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身心的安穩。感得廣大居,這個居住的所在。長者在此地也告訴我們,他說這個地方有五種殊勝的功德,成就如來所居的宮殿,感得這個果。這就是說,佛有五德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一種,“如來大悲含育德”。就像一個慈母一樣愛護她的子女,母親之德最偉大的就是這一點。如來有這個德,確確實實把九法界衆生都當作兒女一樣看待,愛護、關懷、協助無微不至。那我們要問,如來既然是這樣的慈悲,現在爲什麽沒照顧我?實實在在講如來對你慈悲到了極處,是你拒絕、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顧你。你悖逆父母,那裏是父母不慈呢?是我們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愛護、關懷、幫助,不肯接受,不肯聽話,那有什麽法子?所以我們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學如來大悲含育之德。我們學著關懷一切衆生、愛護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沒有任何條件。甚至於幫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負義。忘恩負義要不要幫助?要幫助,還是要幫助。所以這種幫助沒有條件的,他感激,幫助他;他不感激,還是幫助他;懷恨在心,也幫助他。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慈悲,我們應當要學。可是幫助他到什麽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沒辦法了。關懷、愛護是無盡的、是平等的,幫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夠接受一分,再給他一分;能接受十分,就給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們如果發至誠心肯接受諸佛如來的加持,那個加持是太明顯了。今天你們感覺得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這個反抗的力量很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說你的煩惱習氣很重,你隨順煩惱習氣,不能隨順佛的教誨,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實真相如是。第二種德是“真實智慧利益衆生”。成佛之後可以說就這麽一樁事情,念念,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衆生,決定沒有一個念頭爲自己。念念能夠成人之美,絕不會成人之惡,成就是幫助人。你有一點點小善,諸佛如來知道,都生歡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種種過失,諸佛菩薩也知道,不會記在心上。所以絲毫極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嘉勉,何況大的善行,能夠舍己爲人,幫助一切衆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從今而後,起心動念爲社會、爲衆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棄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麽辦?我這一家老小誰照顧?我到了年老的時候又有誰來幫助我呢?不要去起懷疑,不要去問,你先種因,後來果報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爲佛法、爲衆生,縱然你的兒女不孝,佛菩薩會應化在面前變成你的孝子賢孫。要不然佛在經上所講不都是妄語,都是假話了?那個“千處祈求千處應”,那不全落空了?世間人會打妄語,世間人往往說了不作數,現在這個世間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話不可靠,要什麽?要寫成文字,還要找律師來簽字,簽了字就可靠了嗎?未必可靠。給諸位說,佛菩薩的話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決定沒有妄語,我們偏偏不相信,這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樂意加持我們,很希望圓圓滿滿的加持我們,你不肯接納,有什麽辦法呢?所以五周因果裏面第一個所信因果,把“信”擺在第一條。一定要學習利益衆生。第叁,“我們要學習佛的智慧的觀察”。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佛菩薩用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凡夫用什麽?凡夫用感情。再說的不好聽的話,凡夫用煩惱習氣,現在連情都談不到了。誰跟你講感情?現在用什麽東西?用貪、嗔、癡。什麽是心?貪、嗔、癡是心。你要問,你是什麽心?貪、嗔、癡是心。貪心、嗔心、愚癡心,用這個心,情都不談了,情都沒有了。用貪、嗔、癡,那將來現出的果報是什麽?是叁途,地獄、餓鬼、畜生。現在這個叁途的現象,諸位如果細心去看一下,太明顯了。從那裏看呢?從廣告上看、從電影畫面上去看、從現代人穿的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這些圖樣都是妖魔鬼怪。我從新加坡街道上過,你看雙層巴士上畫的那些畫,都不是人的樣子。樣子是個人,臉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綠色的,你看這不是妖魔鬼怪?這個是我們的果報。你看佛的果報多殊勝,我們的果報看在眼前顯示出來的是這些。你看到的時候心裏很不舒服,可是世間人看得很舒服,爲什麽呢?他就是那個心,變現就是這個境界。我們學佛醒悟過來,要有高度的警覺,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學佛用真實智慧對自己、對大衆,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說“理智”,我們要理智,不要用感情。這是講得很淺很淺了,講得很粗了,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就好。絕不要感情用事,時時刻刻保持頭腦冷靜,冷靜的頭腦來觀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薩是這樣做,絕不動感情。別人以貪、嗔、癡對我也好,無論什麽樣惡劣的態度對我也好,我們要學著溫和,要顯示出定力,在境界裏保持如如不動。他說話粗魯、粗暴,我們說話柔和,這就是度化衆生。讓他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我們在行菩薩道。不必跟他講什麽大道理,就是這些態度,久而久之他會覺悟,他能夠回頭。不能說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錯了;他用情、他用煩惱、他用習氣,我們用智慧,我們用理智。如來第四種德是“以大智慧能夠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第叁也是講真實智慧,觀照自他;這個智慧是根本智,是無分別智。這第四種叫大智,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這是差別智。一切衆生根性不同,千差萬別,佛菩薩一接觸就能夠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適當的方式來調教他,這是智慧。教化衆生要權智,就是說要用差別智;差別智是利益衆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種是“以大慈大悲廣大的弘願普度一切衆生”。實在講這一條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不是爲自己發的,是爲一切衆生發的。這是世間人講立志,這一條就是講立志。佛菩薩立什麽志?立利益一切衆生的大志,現在人所謂是“人生以服務爲目的”,這話講得沒錯。服務的範圍、服務的時間、服務的項目,跟佛菩薩的弘願一比較,那就相差太遠了。佛菩薩無論講空間、講時間、講項目都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如來能夠成就無比殊勝的依報的莊嚴,不是沒有原因的。清涼、李長者給我們在經裏面種種這些提示已經說得很淺、說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淺顯,如果不明了,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怎麽能夠懂得經義?經義尚且不明,如何能夠修菩薩行?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一個大的轉變,來改善我們現前的生活?這個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講的改善,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說的超凡入聖的改善,他不平常。我們要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們要記住。第一個,看待一切衆生,要像慈母照顧他的嬰兒。第二,要以真實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衆生之念,要生起這個念頭。第叁,以無分別的智慧,對自己、對別人。第四,以一切無量的差別智教化一切差別的衆生。第五,要發真實的大願,建立普度衆生的志向。這樣才能夠感得果地上的宮殿樓閣的莊嚴。長者在此地有幾句話的開示很好,他教導我們,以十波羅蜜行,我們不說十波羅蜜,簡單講六波羅蜜,大家好懂。六波羅蜜要隨順大悲生,這樣就成就了十種依報裏面的莊嚴。那十種呢?隨法身,與法身相應、與菩薩行相應、與大慈悲相應、與大智慧相應。這四句很要緊,是我們應當要學習、要記住。念念之中,法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薩行、慈悲、智慧,與這個相應,我們就不會有差錯了。
李長者在這一大段裏面給我們作了一個結論,末後有幾句話很重要。他告訴我們,菩薩六度萬行理只有一個,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隨其法身、萬行、大悲、大智,果報有差別。從圓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一直到如來究竟的果地,《華嚴》裏面跟我們講了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還不包括如來究竟的果地。他們見性的圓滿是不相同的,所以果報就不一樣。雖然有差別,我們一定要曉得,他的大願大悲大智,以及菩薩行,決定都是圓滿的。初住菩薩同時修學等地的法門,等覺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沒有離開初住的法門,乃至於十信位的法門。如果不是這樣的圓修,就決定不能夠圓證,像本經裏面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修是一切修,一證一切證。這從圓融上來說,圓融裏面有差別,差別不礙圓融,圓融也不妨礙差別,這才顯示出微妙。長者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想在這一生修學大菩提,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學習這個法門。圓宗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則遍,就稱法界性,所謂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不是偏。如果偏在一邊,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靜的這個境界上。如果偏在智上,就缺乏慈悲心;要偏在慈悲上,所謂慈悲多禍害,你偏在一邊,慈悲裏面要圓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願上,有一些法師發願,他不願意往生,他也不願意證果,他發的是什麽願?我生生世世都要到這個世間來當法師,這個好,不錯。諸位要曉得,偏在願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識裏面,必定隨業流轉。理要清楚,要圓融。任何一個法門都圓滿含攝一切法門,《華嚴》如是,《般若》也如是,《無量壽經》也如是,乃至於小本《阿彌陀經》亦如是。菩薩修學圓融他才相應,與法性相應;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說與空性相應,這是宗門裏面常講“叁輪體空”,不著人相,也不著法相,這樣才能相應。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任何一個法門裏面都能保持定慧等學,不偏重在定,也不偏重在慧。向諸佛如來學習,他們是在果地上,我們今天是在因地初學,一定要懂得萬行因果,如佛一樣。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爲一切衆生表演成正覺,爲一切衆生表演一個高度智慧的人、圓滿覺悟的人是怎樣生活,是怎樣做他的工作,是怎樣於日常生活當中處事、接物、應酬都能得大自在。果地上的,如此經所說心地,這個心地清淨光明,這就是寶地。任何場所當中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與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