他就不执着行布,他知道行布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圆过来了。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所以经文末後这两句,不但是因果互彻,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经上用了四个字“莹净照烛”。这是讲它的作用广大,这个两句。末後这一段:【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这一段是讲得佛力加持,“佛加广演”。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诸佛如来,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说,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是《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这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一般讲很多是多、众多,不是这个意思,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称之为诸佛。而每一类里面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这四十二位,位位的数量都没有边际,没有法子计算。他示现成佛,实在讲示现成菩萨,示现成任何的身分,你们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无论示现那一种身分去教化众生,都得诸佛加持。那些诸佛呢?除自己之外,一切诸佛统统加持,就是这四十二位诸佛都加持,这是妙不可言

  初住菩萨示现度化众生,得一切诸佛加持,等觉菩萨示现种种身分度众生,初住菩萨也加持他,真的是光光互照。等觉菩萨示现,那初住菩萨怎麽加持他?我们这部经後面会讲到,真正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佛境如空,故云广大”,这是解释广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两边不着,不着也不着,这是真的广大。虽然一切都不着,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九界有情”,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有感就应。那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感应道交,绝没有空过,真的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身,应说什麽法他就给他说什麽法门。这个事相就是本经末後《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这个现象显示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发心,要学菩萨,知道从那里学起。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佛的境界,没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虽没入,我们也能学习。凭什麽能学习?经上讲“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凡夫就是没有契入,我们可以学习,有能力学习,就是因为你发大心。如果我们不够资格学习,没有条件学习,那佛给我们讲这部经,有什麽意思?这不叫吊口味,开玩笑嘛!佛给我们讲的,我们都能得真实受用,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所以佛跟众生感应道交。佛所示现的身,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法性当中变现出来的。法性周遍法界,从法性流露出来的现相、形象,流露出来的音声,流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也周法界。一开端我们先介绍《华严经》的五周因果,这是《华严经》跟其他经不一样的地方,开头给你讲“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什麽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讲周遍时空。实实在在说明了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才周遍,不是一体怎麽能周遍?所以读《华严经》,实实在在说确实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拓开。那麽我们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理。这一分里面讲的因,把它分为两种∶一个是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别是讲事相,平等是讲体性;体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别还是周遍法界。诸位想想这样深广的理与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怎麽知道?正因为周遍法界,才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同样一个道理,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只跟佛感应,跟其他众生没有感应,统统有感应。就像电波一样发射出去,任何一个电台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转播。这个理事相接近,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这麽殊胜圆满。“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这个如来广大境界实在讲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确确实实是讲如来果地上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妙音就是说《华严经》的音声,也是周遍法界。这一段经文是讲师子座,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这四个字是总纲领,“高广妙好”,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解。清凉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是相当的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里面也有他的妙处,《疏》跟《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我们佛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讲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参跟研究有什麽差别呢?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好懂,什麽叫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着,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那叫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麽问题呢?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叫我们参究。我们现在可以说多数的同修,虽学佛,进展非常缓慢,缓慢的原因在那里呢?错用了心。佛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要用心意识,这错用了心。如果你会用心的话,这个人一定会开悟。这个开悟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得一心不乱”,通常一般教下讲“大开圆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门,老师常常来测验学生,往往问∶会麽?你会麽?这“会”,你领会了吗?你体会了吗?都是从悟处讲,不是从思考。我们今天学东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错了。法身大士以上没有用心意识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连佛都包括,我们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还是用心意识。凡是用心意识都叫异生性,不用心意识就叫同生性,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用一个真心。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用真心。再说真心是永远不变,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它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会用心。这是讲经论应当合参,都看看,能帮助我们悟入。长者在《华严》这一大段的开示,他是把依报庄严里面这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这四段合起来讲。这一段文里面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个四段是如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