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P36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身心的安稳。感得广大居,这个居住的所在。长者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地方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感得这个果。这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种,“如来大悲含育德”。就像一个慈母一样爱护她的子女,母亲之德最伟大的就是这一点。如来有这个德,确确实实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协助无微不至。那我们要问,如来既然是这样的慈悲,现在为什麽没照顾我?实实在在讲如来对你慈悲到了极处,是你拒绝、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顾你。你悖逆父母,那里是父母不慈呢?是我们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爱护、关怀、帮助,不肯接受,不肯听话,那有什麽法子?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学如来大悲含育之德。我们学着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甚至於帮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忘恩负义要不要帮助?要帮助,还是要帮助。所以这种帮助没有条件的,他感激,帮助他;他不感激,还是帮助他;怀恨在心,也帮助他。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应当要学。可是帮助他到什麽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没办法了。关怀、爱护是无尽的、是平等的,帮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够接受一分,再给他一分;能接受十分,就给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们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是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这个反抗的力量很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生”。成佛之後可以说就这麽一桩事情,念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恶,成就是帮助人。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知道,都生欢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麽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了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呢?不要去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後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不都是妄语,都是假话了?那个“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不全落空了?世间人会打妄语,世间人往往说了不作数,现在这个世间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话不可靠,要什麽?要写成文字,还要找律师来签字,签了字就可靠了吗?未必可靠。给诸位说,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这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纳,有什麽办法呢?所以五周因果里面第一个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的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凡夫用什麽?凡夫用感情。再说的不好听的话,凡夫用烦恼习气,现在连情都谈不到了。谁跟你讲感情?现在用什麽东西?用贪、嗔、痴。什麽是心?贪、嗔、痴是心。你要问,你是什麽心?贪、嗔、痴是心。贪心、嗔心、愚痴心,用这个心,情都不谈了,情都没有了。用贪、嗔、痴,那将来现出的果报是什麽?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现在这个三途的现象,诸位如果细心去看一下,太明显了。从那里看呢?从广告上看、从电影画面上去看、从现代人穿的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这些图样都是妖魔鬼怪。我从新加坡街道上过,你看双层巴士上画的那些画,都不是人的样子。样子是个人,脸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绿色的,你看这不是妖魔鬼怪?这个是我们的果报。你看佛的果报多殊胜,我们的果报看在眼前显示出来的是这些。你看到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世间人看得很舒服,为什麽呢?他就是那个心,变现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学佛醒悟过来,要有高度的警觉,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理智”,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这是讲得很浅很浅了,讲得很粗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绝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嗔、痴对我也好,无论什麽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我们要学着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鲁、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我们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麽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能够回头。不能说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错了;他用情、他用烦恼、他用习气,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智。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是无分别智。这第四种叫大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适当的方式来调教他,这是智慧。教化众生要权智,就是说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的,是为一切众生发的。这是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讲立志。佛菩萨立什麽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跟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就相差太远了。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的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在经里面种种这些提示已经说得很浅、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浅显,如果不明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麽能够懂得经义?经义尚且不明,如何能够修菩萨行?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大的转变,来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这个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讲的改善,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的改善,他不平常。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要生起这个念头。第三,以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的宫殿楼阁的庄严。长者在此地有几句话的开示很好,他教导我们,以十波罗蜜行,我们不说十波罗蜜,简单讲六波罗蜜,大家好懂。六波罗蜜要随顺大悲生,这样就成就了十种依报里面的庄严。那十种呢?随法身,与法身相应、与菩萨行相应、与大慈悲相应、与大智慧相应。这四句很要紧,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要记住。念念之中,法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萨行、慈悲、智慧,与这个相应,我们就不会有差错了。

  李长者在这一大段里面给我们作了一个结论,末後有几句话很重要。他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理只有一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果报有差别。从圆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一直到如来究竟的果地,《华严》里面跟我们讲了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还不包括如来究竟的果地。他们见性的圆满是不相同的,所以果报就不一样。虽然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晓得,他的大愿大悲大智,以及菩萨行,决定都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同时修学等地的法门,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离开初住的法门,乃至於十信位的法门。如果不是这样的圆修,就决定不能够圆证,像本经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修是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从圆融上来说,圆融里面有差别,差别不碍圆融,圆融也不妨碍差别,这才显示出微妙。长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修学大菩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这个法门。圆宗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则遍,就称法界性,所谓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不是偏。如果偏在一边,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静的这个境界上。如果偏在智上,就缺乏慈悲心;要偏在慈悲上,所谓慈悲多祸害,你偏在一边,慈悲里面要圆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愿上,有一些法师发愿,他不愿意往生,他也不愿意证果,他发的是什麽愿?我生生世世都要到这个世间来当法师,这个好,不错。诸位要晓得,偏在愿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识里面,必定随业流转。理要清楚,要圆融。任何一个法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如是,《般若》也如是,《无量寿经》也如是,乃至於小本《阿弥陀经》亦如是。菩萨修学圆融他才相应,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这是宗门里面常讲“三轮体空”,不着人相,也不着法相,这样才能相应。然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能保持定慧等学,不偏重在定,也不偏重在慧。向诸佛如来学习,他们是在果地上,我们今天是在因地初学,一定要懂得万行因果,如佛一样。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表演成正觉,为一切众生表演一个高度智慧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是怎样生活,是怎样做他的工作,是怎样於日常生活当中处事、接物、应酬都能得大自在。果地上的,如此经所说心地,这个心地清净光明,这就是宝地。任何场所当中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广…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